樱花、杜鹃、明月、白雪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构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本稿中考察了春之樱花、夏之杜鹃、秋之明月、冬之白雪,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完成了从自然景物到信仰的对象以及审美对象的审美构建。这显示了日本人对于自然的鉴赏力。日本人在吸收汉诗及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又有独创。这种审美的对象以及审美的传承与中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也体现了美的共同性与独特性。希玄道元(1192-1333,镰仓初期的禅师,日本曹洞宗的始祖)的题名为《本来面目》的和歌“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概括了日本一年四季的审美对象,曾被川端康成于1968年引用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之中,这表明构建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春之樱花、夏之杜鹃、秋之明月、冬之白雪的审美,开始走向世界。
  关键词:日本;季节词;古典文学;审美构建
  作者简介:陈永岐(1964-),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东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日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引言:
  日本四周为海洋所包围,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但是因为南北狭长,纵贯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加之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迅速,四季分明。
  日本人从古到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共生。
  笔者在本稿之中以春之樱花、夏之杜鹃、秋之明月、冬之白雪为对象,考察它们是如何从自然景物到信仰的对象以及审美对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实现审美构建的。
  一、春之樱花
  日本人酷爱樱花,因为它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平安时代,京都的朱雀大街、紫宸殿前都栽有樱花,“国风文化”迅速走向成熟的时候,它代替了梅花,成为代表春天的花,和歌中的“花”多数指的是樱花。大江佐国生前酷爱樱花,留下汉诗:“六十余见未饱,他生定为爱花人”,其子闻听某人梦见大江佐国变成蝴蝶,便在庭院之中栽满樱花。此故事载于《发心集》(8)。被称为“樱花诗人”的西行创作的和歌“情钟愿死樱树下,仲春之夜月圆时”,希望在樱花盛开的时候死去,而凑巧的是,西行是在1190年2月16日病逝于河内(今大阪府),如愿以偿。嵯峨天皇和仁明天皇都举行过樱花宴,请文人以樱花为题赋诗。到山野去赏樱花是春天最优雅的游玩方式,吉野山等都成为了赏樱花的好去处。关于樱花的和歌大部分是怜惜花落的内容,并且常把凋零的樱花比喻成雪,例如凡河内躬恒(平安初期的歌人)的和歌“似雪纷纷降,以偶樱花已可悲,如何飘落甚,更有大风吹。”《古今和歌集》(86)。樱花虽然芳馥,但转瞬飘零无奈,所以日本人几乎不能以平常心看待樱花,例如在原业平创作的和歌“愿得人世上,樱花全不见。无喜亦无忧,春心归恬淡。”《古今和歌集》(53),这首和歌恰恰反映了因为樱花美的短暂而伤心的心情。又如在无名氏的“斯世似空蝉,人间忧变迁,樱花开复谢,顷刻散入烟。”《古今和歌集》(73)等歌咏樱花的和歌中又渗透出佛教的无常观与厌世观。再如“论年诚老矣,老矣又何妨,今见樱花盛,愁思已尽忘。”《古今和歌集》(57),前太政大臣纪友则的这首和歌受到刘希夷(唐朝诗人)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的影响而作。像这种看到每年盛开的樱花,感叹衰老之将至的和歌也有很多。
  《源氏物语》第二十八回“朔风”之中,“……教人看了,联想到、起春晨乱开在云霞之间的美丽的山樱。娇艳之色四散洋溢……”,夕雾中将偷窥紫姬的姿态比喻成「樺桜」(山樱的一种)。可见,美丽的樱花常用来比喻女性。
  日本人酷爱樱花。赏花时节,樱花胜地,热闹非凡。其实赏花可以说是日本春季的感恩节,冬末春初,感谢诸神令樱花开放。
  二、夏之杜鹃
  「不如帰」(hototogisu),译成汉语是杜鹃(鸟)。杜鹃与春天的黄莺、秋天的大雁相同,自古便是日本人最喜爱的鸟类之一。自《万叶集》起,形成了不少固定的吟咏方法:阴历四月在深山,五月飞来枝头高歌鸣叫,其叫声是主要的吟咏对象,例如“五月山花发,花光似月明,鹃声闻不足,但愿再啼鸣。”《万叶集》(1953)。例如《枕草子》三十九段,写道:子规“在深夜叫了起来,很是巧妙,并且妩媚,听着的时候,更是精神恍惚,不晓得怎么样好”。素性法师的和歌“杜宇啼今日,闻声自觉悲,谁能如木石,不起恋人思。”《古今和歌集》(143)。无名氏的和歌“五月杜鹃鸣,菖蒲花儿盛,盲目恋情生,舍身投其中。”《古今和歌集》(469)。在素性与无名氏的和歌中,子规的叫声又被描写为撩拨人的情思、加剧对情人或亲人的思念、加深烦恼、引发怀旧之情。但另一方面其叫声有时又描写为痛苦、悲伤的象征。又因其口吐鲜血,故有泣血而啼之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中国古代传说,杜鹃是蜀王灵魂的化身。杜鹃居无定所,「花橘」与山中被视作是其住所,故有时又被比喻为处处留情的风流男子,有无名氏的和歌曰:“今夜谁家宿,良辰竟若斯,杜鹃声里唤,只此可栖迟。”《古今和歌集》(710)。杜鹃别名「死出の田長」,被视作能够通往阴间的使者,例如伊势的和歌“越过死出山,杜鹃鸟飞来,黄泉情人状,一一细说来。”《拾遗集》(1307)。传说中杜鹃又是劝农之鸟,与农耕生活有密切关系。又因其将卵产于黄莺等巢中,而自己却不孵卵和哺育雏鸟,因此《万叶集》中有“传闻杜鹃鸟,黄莺卵中生……”《万叶集》(1755)之句。
  三、秋之明月
  明月照亮黑夜,首先被尊為神明。《古事记》中和《日本书纪》中出现的“月读尊”,和太阳神“天照大神”及其弟“素盏鸣尊”一样是三分世界的神明之一。明月与爱情主题是密不可分的,她不仅照亮与情人约会时的道路,而且是促成美满姻缘的月下老人,例如汤原王(奈良时代的歌人)的和歌“月夜月光照,清光遍地来,崇山虽远隔,亦似近邻回。”《万叶集》(670)。自古以来,花好月圆一词是美的象征,可以和各种主题相结合突出表现各种景物和人事。例如和四季组合时,朦胧的春月引发人的无尽相思,使人为爱苦恼;阴雨间歇时的夏月在炎热中带来清凉;最美的当数秋天的明月,中秋赏月是中国传入日本的习惯,而欣赏「後の月」的九月十三日夜的月光则是日本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冬夜的明月令人倍觉凄清荒凉,却也有一种玉彻寒骨之美。月光还为旅人照亮旅途,将遥远相隔的时空联系在一起。著名的赏月池,除信浓的姨舍山外,还有播磨的明石、山城的光泽等地。   明惠上人被称为“月亮诗人”,其和歌“明明皎皎明明月,皎皎明明月儿明”,表明作者坦率、纯真、忠实地向月亮敞开心扉,倾吐衷肠,与月亮相亲相伴融为一体,亲密到把赏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为一体。
  明月之美还体现在与信仰的结合方面,在和泉式部(平安时代的女歌人)的绝唱“烦恼之夜苦苦撑,真如之月来照明。”《拾遗集》(1342)中,高悬天空,普照万物的明月被赋予了神佛的神圣性,她将我们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这首和歌是和泉式部被选入敕撰和歌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远天翘首望,春日故乡情,三笠山头月,今宵海外明。”《古今和歌集》(406),阿倍仲麻吕(698-770奈良时代的贵族)于716年作为留学生赴唐,受到唐玄宗重用,三十余年之后欲归国于明州海岸作此望乡之和歌。阿倍仲麻吕所乘坐的船遇海难归国未果,又返回唐朝,客死于当时的长安。
  日本人對月亮倾注了极大关注。根据旧历日期的不同,拥有「三日月」、「十五夜」等名称。在古代,把十六日的月亮叫做「いざよい」,十七日的月亮叫做「立待の月」,十八日的月亮叫做「居待の月」,十九日的月亮叫做「寝待ちの月」。天亮以前一直悬挂在天空中的月亮叫做「有明」。正如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的第二十一段中所述“赏月的时候,万物也随之更加动人”,对于日本人来说,月亮是慰藉自己悲凉心境的一剂至上的良药。
  四、冬之白雪
  雪,自古以来作为冬天的美景被描写于文学作品之中,《万叶集》中有诸多描写雪的和歌,几乎涵盖了所有关于雪的用法。人们一方面爱雪,为降雪而欢呼雀跃,欣赏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另一方面却又因大雪阻隔行程,贻误人事而担忧。由于深受汉诗影响,有很多描写春雪的作品。特别是梅上白雪,把雪比作梅花的构想很多。例如大伴旅人的和歌“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落霞。”《万叶集》(822),是一首汉诗意境颇浓的和歌。又如,大伴家持创作的和歌“新年今更始,降雪在初春,今日重重雪,吉祥事事新。”《万叶集》(4516)。这首和歌描写了瑞雪兆丰年的意境,也说明雪在这里由自然景物转变成信仰的对象。
  平安时代的敕撰集也按时间顺序而描写雪的各种形态。首先是春天的「残雪」,常与「若菜」、「霞」、「鶯」等搭配,构成迎接春天的主题,表达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雪还常与「花」互为比喻。例如素性法师的和歌“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头夸。”《古今和歌集》(6)。冬雪则描写下雪、融雪、将雪比喻为花,或描写雪中梅花等。但平安时代的描写方法主要是寄物抒情,通过雪来表达作者的各种感受和情感,真正把雪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的作品极少,平安后期的歌人却开始了积极的尝试,例如藤原俊成的“山顶白雪掩神木,香具山似月光明。”《新古今和歌集》(677)。
  结语:
  日本人的最高理想是生活在自然怀抱之中。笔者在本稿中考察了春之樱花、夏之杜鹃、秋之明月、冬之白雪,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完成了从自然景物到信仰的对象以及审美对象的审美构建,这显示了日本人对于自然的鉴赏力。无论是春之樱花、夏之杜鹃,还是秋之明月、冬之白雪,日本人在吸收汉诗及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尝试独创,并获得成功。从自然景物到信仰的对象,最后发展成审美的对象,这种审美构建,深入人心,历代传承。这种审美的对象以及传承与中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了美的共同性与独特性。希玄道元的题名为《本来面目》的和歌“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概括了日本一年四季的审美对象,曾被川端康成于1968年引用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这表明构建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春之樱花、夏之杜鹃、秋之明月、冬之白雪的审美,开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日)纪贯之等撰,杨烈译.《古今和歌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3.
  [2](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我在美丽的日本》[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6页.
  [3]陈永岐.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J].人民论坛,2016年,7月中总第524期:126-128.
  [4]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  著.《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日)紫式部  著. 丰子恺  译. 《源氏物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51页.
  [6]杨烈 译. 《万叶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颜歌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是颜歌迄今为止最令读者惊喜的小说。以患疯病的患者段逸兴讲述家族秘事的形式书写着川西小镇的当下生活小说以城乡接合部为故事背景,建构了一个自己的文学世界——平乐镇,地域色彩浓厚。本文着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风物的描写以及方言的使用来分析《我们家》中呈现出来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颜歌;地域;《我们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或许菲亚特500这款车对你来说还有些陌生,但这款诞生于1957年夏天的两厢小车可是被誉为“改变历史的20款车”之一.要是你去过意大利,看到新款和老款的菲亚特500同时遍布大街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生颂》进行对比赏析,希冀可以找出三種译本各自的长处以及不足。本文中对原文以及译文主要在节奏、结构、意像三个角度进行赏析。除此以外,还运用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分别对三种译文在表达原诗内涵、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种全新的诗歌翻译赏析角度。  关键词:对比赏析;《人生颂》
加热炉是钢铁、治金、机械、石油、玻璃、化工等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加热设备,多以重油作为燃料,燃烧过程复杂。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加热炉大部份热效率低,能源消耗高,浪
这是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代,褪去铅华,其实有更多选择,不会局限,反倒更容易超越,此时的他们,或许更接近个体本真:不感、纯良、笃定.
本文研究的这项技术把流场的物理量与空间坐标结合起来,把流场的图像显示和图像量示结合起来,使得流场小的信息得以直观地表示。而且图像处理器使得图像能反映出流场参数更细
高校双语教学正在积极开展之中,其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针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文章提出了“分
为了将在单座舱飞行中驾驶员的工作负担减到最小,自动目标跟踪必须附加到稳定的光/电传感器系统中去。自动跟踪器必须能在平行显示状态上捕获目标,而驾驶员只需要对跟踪点数
新大切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高价格现身,努力塑造豪华SUV品牌形象.这一努力成功的标志在哪里?2011年12月,商务部宣布对美2.5L以上排量进口车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政策.鉴于JEEP
摘 要:《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本稿考察了其中春季夏季的节日文化,《万叶集》中所反映的春季夏季的节日文化,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或是对幸福爱情的追求,或是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或是节日文化的传承,总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表现了万叶时代日本人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万叶集》;春季;夏季;节日文化;审美阐释  作者简介:曹嘉伟(1996-),男,山西省灵石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