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如何做强亲和力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x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继十七大之后,民生问题第二次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出来,这显示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因此,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也是新闻媒体的题中之意。
  200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都市报都在进行以“主流化”转型为主题的第二次创业,作为都市报重点报道领域的民生新闻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为民呼号方面,进一步为他们代言,包括为更多的弱势群体表达意见与愿望;在为民众服务方面,更尽心尽力,更有热情与亲和力。[1]在亲和力的打造上,楚天都市报践行“责任媒体 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努力做强亲和力,独辟“重点”栏目围绕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报道民生问题,在疏导民众情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本文通过对2010年11月19日~2011年2月19日楚天都市报“重点”栏目报道统计发现,121天(春节放假7天除外)共发稿144篇,其中教育类13篇,金融物价类5篇,医疗养老类14篇,住房建筑类14篇,交通规划类36篇,食品健康类7篇,就业维权类10篇,篇篇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或有指导性,或有建议性,或有参考性,或有可操作性,在强化民生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改进传播理念,做好“第二做点”。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转·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的生计”,即老百姓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十七大报告对“民生”一词作了较好的阐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五有”(教育、分配、医疗、养老、住房),就是当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话题。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新闻种类,而是涵盖了以往新闻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类别。一般认为,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2]也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
  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件件都是琐碎之事,但无不涉及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做强民生新闻亲和力的要求。
  一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是一句口号,对于媒体人而言,它是指引民生新闻报道的“方向盘”。如2010年12月10日报道的《市民秋燥睡不好 植物错乱瞎开花50年来第二长秋季扰乱生活节奏》,针对2010年武汉市的秋季长度达到76天,仅次于2008年的79天,和2004年及1980年并列第二这一反常天气现象,从“原因”、“预测”、“影响”、“应对”四个方面作了资料详细、数据权威的阐释性报道,既为“沉默的读者”解疑答惑,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应对方案,把一条“跑腿新闻”做出了亲和力,体现出了楚天都市报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是抢夺解释权,做好“第二做点”。在信息超载时代,抢夺新闻落点已经不是纸媒的优势。相反,在重要民生新闻的报道上,给人们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背景、观察社会的视角、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抢夺重要信息的解释权,在传播中深耕纸媒优势,做好“第二做点”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如2010年11月24日报道的《多部门联手落实“鄂9条”稳定物价》,这则民生新闻推出的大背景是,针对日益攀高的CPI数据和通胀压力,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价的稳定,继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国16条”后,我省也发布了“鄂9条”,坚决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生活。这则新闻充分解释了中央和地方在稳定物价方面的政策措施,而且针对市民关心的湖北省、武汉市的物价问题,按照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原则,阐释了武汉多项措施稳定“菜篮子”,消除了市民的焦虑。编辑、记者没有一味地抢夺信息发布权,而是深耕解释权,在“第二做点”的深化上高人一筹。
  三是摒弃低级趣味,将民生新闻报道融入社会建设当中。民生新闻的报道有些常见的误区:孤立地报道琐碎小事,如停水、停电、邻里纠纷等等,传媒没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无形中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单纯大量报道车祸、凶杀、夫妻反目、第三者插足之类的内容,传媒缺乏总体上引导舆论的正确理念,反而迎合了受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欲望。[3] 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实践中,主动摒弃低级趣味,把民生新闻的报道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宏观视野当中,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如12月29日报道的《江城节令食品 抽检合格率高》,是在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滴香等报道引起市民对食品安全极大担忧的背景下推出的,该报道针对市民最为担心的“一滴香”的安全性,通过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权威渠道发布令人欢喜鼓舞的消息,让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重拾了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这则报道在元旦之前推出,时效性恰到好处,而且以宏观视角俯视微观问题,把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高到社会建设的高度。
  
  二、以人文关怀为指向,做好舆论引导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民生新闻要及时为百姓提供政府政策的解读,提供权威意见,让百姓对政策有充分了解,同时表达百姓的意见,开展政府和百姓的对话,通过信息的沟通,化解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发挥媒体协调社会关系的职能。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良知和人文关怀,也是做强民生新闻亲和力的有效方式。
  其一,人文关怀不是揪住社会矛盾不放,而是着眼于解决问题,尤其是帮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民生领域的大事,矛盾尤为突出。每年年底,“讨薪难”的新闻屡见不鲜,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特现象。楚天都市报在就业问题的报道上,没有给政府添乱,同时也帮助不少弱势群体解决了实际困难。如2010年12月22日、23日推出的一组报道《天门一男子帮同乡讨薪遇害》、《天门在京务工者两天讨回百万欠薪》,连续报道了天门籍男子卢小伍在北京帮人讨工钱时被人刺死,此事引起北京仙居商会的高度重视,从而帮助天门在京务工者两天讨回百万欠薪的消息。采编人员没有一味地进行舆论监督,揪住就业矛盾不放,渲染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是着眼于抓住杀人凶手,帮助在京务工人员讨回欠薪,从而使这个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二,围绕民生热点,疏导情绪,引导舆论。
  民生新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一阶段关注的热点各不相同。在笔者统计的“重点”栏目144篇报道中,交通规划类高达36篇,占总发稿数的25%。原因是:城市交通拥堵是个世界难题,这个难题在大建设、大发展的武汉更为突出。在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的利好带动下,武汉市从2008年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城市改造、道路扩建、地铁、轻轨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5000工地堵武汉”,造成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武汉俨然成为一座“堵城”,市民叫苦不迭,民怨很大,严重影响了民生。采编人员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围绕这一民生热点,在引导舆论、疏导情绪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10年11月19日《海内外交通专家云集 共商破解江城“堵局”》、11月25日《堵车闹心 江城出现步行上班族》、12月2日《地铁越江隧道有5条“脐带”相连》、12月4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增长 抓紧解决交通拥堵等民生大难题》、12月12日《黄鹤楼生态停车场昨正式启用》、12月15日《首批114辆新的士驶入江城街头》,这一系列解释性报道,从分析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到破解交通拥堵的办法,既有专家理性的声音,也有草根网友的精彩建议,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起到了“排气阀”作用,让市民知道了交通拥堵背后的深层原因,也让市民知道了政府在治堵方面的积极作为,更培养了市民在城市大建设阵痛期的“公民心态”。
  
  三、以民生视角报道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彰显主流价值
  
  民生新闻在题材上经历了十多年的“鸡零狗碎”、“鸡飞狗跳”、“鸡鸣狗盗”、“鸡毛蒜皮”之后,正发展为一种主张、一种视角、一种价值观、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并介入到社会运作之中,从而实现民生新闻内涵与品质的整体提升。南方都市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强化“大民生”报道,注重在民生中挖掘重大主题报道,在具体运作中,强化“民生”新闻的深度,强调报道的切入口,小中见大,小中见精,寓深意于凡事之中。[4]在这方面,楚天都市报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是从时政新闻中挖掘民生价值。时政新闻相对于柴米油盐新闻要“硬”得多,读起来枯燥无味,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时政新闻其实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时政新闻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甚至影响人生抉择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定位。如12月27日《总理首次走入电台直播间 “任期内力控房价决不退缩”》,报道12月26日上午近9时,温总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之际,走进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谈房价压力,回应“房价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时,温总理称该说法“不准确,也不全面”;回应“豆你玩”“蒜你狠”时,温总理称“刺痛了心”,并表态完全有能力控制物价。这则报道试图在时政新闻上挖掘出民生价值,拓宽了民生新闻的报道面,彰显了主流价值。在社会大融合时期,时政新闻早已不是主流阶层的专属,普通人群也关注时政新闻,并从时政新闻中找到跟自身密切关联的民生价值。
  二是从深度报道中延伸出民生关怀。事实证明,过去“小民生”新闻中的任何一篇报道,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法制、道德或者时政等条律诠释,如何以点代面地解读这些条律,并延伸出民生价值,这是深度报道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5]楚天都市报“重点”栏目不吝啬版面和篇幅,一个选题一个版面,将民生新闻向深度报道延伸。如12月22日《医院过度医疗被判赔付93万元》,报道74岁的汉川张爹爹之长子3个月内两次肝移植,造成其不幸死亡。从此,张爹爹开始了长达10年的诉讼马拉松,并最终胜诉的深度新闻。这则报道的民生关怀在于,“医改”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医患矛盾是当前我国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病有所医”是重要的民生话题,而在医患矛盾中,过度医疗是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因此,这则深度报道既有故事性,也阐释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从中延伸出了对百姓医疗的民生关怀,为政府决策、百姓遇到同类情况时提供了良性的参考意见。
  民生新闻如何做强亲和力,是都市报主流化转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楚天都市报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关乎民生的新闻,对党和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惠民项目,如省委省政府的“一带两圈”战略,武汉新港、汉口北等重大项目,第一时间重磅解读,不吝笔墨鼓劲加油;对影响民生利益的事件,如巡司河污染、武昌珞狮路高架桥施工等民生问题,及时予以监督。
  民生新闻在政治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成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新闻报道理念上顺应了新闻“三贴近”的时代要求,全面实现了传播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理念转变;在传播效果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发挥了社会心理调适和社会思想整合的强大作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核心的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就是民生新闻所独有的亲和力。
  
  (本文为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媒体对武汉社会生活影响力研究——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 童兵:《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新闻记者》2005年第4期
  [2] 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3] 陈力丹 瓮巍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新闻传播》2008年第1期
  [4] 罗以澄陈亚旭:《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新闻知识》2008年第8期
  [5] 潘瑞凯 刘爱莲 郑大俊:《民生新闻:如何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传媒观察》2009年第1期
  
  作者:吴玉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教授,副院长 ;
  钟干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研究生
  责编:傅先萍
  
其他文献
荆山楚水,人杰地灵。风云激荡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信仰不倒,前仆后继,铁血忠魂铸丰碑。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八集首部高清文献纪录片《丰碑》,7月1日在湖北卫视黄金档陆续播出。担任该片第三集编导的本文作者,结合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真实史料,撰写此文,以此表达对那些年轻的共产党人、红军将士和普通百姓在如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新京报》“逝者”版和《纽约时报》“讣闻”版2009年全年的讣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辅以对操作讣闻报道的记者进行定性采访获取的一手材料,以及对相关访谈资料做二次分析,旨在从新闻生产流程的采访与写作等多个细微环节透视中美讣闻报道的差异。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和《新京报》在“讣闻”版面设置、记者身份、逝者对象选取、报道线索、微观报道话语、范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纽约时报》“
期刊
摘 要:定位为“大型礼仪脱口秀节目”的《天天向上》,自开播以来收视扶摇直上,成为中国综艺节目的“黑马”。依托于悠远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天天向上》,既能够传播社会价值又能够逗乐观众,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档节目一改娱乐节目的风向,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探析《天天向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天天向上》 栏目定位 文化品质 主持人    湖南卫视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
期刊
摘要:我国的网络媒体正在成长为新型、巨型媒体,我们对新媒体的管理与使用也有了新变化。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三善论”,成为新媒体发展壮大的杠杆。网络媒体的主流媒体形象越来越突出,网络媒体参与舆论引导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主旋律宣传形成强势;“湖北群星现象”就是新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传统媒体全力以赴,使得先进典型迅速传播,形成舆论主流,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发挥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新时期我们要
期刊
摘 要: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到了Web2.0时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互联网内部的机制问题、它的自我建构问题以及它作为社会子系统与其本身派生系统的问题、与现实社会子系统的互动关系等等。 延续前人的研究,本文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继续探讨网络传播的身份认同问题。最后研究发现,网络迷社区的拒斥性认同是存在的,并且可能通过间接性的拒斥性话语和内容体现出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关键词:网络社区 拒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详尽的实例全面分析了运动镜头的表现作用和镜头运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镜头 运动 表现 艺术  电影诞生初期,一直是以固定画面展示给受众,如《火车进站》这部影片。当卢米埃尔公司的摄影师普洛米奥在一次钓鱼的过程中,通过流淌的河水感受到一种运动的存在,瞬间突发奇想,于是运动镜头就产生了。在运动的方式上逐步出现了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形式。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起到了积
期刊
主题报道历来是主流媒体凸显新闻立台理念、彰显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新闻竞争中最能体现媒体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和方式,更是创新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无论是在重大节庆日,还是中央和地方党代会、两会期间,各媒体在主题报道上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倾其版面,遣其精兵,聚其智慧,竭其形式,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为受众奉献出了一道道精神盛宴。2011年3月3日至3月13日,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
期刊
在中国广播电视的版图上,县(区)级广电局是微不足道的小单位,是毛细血管。无论从传播影响力还是创收额度,它们都是不起眼的小石子,扔进海里也激不起多大的浪花。  张鹏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有着深切的理解和精准的定位,他经常对同事们讲:“我们生于小,却不能安于小!”三年来,张鹏和他率领的团队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广电局(台)这个小平台上摸爬滚打,还真做出了一番事业。年度总收入从2005年的1066万元(财政拨
期刊
摘要:电视台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优质的电视节目,从而将观众锁定在自己的频道,实现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提升,几乎完全取决于电视台采购编辑(部)是否有效地完成了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部门(岗位)来统筹规范电视节目的引进工作,那么这就非常有必要增设采购编辑来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认定 采购 引进 评审 统筹规范 必要性和紧迫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电视制度就开始改革,但进度缓慢,其中的重要问题
期刊
摘要:电视中的人文精神探讨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当今科技突进和消费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重提人文精神,特别是作为“精神领袖”的电视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有全新意义。尽管电视新闻的业界和学界一直为人文精神摇旗呐喊,但实际上,近年来电视人文精神正面临着“人文困境”,困境是多重的,困境出现的原因也是多重的,找到了原因,寻求困境的突破口也就不难了。    关键词:电视新闻 人文精神人文困境    人文精神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