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uraitru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与形式,在贝多芬手里加以扩充、发展,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
  贝多芬初露峥嵘的时代,正是美国独立战争完成,华盛顿出任总统,法国革命动荡,拿破仑风云一时,音乐上古典主义熟透的时代。贝多芬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主义传统的坚实基础上的,但当时的贝多芬所处的环境,也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使知识界包括一些贵族青年崇尚自由、博爱、人道主义思想。 这些新的时代精神影响着他,外在的环境影响和他内在的努力,使得他把古典主义的传统推向顶峰并被改造成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新体裁新风格。
  贝多芬的创作在风格上分为四个时期,即波恩时期、维也纳初期、成熟时期及晚期。在波恩时期的作品中,例如《d小调弦乐三重奏》(op.8),三首简易的钢琴奏鸣曲(op.49.No.1.2)及一些钢琴小品等等。这些作品的风格基本上是海顿、莫扎特式的古典主义。在1792年11月,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了故乡,定居维也纳。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就在海顿的直接指导下学习作曲,同时又相继向当时著名的对位法教师阿布莱希兹贝格(1736~1809),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萨列埃列(1750~1825)等人学习音乐理论及作曲。他在维也纳初期所写的一些作品,表现出受到海顿、莫扎特等大师们的深刻影响,如他题赠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No.1.2.3),《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1795)就是突出的例子。后来逐渐在他的一些创作中也表现出那种“维特式”的性格,例如《C小调悲怆奏鸣曲》《#C小调月光奏鸣曲》等等。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贝多芬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创作和演奏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生气勃勃的气氛,热烈的情感和对比强烈的气氛。
  维也纳初期是贝多芬在思想和创作上逐渐成熟的一个转折的时期。在他的创作中渐渐呈现出一种狂风暴雨般的特质,特别在1800年以后的创作中,革命的、英雄的因素逐渐形成。
  第三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这部交响乐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他对这位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在这部创作中奠定了他的新风格——英雄性、群众性的风格。第三交响曲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其他大量作品中。
  贝多芬的音乐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反响,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与样式,而像第三交响曲这样繁多的变化、意外处理及演奏难度令人难以接受,贝多芬音乐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热情,使当时的人在震惊之余还从另外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贝多芬。E.T.A霍夫曼形容贝多芬的音乐:“在上升的高潮中一泻千里,并且使听众在摆脱不掉那种压抑的情绪中进入无限无际,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他通过贝多芬的作品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直到1815年,进入了贝多芬的创作晚期,这一时期,由于华丽、轻松愉快的意大利歌剧又风行于欧洲各大城市,使得比较严肃健康及比较重视内容与形式一致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逐渐被抛弃,许多进步艺术家很自然地把注意力移向大自然或集中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这种观点和态度,促使在音乐艺术创作风格上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在逐渐形成中。而贝多芬这位经历了启蒙时期及法国革命年代的艺术家,在创作风格方面也不免会产生犹豫。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曾暂时中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各国的民歌并写作歌曲。他的创作风格在转变着,抒情性的风格代替了曾占统治地位的英雄性风格。如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在之后的10年间,贝多芬又重新振作,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 bB大调奏鸣曲》等,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从这些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革命胜利仍没有失去信心,没有放弃自由等博爱的信念。
  “18世纪的古典主义追寻沉思冥想和心灵抚慰,而贝多芬的和声,像席勒的诗文,具有爆发性。”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浪漫主义的精神领域,但是,要把他算作是浪漫主义的一员,在他风格上的定义上是错误的,因为贝多芬是从18世纪成长起来的,他所做的是对古典主义的新的综合,将其传给新的世纪。
  
  关于交响乐
  
  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中,交响乐的创作占了特殊重要的地位。通过他的创作,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古典主义时期过渡到浪漫主义的新时期。
  贝多芬的交响乐从创作风格和特征上可以分为几类:英雄性、戏剧性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群众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则是既有生活风俗特点又有豪迈的英雄气概,第六交响曲则融自然和哲理于一体。从时代风格的变化来看,第一、第二交响曲还保持相当明显的古典主义的传统特点;而在第三、第五、第七、第九交响乐则为典型的贝多芬式,并结合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雄伟、壮丽的性格;第四、第六、第八交响乐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具有浪漫气息。
  
  第五交响曲《命运》的音乐分析
  
  早在1805年,即在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第五交响曲的构思,但是这部作品一直到1808年才最后完稿。第五交响曲的英雄性构思,是《英雄》交响曲所确立的英雄形象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在这里,紧张的戏剧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体现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情绪对置。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密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定音调,贝多芬把它称为“命运的敲门声”,因此这部交响曲就被称为《命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一开始就是“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命运”的动机浓缩为简洁的结构:4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ff)的力度,弱拍起的3个重复短音,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构成。这一动机构成了第一主题,这一主题用渐强推送到一个戏剧性的停顿,引向三个响亮而不连贯的和弦,最后的一个和弦在第一小提琴的长音上造成一个悬而不决的音响,直到全乐队强力度的命运动机出现才消除。这个戏剧性的孤立的动机陈述打断了主题的向前流动,随着从全乐队演奏的ff到弦乐组的P的快速活跃的音乐进行,主题才在动机上再现。这里贝多芬风格的几个特点显现出来了:强度通过乐器的添加而增强,节奏活动频繁,音高水平上升,这些汇成一个强大的渐强,在两个用无声隔开的和弦中到达顶点。这里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快速的音乐进行,造成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直到圆号奏出动机的变体才得到缓和。接着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演奏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这一主题为轻的力度,当演奏到第三小节时,“命运”动机就在低音区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以强调。当它反复时,“命运”动机仍紧跟其后,到乐章的尾声,“命运”动机暂时占了上风,英雄的性格在令人生畏的“命运”的强大冲击力下经受考验。
  
  第二乐章:bA大调、3/8拍、双重主题变奏曲
  这一乐章以抒情流动的旋律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缓慢地奏出第一主题,这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运用,使沉静的旋律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动力,产生出一种不断推进的感觉。接着木管乐器奏出果敢刚毅的进行曲风格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本身形成对比,但宁静、沉思的第一主题和具有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再次运用了变奏曲式的创作技巧,将两个主题经过变化,充分发展,最后给以完满的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表现了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基本主题是两个富于对比性的材料,其一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紧张的乐句,其二是小提琴迟疑犹豫徘徊的旋律。这个对比性的主题反复了两次,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性格的二重性,随后生机勃勃的第二主题闯了进来,“命运”的动机再一次出现。在两个主题的反复中,“命运”和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在三声中段里转化为C大调,出现了一个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舞曲主题,这一音乐立即由弦乐器作了模仿和发展。它强健有力,热情欢快。这一主题的反复,由强奏开始,在进行中逐渐减弱,乐器不断减少,只剩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命运”的动机不再是强音了,而是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的拨奏。这种戏剧性的力度改变造成了一种情绪的酝酿。这一乐章的调性安排是交响曲的主调性(C小调),这和第三交响曲相同,而再现部的独特之处是定音鼓50小节固执的敲击,最后在欢呼似的凯旋音调中不停顿地进入末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具有无比壮阔的声势和无比宏伟的英雄气概,C大调的辉煌音乐把胜利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一主题由整个乐队强有力地奏出,如同进行曲,好似进军号。第二主题在G大调上由小提琴奏出,它的节奏是基本动机,但旋律和情绪已被英雄主义的光辉所取代。英雄已驾驭了命运。乐曲到最后似终又起,并以一往无前的加速,反复不断加强动量,达到最强的终止。
  
  结束语
  
  在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贝多芬的创作虽然保持着维也纳古典派的主体风格,严谨的结构与合乎逻辑的矛盾统一,但是“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他音乐中的自由大胆和激情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启蒙精神,也给后来19世纪欧洲的音乐发展以重大的影响。(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1975年我市部分社队发现柿椒病害呈现花叶、皱缩、落叶、落花、落果、束顶等病症。1977年蔓延遍全区,轻的果实变小、畸形,造成减产,重的绝收。去年郊区良种场有5亩柿椒平均
除虫菊中的一种抽提天然除虫菊酯,对昆虫毒效高,击倒作用快速,对人畜和植物低毒,这早已为人所熟知。然而,在阳光和空气中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天然除虫菊酯,甚至早期的合成除虫
1973年以来,我们在用糖醋毒饵和普通毒饵诱杀地老虎成虫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堆放糖醋毒饵的地方,地老虎有集中死亡的现象,而且在毒饵堆的周围不再有禾苗被害,但堆放普通毒饵
我分场大面积土地处于七星河中下游,地势平坦,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为了实现农田除草化学化,提高粮食商品率,1978年我们引进了从意大利进口的大豆化学除草剂氟乐灵,进行了
白榆是平原绿化的主要树种,由于受榆兰金花虫危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防碍了这一速生优良树种的发展.为有效防治此害虫我们于一九七三—一九七九年进行了生物学观察和防治试
在人工气候室内,观察环境条件对镇草宁[N-(phospho-nomethyl) glycine]防除狗牙根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光湿润条件下的药效显著高于土壤干旱与微弱光照。最初两周内,药
姓名:朱亚琪性别:女年龄:15职业:学生地址:北京密运县你从几岁开始知道世界上有电脑这个东东的?9岁,被我那个14岁的哥哥带“坏”的。你自认为是超级网虫吗?应该不算吧。你最
白僵菌防治农林害虫,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点,防治害虫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1973年,我们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效果达80%以上。1977年以
去年在丹东市区发现美国白蛾后,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今年全市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第一代美国白蛾在全市98个农村人民公社有78个,9个城镇有8个,523个大队,8,630个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