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问题研究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有助于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方向的统一,对于文旅融合具有现实层面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会通河阳谷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的方式开展研究,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区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从景观规划角度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运河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规划 文旅融合
  根据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界定,京杭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遗产保护区为北起阿城下闸以北1公里处、南至金堤河,河道双边外延5米,面积为99公顷,遗产缓冲区以两岸保护区边缘为界双向外延80米,面积为368公顷,总面积为467公顷。本文即以这片区域作为研究探讨的范围。旨在通过对现状的调查评估,对研究范围内的广泛走访,找出会通河阳谷段各类景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景观保护利用策略。希望能够在文旅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对于运河的长效保护、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思路。
  一、景观现状评估
  (一)生态景观。会通河阳谷段主河道已不具备通航功能,被掩埋的河道长达11.9千米,占总河道长度的36%,其余为排灌河道与村镇景观河道。阿城镇陶城铺运河支线现作为引水渠使用。会通河阳谷段有许多处明显大弯,这些蜿蜒曲折的河道展现了会通河阳谷段原生态的历史风貌,极具原真性特质。
  (二)建筑景观。会通河阳谷段在阳谷境内穿三镇而过,运河沿岸主要建筑景观为运河历史遗迹、城镇村落建筑、农业建筑、工业建筑。现存闸、桥梁和码头等各类航运工程设施共12处,古代运河管理机构遗存2处,运河古街区1处;运河城镇内重要文化遗存星罗棋布[1],运河漕运文化独特的魅力就蕴藏在这些河道桥梁、街巷码头、寺庙大院、官衙府宅、碑刻遗址之中,这些遗存已经成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着运河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人文景观。运河漕运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因漕运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却仍然在许多传统手工艺、民风民俗上得以展现,通过对阳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及运河三镇实地走访,在诸多与运河相伴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张秋木版年画、运河夯号、最具运河文化特点,也最具运河文化价值。它们带着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地域文化气息,历经岁月洗礼而积淀至今。虽然漕运已逝,但它所带来的价值早已深入到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二、沿岸景观问题
  (一)生态环境有待系统整治
  当前运河沿线乔木等野生植物分布面积较小且分布不均,水生动物较少,生态系统单一。另外,年内降雨分布不均,枯水期水资源短缺,丰水期防汛压力大。
  (二)运河遗产与建筑风貌
  运河河道由于多年没有治理造成河床抬升、淤积严重,部分抬升的河滩地被耕地侵占,不仅使得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也造成了河道形态被严重破坏;存在多处被裁弯取直的河道,如南水北调工程段与张秋镇境内两处运河段。由于没有水源供给,造成河道逐渐淤积最后被填埋,运河河道被切断,全段无法再现古代运河风貌。
  (三)人文景观的传承保护
  因大运河的繁荣而兴盛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品等缺乏有力保护措施,除张秋木版年画外,运河沿岸还有农民画、剪纸、泥玩、风筝、彩灯、木雕、石刻、木版年画、草编、柳编、鲁锦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脱离原有土壤正日渐消亡,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传统工艺在流失,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四)产业景观治理
  运河沿线随意搭建的民房、蔬菜大棚等建筑物侵占运河河岸,且严重影响了运河周边景观风貌。运河沿线的部分建筑外立面色彩、材质与本地历史风貌建筑相冲突,严重影响运河沿线历史风貌。
  (五)保护与开发未能充分融合
  会通河阳谷段大部分文物本體对阐述会通河阳谷段整体价值有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部分遗产的利用方式过于单一,价值未得到充分展示,部分文物本体利用方式和强度严重威胁到文物本体的安全。另外会通河阳谷段各遗存点孤立展示,展示主题缺少连贯性和目的性,影响参观者的认知程度;展示设施的缺乏也影响了会通河阳谷段整体价值的完整阐述;游客管理措施的缺失也对文物本体的安全产生了影响。
  三、景观保护治理策略
  基于实地研究、问题分析及大量访谈,特提出对于会通河阳谷段景观的整体景观保护治理策略:
  (一)景观生态整体修复,注重保留原有生态斑块、廊道、基质,进行河道整治,对运河进行彻底的清淤清污,同时对运河的驳岸进行综合整治,以彻底改善运河水体。通过禁运、水源补给、修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栖息地,恢复河流形态多样化,优化水体水生物的多样性,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自净系统。按照环境考古研究成果整治文物周边生态环境,沿运河两岸进行绿化,植被品种尽可能选用历史传统品种;加强乡镇运河环境治理,主管部门与运河三镇相结合,全面治理运河沿岸垃圾堆放、污水排放点,截污改水,彻底截断污染源,最好在沿岸镇区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让污染水源流入大运河。
  (二)景观建筑修缮保护: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彻底整治与运河风貌相冲突的建筑立面与高度。城镇内建筑整治方面,加强对运河沿岸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对于空间冲突不大,仅外立面不协调的建筑做现状保留,拆除不协调构建及装饰;对文物周边环境有轻度影响的建筑,可进行立面改造,降低建筑高度、改造屋顶形式、统一立面风貌;对文物整体保护有影响的建筑,应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将原有建筑拆除搬迁。对于运河沿线村落的整治,遗产遗迹周边注重建筑风貌协调,规划范围内对运河环境影响较大的村落应拆除复耕。
  (三)人文景观挖掘传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建立非遗信息库,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引导非遗项目向产业化发展,积极进行非遗宣传,提高群众认识,调动民众对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四)产业景观治理:保持运河沿岸原有生态环境,强化本地农耕文明原有风貌[2]。对运河周边环境风貌影响较大的工业,改变其土地利用性质,通过土地置换将原有建筑拆除搬迁。对于侵占运河河岸的农业建筑如蔬菜大棚应拆除,突出平原农业景观开阔、疏朗的特点,营造运河及沿岸原有的平原旷野感觉。
  四、结语
  大运河人文积淀深厚、景观资源众多、建筑遗产丰富,仅会通河阳谷段可研究的角度还有很多,期望通过持续的调查研究,有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的传承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镇志编撰委员会.张秋镇志[M].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9号(国家方志馆4层):方志出版,2014:33-70
  [2]奚雪松,陈琳.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2013,8(2):100-107
  作者简介:
  赵洪光(1986-),男,汉族,山东阳谷人,工作单位: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立足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站在古城改造的角度,分析如何树立古城良好的城市形象,如何开辟新的城市文化传播途径,为城市建设提出参考意见,促进城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古城改造;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传播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规划,地方政府在对历史古城进行改造过程中,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将古城改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明确城市建设目标,为古城的发展提供新动
期刊
摘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是管大局、把方向、促发展的“定星盘”,是提升职工政治站位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有力抓手。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入,思政工作的内容、方式、目标以及要求均发生变化。如何做好事业单位思政工作,提升思政工作实效,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一系列新的指导方向、启示和思路,是事业单位政工人员必须要关注并思考的问题。故此,文章就提升事业单位思政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当前思政工作中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间应当找到最符合实际的切入点,本文以《长穗花鼓》为例,分别从其创作背景、作品特征、表演特点入手分析讨论,细述了《长穗花鼓》独特的舞蹈语言、音乐特色、质朴情感、技术难度、训练内容等,再由对《长穗花鼓》这一具体作品的分析得出对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长穗花鼓;继承与创新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期刊
摘要:幼儿园博物资源课程的开发,需注重教育性、博物性、社区性和游戏性的原则。开发策略上,应结合社区特色深入挖掘博物资源,以兴趣为引导,加强环境创设,科学开发课程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博物;课程开发;昭嗣堂  一、幼儿园博物资源课程  “博物“一词,《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通晓许多事件”;二是“博物学”。随着晚清时期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博物”知识以“博物”科的形式进入中小学堂,成为近代基础
期刊
摘要:長征精神是红军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彰显出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奋进、自强不惜精神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传承长征精神,对夺取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价值;传承  1934年10月,红军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伟大的
期刊
摘要:中國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大国,其古代文明灿烂而辉煌,尤其是在图书保存和管理方面,古中国和古印度都具有较高水平。两国古代图书馆最著名之一者当属集贤殿书院和那烂陀寺,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视角来窥探这两座古代图书馆的面貌与概况,试图展现两国古代文化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是相近的,而对于书籍的管理思想和灵性需求是不太相同的。  关键词:古代图书馆;古印度;集贤殿书院;那烂陀
期刊
摘要:桂平杖头木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它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使用本地的木头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惯用的锣鼓,使用桂平原始打击乐。它的唱腔别具一格,被誉为桂平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桂平杖头木偶戏正面临着被遗忘、断层、趋消失的严重威胁,传承与发展工作已日益紧迫。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突发事件是一种社会常态.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借助于行政权力影响媒体报道,进而控制社会舆论.随着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的出现,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是人际传播和其他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在这种环境下,无疑给地方政府在引导突发事件时形成了挑战.围绕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正确、及时、高效地引导舆论、
期刊
摘要:莲花纹样是我国的传统装饰题材。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制与陶制器皿,普遍采用以莲花瓣纹样为装饰。陶瓷上的莲花纹样由佛教艺术中提炼而来,从东晋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花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唐朝的兼容并蓄使得外来的艺术特征有机的融入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使陶瓷中的莲花纹向成熟发展。宋朝时期我国的陶瓷艺术水平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莲花纹样作为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笔者
期刊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中国梦”, 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四个全面”的重大的战略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