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演奏表演中, 技巧是掌握乐器的基本条件,艺术表现是在掌握技巧后, 展现作品的感性因素。 在演奏中, 技巧和艺术表现两者缺一不可, 相互依赖, 只有很好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才能使音乐达到艺术的高度。 在扬琴演奏中, 熟练掌握各种技巧, 在演奏中投入真实的感情, 在平时注重个人的文化修养以及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融合忘我升华,才能使演奏者演绎出感人的作品, 使听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传统扬琴演奏技法一般是指地方民间音乐、曲艺及戏曲音乐伴奏中的扬琴演奏技法。传统扬琴演奏大都离不开"加花"、"衬音"、"坐音"、"轮竹"、"齐竹"、"颤竹"、"拨奏"、"顿音"等技法。任何一种乐器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流派的形成。扬琴在传入我国后很快在各地流传并被各地民间音乐所接受和吸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对旋律的润饰加花是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精华和特征。"加花"是我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族乐器演奏中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法也是最富特色的技法,而就扬琴本身的演奏技法而言,"加花"的运用较其它乐器更为频繁。"加花"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不改变原音乐作品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即兴发挥语言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当然,演奏者须具备娴熟的演奏技艺和对民间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演奏升华为再创作乃至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演奏者由于对乐曲的理解和对乐器性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加花”手段和技法,这使“加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但“花”不可以乱“加”。“加花”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须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同时,通过“加花”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旋 律韵味更加浓郁,表现力更为丰富。大量的传统扬琴作品就是通过在演奏中运用"加花"这个特殊技巧进行而创造再得以丰富、提高并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名曲《连环扣》:[此曲是严老烈先生把《寡妇诉冤》运用加花],手法改编成《连环扣》的又一成功之作。"加花"与扬琴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技法,如"衬音"、"坐音"、"轮竹"、“颤竹”的运用,在音乐上就已经经过了润饰加花。即兴 "加花"通过运用各种演奏技法使较为简单的曲调、音型复杂化,从而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流畅……,韵味更加浓郁,乐器的性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因此,"加花"是 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精华和突出特征。另一方面,扬琴因"吟"、"揉"、"滑"、"颤"技法的大量运用而独具一格,以"滑颤"最具特色。"滑颤"是在"颤竹"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成,也是世界扬琴大家族 演奏技法中独一无二的。其"揉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做快或慢不同幅度的巧妙处理。其"颤竹"在运用时也有四种不同的处理,即:有头有尾、掐头去尾、有头无尾、无头有尾,可谓变化无穷。在《苏武牧羊》乐曲中即巧妙地运用"吟"、"揉"、"滑"、"颤"等技法,细致地刻划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使音乐委婉动听,耐人寻味。它是秦派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秦派音乐主要指陕西关中,陕北一带,以地域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这里有“辽阔的黄土高原,土地瘠薄,气候干旱,人们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音乐风格高亢悲壮、铿锵有力又委婉细腻,正是关中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十足的秦派音乐的韵味。
有了各种各样的扬琴的演奏技巧,又如何去提高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我认为,第一点应该尽可能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进入到忘我境界。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感情是打动人心的第一把钥匙,正像费尔巴哈说的“感情只是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为感情所了解”,表演者必须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观众或者听众才能从你的演奏中领会你的精神,才能与演奏者“同呼吸”,进而为你的音乐所感动。《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演奏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情不真则意不切,所表现的音乐就没有感染力,没有“说服力”。音乐缺乏感情,只能是音响的组合和声音的堆砌,不具有艺术的特点。要在所演奏的作品中投入感情,基于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充分了解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容,透析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融入自己的感情。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说道“唱曲宜有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少有瘁容,且其声音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虽然他说的是戏曲唱腔的理论,但在器乐表演中同样适用。他准确地提出表演者在表演时要依据内容,乐曲的情节而投入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经过升华和凝练后,演奏者表演的一种艺术化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在理智的控制之下的。
提高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第二点,我认为应该加强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为理解升华演奏奠定无形而坚厚的基础。文化是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结果,反过来它又反映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程度。文化是提升个人素质的必要途径和科学生活的基础。广泛接受各种人类文化,对演奏者扩展视野,表现各种音乐有极大的帮助。人类社会因为有了文化而文明,文明的程度标志着发达的程度,人类社会越发达,对于发挥个人自主性的空间就越大,从而驾驭各类事物的能力就越大。不管是现实还是心里,文化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在音乐表演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与情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然难以做到。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曾说过“音乐艺术的属性,首先是文化,是人类寄予感情和意识的特殊形态的文化现象。就器乐演奏家的素养而言,其文化底蕴的丰厚与浅薄,将始终伴随着并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品格及其实践成果。”其次应该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攫取艺术的灵感。深入生活指的是善于在各种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总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概括。
总之,在各种器乐的演奏中,技巧是展现作品的基本要求,技术技巧是作品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技巧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内容。对演奏者而言,解决技巧是接触作品第一关,也只有很好的解决作品的技术技巧,才能使音乐的阐释,文化的传达准确无误;同时,同一技术通过不同样的演绎,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演奏者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相关文化信息的了解,在演奏中赋予真情,融合忘我升华,才能使音乐焕发其神奇的魅力。
(作者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责编/灿岑]
传统扬琴演奏技法一般是指地方民间音乐、曲艺及戏曲音乐伴奏中的扬琴演奏技法。传统扬琴演奏大都离不开"加花"、"衬音"、"坐音"、"轮竹"、"齐竹"、"颤竹"、"拨奏"、"顿音"等技法。任何一种乐器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流派的形成。扬琴在传入我国后很快在各地流传并被各地民间音乐所接受和吸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对旋律的润饰加花是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精华和特征。"加花"是我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族乐器演奏中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法也是最富特色的技法,而就扬琴本身的演奏技法而言,"加花"的运用较其它乐器更为频繁。"加花"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不改变原音乐作品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即兴发挥语言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当然,演奏者须具备娴熟的演奏技艺和对民间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演奏升华为再创作乃至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演奏者由于对乐曲的理解和对乐器性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加花”手段和技法,这使“加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但“花”不可以乱“加”。“加花”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须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同时,通过“加花”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旋 律韵味更加浓郁,表现力更为丰富。大量的传统扬琴作品就是通过在演奏中运用"加花"这个特殊技巧进行而创造再得以丰富、提高并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名曲《连环扣》:[此曲是严老烈先生把《寡妇诉冤》运用加花],手法改编成《连环扣》的又一成功之作。"加花"与扬琴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技法,如"衬音"、"坐音"、"轮竹"、“颤竹”的运用,在音乐上就已经经过了润饰加花。即兴 "加花"通过运用各种演奏技法使较为简单的曲调、音型复杂化,从而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流畅……,韵味更加浓郁,乐器的性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因此,"加花"是 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精华和突出特征。另一方面,扬琴因"吟"、"揉"、"滑"、"颤"技法的大量运用而独具一格,以"滑颤"最具特色。"滑颤"是在"颤竹"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成,也是世界扬琴大家族 演奏技法中独一无二的。其"揉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做快或慢不同幅度的巧妙处理。其"颤竹"在运用时也有四种不同的处理,即:有头有尾、掐头去尾、有头无尾、无头有尾,可谓变化无穷。在《苏武牧羊》乐曲中即巧妙地运用"吟"、"揉"、"滑"、"颤"等技法,细致地刻划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使音乐委婉动听,耐人寻味。它是秦派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秦派音乐主要指陕西关中,陕北一带,以地域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这里有“辽阔的黄土高原,土地瘠薄,气候干旱,人们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音乐风格高亢悲壮、铿锵有力又委婉细腻,正是关中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十足的秦派音乐的韵味。
有了各种各样的扬琴的演奏技巧,又如何去提高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我认为,第一点应该尽可能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进入到忘我境界。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感情是打动人心的第一把钥匙,正像费尔巴哈说的“感情只是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为感情所了解”,表演者必须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观众或者听众才能从你的演奏中领会你的精神,才能与演奏者“同呼吸”,进而为你的音乐所感动。《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演奏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情不真则意不切,所表现的音乐就没有感染力,没有“说服力”。音乐缺乏感情,只能是音响的组合和声音的堆砌,不具有艺术的特点。要在所演奏的作品中投入感情,基于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充分了解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容,透析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融入自己的感情。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说道“唱曲宜有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少有瘁容,且其声音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虽然他说的是戏曲唱腔的理论,但在器乐表演中同样适用。他准确地提出表演者在表演时要依据内容,乐曲的情节而投入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经过升华和凝练后,演奏者表演的一种艺术化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在理智的控制之下的。
提高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第二点,我认为应该加强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为理解升华演奏奠定无形而坚厚的基础。文化是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结果,反过来它又反映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程度。文化是提升个人素质的必要途径和科学生活的基础。广泛接受各种人类文化,对演奏者扩展视野,表现各种音乐有极大的帮助。人类社会因为有了文化而文明,文明的程度标志着发达的程度,人类社会越发达,对于发挥个人自主性的空间就越大,从而驾驭各类事物的能力就越大。不管是现实还是心里,文化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在音乐表演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与情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然难以做到。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曾说过“音乐艺术的属性,首先是文化,是人类寄予感情和意识的特殊形态的文化现象。就器乐演奏家的素养而言,其文化底蕴的丰厚与浅薄,将始终伴随着并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品格及其实践成果。”其次应该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攫取艺术的灵感。深入生活指的是善于在各种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总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概括。
总之,在各种器乐的演奏中,技巧是展现作品的基本要求,技术技巧是作品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技巧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内容。对演奏者而言,解决技巧是接触作品第一关,也只有很好的解决作品的技术技巧,才能使音乐的阐释,文化的传达准确无误;同时,同一技术通过不同样的演绎,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演奏者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相关文化信息的了解,在演奏中赋予真情,融合忘我升华,才能使音乐焕发其神奇的魅力。
(作者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责编/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