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4日 晴
当圣诞夜曲充斥着你的耳膜时,除夕的爆竹声是否已悄然淡去?当情人的玫瑰抱在怀中,七夕的鹊桥是否已忘却消逝?当“圣诞果”来往传送,中秋的赏月是否已索然无味?当西方节日日益盛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否已开始流泪?
新时代的确有不少与时俱进的内容,可是在我们感受新事物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传统。因此,我们应当带走新潮,留下传统
仍然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份沉重与缅怀;仍然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份思念与祝福;仍然怀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那份甜蜜与相依……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怀念与呼唤,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永未褪去的光辉,正是这华夏儿女共同的呼声,我们看到了传统节日法定化已成为中国文化最突出的表情。
也许,正当我们为传统节日时喜时忧之际,西方节日不仅引起大众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外来节日,是吸取还是屏弃?是支持还是反对?无庸置疑,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无法将别国的文化拒之门外,但该如何吸取或采纳却必须要一个准则。
现在的中国,已不再奉承男尊女卑,独尊儒术的陈腐旧观,我们正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但一些年轻人将开放误解为“效仿”,一切都学习西方人,甚至节日都过得外国味十足,然而他们真正学到外国文化的精华了吗?不,他们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形式上的,他们连“圣诞节”、“愚人节”的由来都不知道。这不禁令人担忧,我们不希望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再次上演,更不希望中国真正的传统节日在狂欢,愚人中流失。
在繁杂的生活中,让我们再次品味《离骚》,去体味纪念屈原的一生。
在喧嚣的社会中,让我们再次拾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回想聆听淳朴的真爱。
在忙碌的世界里,让我们再次走向烈士墓地,去仰望缅怀崇高的灵魂。
带走新潮,留下传统应当成为当今的人们的一个更为前卫的思想。滔滔的汨罗江水,成群的喜鹊,初春的细雨,它们以无声的美,无言的爱传递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化如今正站在历史的边缘等待我们去回味!
点评:文章开篇连用了几个反问句,从而引出正题,创设了一种气势。之后通过一些诗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述,这些诗句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能够引用“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进行说明很有说服力,文章的结构更是体现了一种美,诗一样的语言让读者仿佛徜徉于优美的旋律中。结尾处的排比修辞更是使文章掀起了高潮,十分经典的诉说,十分凝练的语言,使得文章的内容十分生动,这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黑龙江铁力一中九年三班
当圣诞夜曲充斥着你的耳膜时,除夕的爆竹声是否已悄然淡去?当情人的玫瑰抱在怀中,七夕的鹊桥是否已忘却消逝?当“圣诞果”来往传送,中秋的赏月是否已索然无味?当西方节日日益盛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否已开始流泪?
新时代的确有不少与时俱进的内容,可是在我们感受新事物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传统。因此,我们应当带走新潮,留下传统
仍然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份沉重与缅怀;仍然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份思念与祝福;仍然怀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那份甜蜜与相依……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怀念与呼唤,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永未褪去的光辉,正是这华夏儿女共同的呼声,我们看到了传统节日法定化已成为中国文化最突出的表情。
也许,正当我们为传统节日时喜时忧之际,西方节日不仅引起大众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外来节日,是吸取还是屏弃?是支持还是反对?无庸置疑,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无法将别国的文化拒之门外,但该如何吸取或采纳却必须要一个准则。
现在的中国,已不再奉承男尊女卑,独尊儒术的陈腐旧观,我们正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但一些年轻人将开放误解为“效仿”,一切都学习西方人,甚至节日都过得外国味十足,然而他们真正学到外国文化的精华了吗?不,他们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形式上的,他们连“圣诞节”、“愚人节”的由来都不知道。这不禁令人担忧,我们不希望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再次上演,更不希望中国真正的传统节日在狂欢,愚人中流失。
在繁杂的生活中,让我们再次品味《离骚》,去体味纪念屈原的一生。
在喧嚣的社会中,让我们再次拾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回想聆听淳朴的真爱。
在忙碌的世界里,让我们再次走向烈士墓地,去仰望缅怀崇高的灵魂。
带走新潮,留下传统应当成为当今的人们的一个更为前卫的思想。滔滔的汨罗江水,成群的喜鹊,初春的细雨,它们以无声的美,无言的爱传递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化如今正站在历史的边缘等待我们去回味!
点评:文章开篇连用了几个反问句,从而引出正题,创设了一种气势。之后通过一些诗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述,这些诗句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能够引用“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进行说明很有说服力,文章的结构更是体现了一种美,诗一样的语言让读者仿佛徜徉于优美的旋律中。结尾处的排比修辞更是使文章掀起了高潮,十分经典的诉说,十分凝练的语言,使得文章的内容十分生动,这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黑龙江铁力一中九年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