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隐逸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 “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后来又加入了佛家尤其是禅家的一些处世观点,譬如“放舍身心,令其自在”等。它几乎是与阶级社会与生俱来的,这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如《周易》称“遁世无闷”、“不事王侯”,《诗经》云“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礼记》谓“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论语》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因而中国的隐士也就代不乏人。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目的和方式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把隐士分为隐于市的大隐、隐于官的中隐、隐于山林的小隐。
  发达的“隐逸文化”,自然成就了发达的“隐逸文学”,隐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越来越重,其中包含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屡见不鲜。这些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对处于思想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如何?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下面就以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为例,略陈管见。
  
  一、教材中与隐逸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
  
  以下是教材中与隐逸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包括略读课文和“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中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是看似与隐逸无关,但深入描写田园山水,含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歆羡之情的作品。
  (一)诗
  1. 《西江月》(七年级上册,作者唐王维)
  2. 《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作者唐孟浩然)
  3.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作者唐常建)
  4. 《山中杂诗》(七年级下册,作者南朝梁吴均)
  5. 《竹里馆》(七年级下册,作者唐王维)
  6. 《约客》(七年级下册,作者宋赵师秀)
  7. 《归园田居·其三》(八年级上册,作者晋陶渊明)
  8. 《游山西村》(八年级上册,作者宋陆游)
  9. 《野望》(八年级上册,作者唐王绩)
  10. 《饮酒·其五》(八年级下册,作者晋陶渊明)
  11. 《清平乐·村居》(八年级下册,作者宋辛弃疾)
  12. 《浣溪沙》(九年级上册,作者宋苏轼)
  13. 《归园田居》(高中第三册,作者晋陶渊明)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第三册,作者唐李白)
  15. 《山居秋暝》(高中第三册,作者唐王维)
  16. 《渔翁》(高中第三册,作者唐柳宗元)
  (二)古文
  1. 《桃花源记》(八年级上册,作者晋陶渊明)
  2. 《陋室铭》(八年级上册,作者唐刘禹锡)
  3.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上册,作者南朝梁陶弘景)
  4. 《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册,作者南朝梁吴均)
  5.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下册,作者晋陶渊明)
  6.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九年级下册,选自《庄子》)
  7. 《归去来兮辞》(高中第二册,作者晋陶渊明)
  8. 《愚溪诗序》(高中第四册,作者唐柳宗元)
  9. 《赤壁赋》(高中第四册,作者宋苏轼)
  10. 《逍遥游》(高中第四册,选自《庄子》)
  以上作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得以流传后世,篇篇都堪称经典。它们上起战国,下至南宋,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各具千秋。有的写实,有的会意;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兴致勃勃,有的愁眉不展;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幽默诙谐,有的严肃端庄……如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掩映,使人应接不暇。
  
  二、教材中的“隐逸文化”对青少年的双面影响
  
  “隐逸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会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
  (1)与“隐逸文化”直接相关的是自然风光或农村生活。上述作品中,有许多都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朱元思书》等。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另外,《过故人庄》《清平乐·村居》《归园田居》等对农村清新环境、淳朴民风、朴素平和生活的描写,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普通农民的关怀,可以让相当多的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农民和农村,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体会农民生活的简朴和艰辛,缩小城乡之间的心理距离。
  (2)隐逸意味着坚持原则,坚守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怀瑾握瑜的隐士们为了自己的信念,绝不蝇营狗苟,不与浊世同流,而是洁身自好,自觉地远离污秽,哪怕是丢官弃爵、穷困潦倒也在所不惜。宁愿“曳尾涂中”的庄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都是极好的例子。他们为人讲原则,坚持信念,不媚上,不媚俗,澹泊名利,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轻易妥协。这些优秀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操守,可以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执著于理想、自尊自爱的意识。
  (3)隐士们在避世而居的同时,非常注意修身养性,注重学问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以丰富个人内涵,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以求达到“善其身”的目标。像李白、王维、苏轼等都是五经六艺,琴棋书画样样皆精的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另外,要想放迹山水,或者躬事农桑,或者有一朝“达”时兼济天下,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也很注意锻炼身体,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病弱书生。李白“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廿五“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辛弃疾由行伍出身,“力能杀人”,曾“壮岁旌旗拥万夫”,领兵雄镇一方。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
  2.消极影响
  (1)上述部分作品中宣扬的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这对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以《逍遥游》为例,不可否认,这是一篇好文章,想象浪漫,雄奇奔放,挥洒自如,然而它鼓吹的是一种没有理想的、空虚的主观幻境。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轻则挫伤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重则使他们丧失理想和进取之心,进而怀疑人生,怀疑一切,再进而看破红尘,不问世事。另外“人生苦短”,所以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及时行乐的思想,都可能使青少年学生放弃理想与追求,一味贪图享受,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放纵自己,任意妄为。
  (2)古代隐士往往都是个体感很强的人。这种强烈的个体感,使得他们无法委曲求全,融入他们所厌恶的世界中去,而在某种意义上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同时他们很清楚自己和绝大多数安于现有道德和政治秩序者的不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感和被冷落、遗弃的失望感。这种孤独、压抑、失望自然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构成了隐逸文学整体的灰沉格调。现在有的学生受这种灰沉格调的影响,无视古代隐逸文学“邦无道”的社会背景,以扭曲的心态,偏执于少数的、偶然的不公或丑恶现象,以隐士自居,标榜个性,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把自己与多数人对立起来,游离于主流社会,这是非常有害的。
  (3)古代的隐士们的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他们以隐逸的方式把自己和政治隔离开来,一方面固然是想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表明自己的心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祸,通过主动剥离自己作为“士”阶层一员的从政职能,从而避开可能受到的伤害。所以古人对隐士的看法也是双面的,一方面欣赏他们的志行高洁,另一方面也责怪他们不敢担当政治责任。被剖心的比干、被俎醢的梅伯,虽纣王无道,明知将罹祸而不避,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欣赏他们的忠直,有的人则叹惜他们的不识时务。古代的愚忠愚孝不值得提倡,这一点在今天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敢担当的人才,而不需要遇到挫折就逃避的、不作为的隐士。青少年学生如果受古代隐士消极避世的影响,稍遇挫折就放弃自身追求,社会责任感淡漠,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隐逸文化”作品,在入选的古代作品中只占一小部分,应该说编者也已经注意到“隐逸文化”可能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双重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详细介绍上述作品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 “隐逸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时代局限性,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这些作品,彰显“隐逸文化”中正面的因素,扬弃其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木斋,张爱东,郭淑云.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2] 何鸣.遁世与逍遥——中国隐逸简史[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3] 冷成金.隐士与解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4] 许建平.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我们深信,只有深化内部变革、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内涵驱动,才能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激活学术创新活力,实现高校的新一轮发展。1998年,浙江大学实施了四校合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浙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本文对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证。以宁波城市
潘懋元在总结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过程中,提出教育受三方面的制约,并为三方面服务。一是教育受政治制约并为政治服务。而认为高等教育“可以远离政治理性而存在和发展”是行不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健康问题越发突出,自然灾害及事故导致的伤残病患也在不断增多,康复社会发展对康复护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郭久麟《从小八路到大诗人——雁翼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不真实、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历史事件的时间无记载或不准确、对于雁翼的评价和反思有问题、结构也有问
应用于语音、音乐广播等无线方式发射的调频电台,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设施之一,它不仅适合校园内学生外语听力训练及相关要求,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而且将外
随着现实主义哲学、知识社会学、认知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兴起,人们对于学习和评价的理解逐渐转向人本主义。它总体表现为七个特征:(1)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2)学习内容指向高层次思考与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
文综高考政治学科总复习看似不着边际,有点像过草地,望去茫茫一片。其实,越是像过草地,越要求摸准路径。只有摸准路径,才能提高复习实效。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写作训练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学生面对课堂作文命题(教材中的作文题或考试中的作文题),往往搜索枯肠,难以落笔成篇,完成后也可能是千篇一律、贫乏枯燥,场面十分萧条;另一方面,不作题材、体裁限制的各种随笔、散记却是异彩纷呈、语言鲜活、个性鲜明,极为繁荣。这萧条与繁荣的对照说明:指导学生的写作,只有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规律,把握他们的写作心态,使作文命题达到与学生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