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活成了“大忙人”,忙得让人觉得他们就是一团影子,一堆符号。他们也似乎很喜欢这种忙的状态,至少说明自己的生存机会多,别人也离不开他们这种人。
按照老舍的划分,这里面有些人是“真忙”,有些人则是“瞎忙”,前者“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常常无暇计及利害、金钱,反而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后者呢?就是热闹在表面上,整个人没有多少自由,像机器般地工作,内心忙到麻木,甚至“这种忙把人的心杀死”,让人处于“半饱半睡”当中。在老舍看来,这种“瞎忙”自然没有多大意义,既不能产生好的文化,还会使文化退落。
老舍关心的是忙和文化的关系,确实目光如炬,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有些人只顾“瞎忙”,罔顾内心和文化的弊病。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些忙得几乎失去自我的“大忙人”的朋友,我最关心的还是:这种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吗?或者说,这种忙是不是反倒让我们远离了生活的中心,很难再品出生活本身的原味?
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我有一个热爱写作的朋友,可是现在他忙得连看一页书的工夫都没有,我担心他忙出病——他也曾经在电话里向我抱怨,自己后来摊上了许多不情愿干却不得不干的事情,弄得自己靠服药物才能入睡,于是想约他出来放松放松,没想到约了多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只有一个:他实在太忙了。我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竟然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有了些时间,却让疲惫不堪的身体拖住了渴望爱情的心,青春的翅膀好像早已经断掉了。一个忙得连恋爱都谈不起的人,我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品出生活本身的原味?他的生活质量还能有多高?
不由得想起前些日子,央视的记者一次又一次地询问路人:“你幸福吗?”我不知道面对这种采访,那些路人在行色匆匆中是否有足够的静心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否都说出了实话,而另一些忙得出不了门的人,如我约了多次也没有见面的朋友,没有时间和心情谈恋爱的年轻朋友,他们连回答这种问题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是个谜,对于自己却只能是个痛,是个很难望到远方的迷茫。我甚至认为,记者们首先询问的应该是“你生活得忙吗”,然后再去问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我不知道像老舍说的那种“真忙”的人是不是很多,他们忙而内心安怡,还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理应是幸福的,不过我知道,在“消费主义正在成为现代中国引人注意的社会现象之一”的今天,那种“瞎忙”或者被迫“瞎忙”的人真的不少,当他们不忙就没有饭吃,不忙就没有生存机会,不忙就会被淘汰掉,他们怎么会感觉到幸福的滋味呢?就连刚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记者的幸福询问,也回答“我不知道”,这真的是够耐人寻味的。我个人觉得,那些天莫言为接受采访,忙得丢了写作,忘了时间,觉睡不好,饭也吃不香,还患了感冒,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很幸福呢?而我的那些普通朋友们,他们面对的生存问题和困难要比莫言多得多,假如记者来进行幸福之问,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假话吧。
拼搏是一种忙,奋斗是一种忙,勤劳是一种忙。“真忙”应该会让人幸福,但有意或无奈的“瞎忙”确实会让人内心麻木,从而感觉不到生活的真味,因为好的生活和人生是需要静气的,是需要从容的,是需要豁达的,是需要闲和慢的。这些年,我们都跑得太快了,快得丢了灵魂,也丢了对人生和精神方面的探索与历险,一个一个裹挟在所谓的消费主义里,一个一个变得浮躁、焦虑、彷徨和紧张,即使没有人问“你幸福吗”,自己也没有底气给自己一个正面的答案。就像现在很多人即使知道快餐不合健康之道,也要一遍一遍地去吃,即使味蕾被快餐中的辣椒刺激得麻木粗糙,也照吃不误。为什么?因为我们忙得没有时间去亲自烹饪,品尝东西、享受东西也没有时间,原本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东西竟然成了最奢侈的东西。这种生活能有多少滋味?生活本身的原味早已经被效率和速度乃至贪婪遮蔽住了。我们“不耐延迟”,“不甘慢抵”,结果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生活,辜负了人生,内心不得安怡,还生出许多怀疑、困惑和无聊之感,身心的负荷越来越重,直到忽然发现自己在忙乱中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活得像是工作和俗世名利的奴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忙把我们原本感觉灵敏的心给杀死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偏偏失去了幸福,这种悲凉的感觉怕是久久地挥之不去吧?
旅美学者薛涌在一篇文章中讲,在美国的河上泛舟时,你会发现:开机动游艇的经常是劳动阶层,在那里吭哧吭哧划船的往往是白领。当然,一天到晚骑自行车的也是白领,蓝领多半开车出门……我们如今还在急急地模仿和追赶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水平,却不知道自己在一些地方已经跟人家南辕北辙了。也就是说,真正前卫的生活方式不是要人无限制地忙起来、快起来,而是要人最终能够闲下来、慢下来,去过最自然、最本真、最健康的生活。
最近,于丹也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指出“过于追求效率”正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病。她在文中提到一个令人羡慕的人,她的台湾朋友王先生。为接待于丹,王先生夫妇在家用了3天时间来做一碗牛肉面。这碗面其实很简单,只有两样配菜:青菜和酸菜,还没有放一粒味精,却让于丹感慨这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为什么这么好吃?因为主人是用做满汉全席的心思来做这碗面的。王先生也借此让于丹明白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就是要在生活光阴里,拿出应有的时间,用心去做事,把每一个细节都过得那么在乎,把每一个瞬间都给它留住。“用做满汉全席的心去做一碗牛肉面”,反而会让我们真正品味到生活本身的原味,并且拥有更多值得拥有的东西,而一些“伟大的东西和文化”也会在这种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生发出来吧。
按照老舍的划分,这里面有些人是“真忙”,有些人则是“瞎忙”,前者“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常常无暇计及利害、金钱,反而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后者呢?就是热闹在表面上,整个人没有多少自由,像机器般地工作,内心忙到麻木,甚至“这种忙把人的心杀死”,让人处于“半饱半睡”当中。在老舍看来,这种“瞎忙”自然没有多大意义,既不能产生好的文化,还会使文化退落。
老舍关心的是忙和文化的关系,确实目光如炬,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有些人只顾“瞎忙”,罔顾内心和文化的弊病。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些忙得几乎失去自我的“大忙人”的朋友,我最关心的还是:这种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吗?或者说,这种忙是不是反倒让我们远离了生活的中心,很难再品出生活本身的原味?
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我有一个热爱写作的朋友,可是现在他忙得连看一页书的工夫都没有,我担心他忙出病——他也曾经在电话里向我抱怨,自己后来摊上了许多不情愿干却不得不干的事情,弄得自己靠服药物才能入睡,于是想约他出来放松放松,没想到约了多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只有一个:他实在太忙了。我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竟然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有了些时间,却让疲惫不堪的身体拖住了渴望爱情的心,青春的翅膀好像早已经断掉了。一个忙得连恋爱都谈不起的人,我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品出生活本身的原味?他的生活质量还能有多高?
不由得想起前些日子,央视的记者一次又一次地询问路人:“你幸福吗?”我不知道面对这种采访,那些路人在行色匆匆中是否有足够的静心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否都说出了实话,而另一些忙得出不了门的人,如我约了多次也没有见面的朋友,没有时间和心情谈恋爱的年轻朋友,他们连回答这种问题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是个谜,对于自己却只能是个痛,是个很难望到远方的迷茫。我甚至认为,记者们首先询问的应该是“你生活得忙吗”,然后再去问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我不知道像老舍说的那种“真忙”的人是不是很多,他们忙而内心安怡,还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理应是幸福的,不过我知道,在“消费主义正在成为现代中国引人注意的社会现象之一”的今天,那种“瞎忙”或者被迫“瞎忙”的人真的不少,当他们不忙就没有饭吃,不忙就没有生存机会,不忙就会被淘汰掉,他们怎么会感觉到幸福的滋味呢?就连刚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记者的幸福询问,也回答“我不知道”,这真的是够耐人寻味的。我个人觉得,那些天莫言为接受采访,忙得丢了写作,忘了时间,觉睡不好,饭也吃不香,还患了感冒,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很幸福呢?而我的那些普通朋友们,他们面对的生存问题和困难要比莫言多得多,假如记者来进行幸福之问,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假话吧。
拼搏是一种忙,奋斗是一种忙,勤劳是一种忙。“真忙”应该会让人幸福,但有意或无奈的“瞎忙”确实会让人内心麻木,从而感觉不到生活的真味,因为好的生活和人生是需要静气的,是需要从容的,是需要豁达的,是需要闲和慢的。这些年,我们都跑得太快了,快得丢了灵魂,也丢了对人生和精神方面的探索与历险,一个一个裹挟在所谓的消费主义里,一个一个变得浮躁、焦虑、彷徨和紧张,即使没有人问“你幸福吗”,自己也没有底气给自己一个正面的答案。就像现在很多人即使知道快餐不合健康之道,也要一遍一遍地去吃,即使味蕾被快餐中的辣椒刺激得麻木粗糙,也照吃不误。为什么?因为我们忙得没有时间去亲自烹饪,品尝东西、享受东西也没有时间,原本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东西竟然成了最奢侈的东西。这种生活能有多少滋味?生活本身的原味早已经被效率和速度乃至贪婪遮蔽住了。我们“不耐延迟”,“不甘慢抵”,结果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生活,辜负了人生,内心不得安怡,还生出许多怀疑、困惑和无聊之感,身心的负荷越来越重,直到忽然发现自己在忙乱中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活得像是工作和俗世名利的奴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忙把我们原本感觉灵敏的心给杀死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偏偏失去了幸福,这种悲凉的感觉怕是久久地挥之不去吧?
旅美学者薛涌在一篇文章中讲,在美国的河上泛舟时,你会发现:开机动游艇的经常是劳动阶层,在那里吭哧吭哧划船的往往是白领。当然,一天到晚骑自行车的也是白领,蓝领多半开车出门……我们如今还在急急地模仿和追赶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水平,却不知道自己在一些地方已经跟人家南辕北辙了。也就是说,真正前卫的生活方式不是要人无限制地忙起来、快起来,而是要人最终能够闲下来、慢下来,去过最自然、最本真、最健康的生活。
最近,于丹也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指出“过于追求效率”正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病。她在文中提到一个令人羡慕的人,她的台湾朋友王先生。为接待于丹,王先生夫妇在家用了3天时间来做一碗牛肉面。这碗面其实很简单,只有两样配菜:青菜和酸菜,还没有放一粒味精,却让于丹感慨这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为什么这么好吃?因为主人是用做满汉全席的心思来做这碗面的。王先生也借此让于丹明白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就是要在生活光阴里,拿出应有的时间,用心去做事,把每一个细节都过得那么在乎,把每一个瞬间都给它留住。“用做满汉全席的心去做一碗牛肉面”,反而会让我们真正品味到生活本身的原味,并且拥有更多值得拥有的东西,而一些“伟大的东西和文化”也会在这种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生发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