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的跨界“实力”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9日,荟萃民国老课本精华的《日课2014》上市发售,短短10天内首印一万套销售殆尽。
  自2010年起,民国老课本开始走红。先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5年后逆袭大卖,随后又有开明出版社的《开明国语课本》、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国文老课本》、中华书局的《民国经典国语课》等跟风行进。
  如果说时代更迭,教材也应顺应潮流日新月异。那么,民国老课本引发的好评以及受到的热捧,恐怕不能用怀旧、复古等词语加以定义。
  它不仅是课本,更是儿童文学
  2004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辑陈宁宁在一堆上海图书馆的旧书中,翻出了三套民国老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籍国语读本》。
  与现行课本不同的是,这些尘封了70余年的民国老课本,图文并茂,意象优美。陈宁宁摸着发黄的旧书感叹,“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于是,在出版社启动“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行动,对尘封多年的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时,51岁的陈宁宁立刻想到了这几套浅显易懂,满含童趣的民国老课本,在选题会上提出,“是不是可以影印一批民国时期的老课本?”立刻得到了认同。
  2005年,《开明国语课本》付梓。时至今日,这部书已经重印多次,并有开明出版社的《开明国语课本》、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国文老课本》、中华书局的《民国经典国语课》等跟风行进,引发民国老课本热现象。
  与如今的教材相比,老课本显然更贴合儿童心理,浅显易懂更具童趣外,更能寓教于乐。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它的开学第一课只有两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另一行是“小朋友,早。”
  编者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再版前言中写道:小朋友初踏校园,见着老师,他们上前鞠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了国文课,他们翻开书一看,方才温馨的一刹原来已经写进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你说他们会怎样的惊喜。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一课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它更多地从识字的角度去选文,两者的选文标准迥然不同。
  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在文中写道:小时候我们在家里诵念《开明国语课本》,有一篇课文很有意义——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要种的,先种菜,后种花。”
  这28个字含有很深的意义,看起来是讲种菜种花的事,其实这里有一个大道理:既要注重吃,又要懂得爱美,两者不可偏废,但还是有主次之分。
  在民国老课本里,这样的讲故事不讲大道理的常识教育俯拾皆是,许多文章更是妙趣横生,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中,它巧妙地编织一个别有情趣的谜语——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它的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叶至善称,叶圣陶编纂课本的主旨是: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
  对于现行语文课本而言,它是一面镜子
  民国老课本热的出现,恰恰与现行语文课本被指摘最多的时段相吻合。
  2000年,深圳一名初中老师指正《驿路梨花》一文第10行“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一句的“蔑”字有误,应为竹字头的“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苍蝇”竟被写作“茶蝇”。
  自此以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专家与教师编写语文课本被拉下神坛,坊间对其错误的指正越来越多。有人指出内容错误,王羲之的生卒年月明明是公元303年—361年,而课本中却是321年—379年;有人指出插图错误,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而轮椅却是南北朝的产物,插图中,他却坐在轮椅上。
  更有人对其思想含义做出批判,有人指出鲁提辖暴打镇关西属于“暴力血腥”;《背影》中父亲跳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课本中的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课本里的孩子要么成人化了,要么非常态,都是不快乐的孩子。
  这些问题早有人提出,可到了2010年方聚沙成塔,引出风暴。人们将其总结出类别,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有人认为,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应予以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应该说,现行语文教材在有限的课本涵容中承载了过多的道德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泛政治性代替了人文性,过分强调文以载道,处处要求彰显德性,其结果往往道彰而文伤。这不能不说是现行语文教材最大的“痛”,也是与老课本相比对照显示出明显不同的地方。
  照实说,民国老课本也并非不讲以文载道,但在以何为“道”与如何传“道”方面别具见解。其以“立人”为宗旨,“做人”为准则,传导的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而不是具有政治导向和时代立场的特定理念。
  在传导普世价值观念的方法上,老课本的编者是循循善诱的。在世界书局国语课本《老师很喜欢我》中,“弟弟放学回来,母亲问他说,老师喜欢你吗?弟弟说,老师喜欢我,他搀了我的手,叫我小朋友。”一个“搀”字是个很小的细节,但传达出了老师和学生,以及人和人之间和睦、亲切的情感。
  写这种课文文字的人,心中有对孩子们的大爱,又真正懂得教育,熟悉儿童心理,深知应怎样“搀”着孩子们向“做人”的大道走。
  因此,民国老课本恰似一面镜子,将现行语文课本存在的问题照得纤毫毕露。一边是 “那边是田,这边是房子。白天,我们到田里去种田。晚上,我们回到屋子里睡觉 ”的幼儿稚语,一面是耳提面命的道德教育,民国课本热也就理所当然了。
  老课本温润了当下人们的心灵和情感
  从民国老课本到现行语文教材,在看似断裂的当代教育与民国教育之间似乎拉起了一条线,在越演越烈的民国老课本热之下,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从民国老课本中学到些什么?
  按理说,这些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老课本,离今天的生活已经相当遥远了。然而,无论是《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的原汁原味,还是取材于老课本文化精华的《日课2014》,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悲悯,是人类社会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在任何时代都不该埋没。
  民国老课本之所以在今天形成一股文化热潮,缘于其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将教育对象看成活生生的人,致力于树人立人,让教育真正发挥出文以化之的涵养功能。
  随着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急遽提高的同时,不可否认,我们精神文化生活前进的脚步显得有些拖沓。不论是小学生毕业留言要“为人民币奋斗”、种种充满“围堵思维”的“最牛校规”,还是公交车争座位大打出手、无良老人摔倒反讹救助者,种种社会乱象,都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时代快节奏冲击下的正道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民国老课本恰巧温润了当下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干涸,给步履匆匆、内心焦灼的人们上了一堂及时的人文教育课。虽然当下重印或拣选的老课本,内容大都是针对儿童的,但其中散发出的温润情怀,对于整个社会仍旧有着非凡的启示意义。
  但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的老课本热已经使不少人用力过猛,过度推崇。老课本的优秀在于其有童真童趣能够贴合儿童心理,但正如丰子恺小女儿丰一吟所说,“老教材,相见不如怀念”,“书都出这么多年了,社会也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当年的教材肯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也只能给教材编写者做个参考罢了。”
其他文献
“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春树与韩寒、摇滚乐手李扬、黑客满舟等人曾被《时代》周刊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并且以“ling lei”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激进分子。不同的社会文化根基下,“80后”如何在传统价值和西式理想中迷惘取舍?  从金斯堡的嚎叫到春树们的“回归”:两种文化的反叛运动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
期刊
一张长桌案,两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教授相对而坐,讲授的却是中国的悠久历史。  当一门名为“China”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平台上发布之后,尤其两位一身儒雅的授课教授一板一眼地唱起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中国朝代歌”,此举更是萌翻众多网友。一时间,哈佛大学的“中国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观摩,甚至不少中国人也好奇课程到底会讲些什么而加入了这门“中国课”。  
期刊
有人说,60后掌握着中国的政治话语权,70后掌握着经济话语权,而80后掌握文化话语权——从娱乐到体育,这一代的明星早已不同以往,他们刚一出场就选择了颠覆和重塑,并在争议中越走越高,直到划出一个时代。  李娜:一个80后体制“叛将”的“独自上场”  “这是美梦成真的一天。”在大满贯之后,李娜说,“我年轻时就梦想过大满贯,如今,有人说我老了,好吧,老女人也能美梦成真,真不容易。年龄对我来说,只是纸上的
期刊
三十岁,当前辈们跟户口、级别、档案奋斗纠结的时候,八零后已经开始运用新的思维,赚新的钱,催生新的富裕阶层,直至新的富翁群体出现。从“三十而立”演变成为“三十而富”,是社会进入财富高速增长期的价值观偏移的反映,也是我们时代的财富焦虑的激烈表现。  宗馥莉们的商业“小革命”  代表人物:杨惠妍、宗馥莉、史静  今年1月,宗馥莉身着玫红色连衣裙,足蹬高跟鞋,登上了2012年度“风云浙商”颁奖晚会的舞台。
期刊
12月16日中午,著名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唐骏携新书《我还年轻,我还可以重新出发》在济南大学作了关于“超越自我,重新出发”的主题演讲,并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唐骏被看做近年来推广“成功学”的成功案例。励志书的大卖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成功学”主导的社会文化中,读励志书似乎是通向成功最经济的一条路径。  “这本书花费了我很多时间,是我最用心的一本书。”唐骏说,他自己起的书名是《重新出发》
期刊
近日,被誉为人力资源行业“奥斯卡”的智联招聘201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在三亚圆满落幕。联合举办方智联招聘(zhaopin.com)和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与雇主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凭借在各自领域内的权威性使本届活动取得了超越预期的成果。究其根本原因,智联招聘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不同于其他类似活动,在总结传递最佳雇主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褒奖HR部门的辛勤成果的同时,广泛采集公众及求职者对
期刊
任志强:  “野心优雅”秀文化  退休后的任志强“大V”也不做了,只醉心于“添香夜读书”:作为金融博物馆读书会的发起人与创始人,他已连续举办近四十期读书会。  任志强没有就此打住,反而不断给自己添加“文化人”的标签。十月,他推出自传体回忆录《野心优雅》,58万字,历时两年的写作。曾纠结于是否将自己的私生活和内心真实感受公布于世的任志强最终选择不改“大炮”本色,不仅揭秘传奇又励志的人生,还发表火药味
期刊
一直觉得汉字蕴含艺术美,写作更是一件美不胜收的事情。  孩童时期每每在家属院的葡萄架下,听妈妈给我诵读唐诗宋词,于是慢慢变成了一个三岁就可以背诗百首的小屁孩儿。小学四年级时写命题作文《我的爸爸》,文章有幸被市教育局的“小学教育成果展”活动选中,被陈列在橱窗。恰巧在市委工作的爸爸带队来视察,爸爸自然是骄傲得一塌糊涂。  上了初中,最大的进步是会写应景之作了。1990年写了一篇《迎亚运圣火》的文章,搞
期刊
12月底,赖水清导演的新版《天龙八部》将登陆湖南卫视,于正版的新《神雕侠侣》正在热拍,有着“金庸小说翻拍专业户”之称的张纪中更是宣布开始筹备《书剑恩仇录》和《侠客行》,一时间,金庸剧又掀起翻拍热潮。  从1976年开始,金庸剧越拍越多,越来越泛滥,金庸剧也成为“一张皮”,借着金庸老人家的名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爱情偶像剧、宫廷斗争剧,甚至是悬疑职场剧……金庸的书中有江湖,金庸剧的江湖世界也不可小觑。
期刊
古人做事向来讲究天时,四时不同,养生之道自然不同。艾灸虽然“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  冬季艾灸有什么科学道理?哪些人不适宜做艾灸?  冬季艾灸正当时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是指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的益处。  艾灸,即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酌特定的穴位。艾灸古已有之,甚至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宋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