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思,外国人眼中的杭州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杭州就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化城市。在外国人眼中,杭州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关,他们的所见所闻大都没有形成颂词流传,但他们的所想所感应该可以视为对杭州的赞美和认同。
  来杭州最早的外国人,据说是印度和尚慧理,时间在4世纪初的东晋。慧理到达的杭州当时尚是山中小县钱塘,但他的游历却是历史上中国文化第一次大南迁中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慧理阅读这里的山水是“仙灵所隐”,便建造了灵隐寺,为杭州的风景名胜和思想文化写下第一篇文字。他葬在飞来峰前,后人为他补立了慧理之塔。这塔的意义标志其遗风绵延。
  在9世纪末期、10世纪中前期的五代吴越时期,隋代建州的杭州,已由唐代的中等的“上州”一跃而成为天下分割时的国都之一,海内外交通兴盛起来,但以外国人的品读,杭州城里城外处处黄墙隐现,在这里,瓷是祭器,茶是贡品,丝织物做装饰之用。
  外国人来杭州形成高潮,是在12世纪两宋之交的中国文化第二次大南迁以后。那时他们纷纷抵达南宋朝廷所在地临安即今杭州,大都与政治、外交、经济以及宗教等有关,所见所闻亦与大国天朝联系起来。而比较关注于文化和科技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在杭州学习画院绘画艺术,学习民间尺八技艺;日本僧人在杭州寺庙修行,学习禅与茶的精妙结合,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手工业技艺。他们当初的学习之地北山的黄龙洞和远郊的径山寺,都有纪念性景点。
  在13世纪后期起踵接南宋的蒙元时代,国外来访基本维持繁华的杭州的人依然不少,并留下一些可资参考的文字。传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这座东方的国际性“大城”。在由他讲述、别人记录的游记中,关于杭州的内容是公认最精彩的一部分。该书后被译成中文,这让经历过各种社会动荡和城市面貌变迁的近现代杭州人读来,显得亲切,但又觉得异常遥远,甚至有些不真实。马可·波罗之前的外国人看到过杭州的繁华,但没告诉世界,马可·波罗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向世界报道杭州的外国人。很多世纪以后,安莎社自豪地说,马可·波罗是他们派驻中国的第一位记者。杭州和西湖的窗口——湖滨,现有马可·波罗雕像。
  马可·波罗的游记传世之后,杭州有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西方学人的视野中。他们从文献以及实物反复研究杭州。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1959年撰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围绕古都临安(今杭州)展开,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中华文明鼎盛时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窥视中国朝代政治的盛衰更替。谢和耐视野中的杭州极具活力,其内容的真实程度和可信度,远远超过马可·波罗走马观花式的印象。这本书的英文译本于1962年出版,不断再版,现在世界最大的图书网站亚马逊,依然可以买到。
  在元代到过杭州的外国人中,有影响的并非只有马可·波罗一人。1346年,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图泰到过杭州。他在游记中描述的杭州,与马可·波罗基本一致,说杭州是“在中国地域所见到的最大城市”,因为海外通商,“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他在杭州,看到穆斯林们“住此城内,城市美丽,市街布局如伊斯兰地区一样。内有清真寺和宣礼员”。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宴请白图泰,“为此请来了穆斯林厨师,按伊斯兰教法宰牲”,还让人用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演唱助兴。
  当时杭州的外国人社区中有很多阿拉伯商人。他们选择在杭州生活,除了方便贸易之外,对自然和社会、政治的环境也赞赏有加。杭州的伊斯兰教的礼拜之所早在唐朝就已建立,发展到元朝,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并以“信仰同在”的地方驰誉阿拉伯各国。中山中路上那座因建筑形似而称的凤凰寺,至今仍是伊斯兰教活动场所。
  从15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并缓慢生长。杭州作为发达的富庶之地,又因为是京杭大运河的起始一端,在明清两朝时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潮中,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这时期来到杭州的外国人中,比较受后人关注的是传教士。他们为了传教的需要,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同时,也通过书信和翻译典籍等方式,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人出现了阅读“中国热”。另外,受大航海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和风俗进行考察,同时还对经济及科学技术,尤其是自然资源作调查,包括矿物、动物、植物,并将之做成实物标本带回本国,加深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两次来中国,主要在杭州和兰溪、分水(今属桐庐)活动。卫匡国谙熟中国文化,对各地山川地理、人物掌故了然于胸。他对杭州的认识大都保存在他向罗马教廷的报告中,认为杭州(包括绍兴、宁波)是有明一代主要的文化之区,其传承的中华礼仪文明使天主教逐渐中国化。卫匡国的报告影响过中西方的外交和宗教关系。卫匡国曾在杭州今中山北路上重新建了一所新教堂,其宏伟壮丽为当时中国西式教堂之首,现在还在作为天主教活动之地。他病逝杭州,葬在市郊天主教司铎公墓,现是省级文保单位。
  从19世纪40年代起,晚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江南大城市杭州,并且生活下来。墓碑上镌刻着“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19世纪末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父亲司徒尔是美国传教士。从他人记录的资料看,司徒雷登看到了中国的积弱积贫,但对杭州很有感情;正基于此而出发,他帮助过中国。20世纪60年代,他去世于美国,本愿埋在旧燕京的校园,但时隔40余年后葬在了杭州市郊安贤园。当时,他在城内耶稣堂弄的故居得到重新修缮。离故居不远,便是司徒尔供职的杭州基督教天水堂。
  与司徒雷登差不多,美国人费佩德也是来华的传教士之后,长期在之江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校长,把家安在杭州。20世纪前期,曾有不少在华的西方人企图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多方面考察真相,他们记录灰暗的历史:曾经伟大的中国正是从这里开始走向衰落……费佩德对此的态度相当客观,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拍摄了很多照片,以求存真,供人分析。早几年有学者将这些旧影整理出书。费佩德还编著过有关杭州、普陀山的英文旅行指南,据说国外游客人手一册,自行游览感受。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渐萌生和迅猛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现了后续浪潮。这时期,国外众多文化界人士来中国参观学习,到过杭州的有不少。1921年,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访问杭州,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赞美西湖的风景。不过后来撰写游记时,他又觉得西湖山水显得过于柔弱,环绕湖畔的西式别墅则是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结果。在他的笔下,西湖显得有些破落和异样,恰巧印证了那个动乱的时代,也影响了外国人和国人几十年的观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杭州一直是以风景旅游城市的形象在国际上出现。现今若干年来,杭州充满活力创新,快速发展,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已被全世界知晓。外国人对杭州的阅读将是长久的。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小五拍摄)
其他文献
由于海岛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海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岛的开发力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加强。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与程度。我们要从我国的基本国
关关睢鸠,君子好逑  2016年6月24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武义县俞源村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4对海外新人在这里举行一场原汁原味的中式集体婚礼,开启了第三季“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  关关睢鸠,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4对新人是美国小伙洛伦·约翰逊和他青梅竹马的新娘席亚拉·西格蒙;中国吉林小伙牛祯和他的乌克兰新娘玛丽;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办公厅秘书长阿兹斯·沙尔雷夫和他同胞女神阿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缩影且逐步成长为民间借贷市场的先驱。从温州民间借贷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借贷与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
期刊
随着G20杭州峰会的临近,杭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6年6月,杭州最新的城市绿化数据提到:“目前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15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1.3万多株。”  从当初的主流行道树,到后来的城市风景线,在杭州人的记忆里,法国梧桐的地位显得深邃而重要,反映并代表着城市景观建设经历的蜕变。  一个时代的选择  杭州市城区绿化办于2000年编印的《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里,记载了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现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之后,我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取得
2016年6月1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食堂厨师谢连关正为操办一席特殊的鲁迅家宴忙碌着。这顿家宴的享用者,是泰戈尔的曾侄孙、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教授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先生和4位从印度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不是谢师傅首次主厨鲁迅家宴,却是他第一次为印度客人做菜。印度人饮食有一定禁忌,且多为素食主义者。这次为远道而来的印度客人设计菜谱,谢师傅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正值立夏,鞭笋是当季生长在泥土中的嫩杈头
自2015年5月起筹备实施的杭州亮灯工程,经一年多的设计建设,如今陆续完工。一幅又一幅与星月、与灯光、与灿烂有关的曼妙场景,次第上演。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