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从叙事方式看,《古风》诗主要有场面式叙事和全景式叙事;从叙事视角看,《古风》诗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以及二者间的相互转换;从叙事手法看,《古风》诗主要运用了比兴叙事和用典叙事;从叙事风格看,《古风》诗具有情、事、理浑融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李白 古风 叙事艺术
钟嵘《诗品·序》中谈到诗歌创作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①此论述强调了各式各样的事(事情、事件、事故、事变等)构成了诗歌创作的根本动因。虽然说诗歌创作中纯粹抒情议论的作品不是没有,但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程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结果;作为读者,从诗中读出那些“事”,并分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诗的意蕴与作者的诗心。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一组内容多样,艺术成就很高,又极富现实政治意义的巨型组诗。清陈《竹林答问》云:“太白《古风五十九首》是被放逐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馋畏讥,不敢显指。故首章以说诗起,若无与治乱之数者。而以《王风》起,以《春秋》终,已隐(然)自寓诗史。”②此论述指出《古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具有诗史性质,并且往往不敢显指,而“以《王风》起,以《春秋》终”,则留下了反映时事的路标。正如房日晰先生在《论李白的〈古风〉》中所说:“如果用‘史诗’或‘社会缩影’这样的词来概括这些诗(《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是不为过誉的。”③由此可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从叙事的角度去研究李白的《古风》诗,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一、叙事方式:场面与全景
明人胡震亨说:“太白六十篇,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李诗通》)④“指言时事”也就是说诗的内容可以和時事直接联系起来,翻开《古风》五十九首,唐玄宗王朝的盛衰以及重大事件都会从中觅到踪迹,这些事件在诗中,或以场面式叙事呈现或以全景式叙事呈现。
场面式叙事是指作者选取、刻画典型的画面反映社会问题,时间、空间相对集中,具有场面性、片段性的特征。如其十八“天津三月时”,首先描绘了“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的上朝盛况,接着展现了公侯们下朝后盛气凌人的景象:“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然后是回家后奢侈淫乐的生活画面:“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馐。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一天中的上朝、下朝、家中享乐三个场面,通过多场面的转换进行叙写,将权臣的骄奢淫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又用李斯石崇享尽荣华富贵终遭杀身之祸,与范蠡功成身退逍遥自在作对比,为权贵们敲起警钟。再如其二十四:“大车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人抓住“大街上宦官车马扬尘、遮天蔽日;所住豪宅高耸入云;斗鸡小儿华服披身,趾高气扬,行人见之怵惕”的三个路途瞬间场面,勾勒出宦官内侍在长安城横行霸道的图景,批判玄宗对他们的宠幸。
全景式叙事是指叙事中着力介绍整个世界的一般情况,以某一特定的历史时间和事件为线索,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广阔的社会情境。如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用大跨度的时间,概述了唐自建立至盛世的兴旺景象,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王侯宾客颐指气使,耽于游乐;失路之士被弃不用,只得独守其道。这是统照唐王朝兴衰的一首诗,作者在做这种全景式叙事时,叙述的节奏快而跳跃大,注重真实气氛和情境的营造,具有恢宏的史诗气质。《古风》中有不少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写、评述来讽喻现实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往往以全景式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如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诗的前半部分陈述了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后半部分叙写其好神仙、求长生的愚蠢行为,将他前期的雄才大略与后期的荒唐相对照,显然是针对早期称得上是英主晚期却荒淫腐朽的唐玄宗。最后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样铁的历史事实作结句,既是对秦始皇的讽刺,也是对执政的唐玄宗的棒喝。全诗以秦始皇王朝兴衰为线索,以史诗性的笔法仅作一种客观、全景式的叙述,诗人把感情隐藏在客观陈述之中。这种叙事方式,是历史与情感双重作用下的选择,增添了俯仰古今、浑厚苍茫的历史感。
二、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
诗中的叙事,精心选取角度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叙事,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以及二者间的相互转换。
所谓全知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非聚焦型视角,指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对故事中任何人物命运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具有一种君临故事之上的全知全能的权威。《古风》五十九首中直陈时事、吟咏历史的诗篇普遍采用的是这一视角。如其五十三:“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写了春秋战国时期廉蔺相交、六卿分晋、田氏篡齐三个历史故事,诗人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姿态可以保持与叙述事件和人物的距离,从而保持客观立场。
所谓限知视角是把叙述者的权利局限在故事中某一人物之中,知道的东西和人物一样多,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也可以是由几个人物轮流担任。《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咏怀诗、游仙诗在叙事时就多用这一视角。如其五:“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诗中直接以第一人称“我”“吾”为视点,介绍自己求仙访道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这种“我手写我见”有助于诗人痛快淋漓地进行叙事抒情。有时限知视角虽也以第一人称来叙写,但“叙事者”已非诗人自己,而是所述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如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诗人以“盛颜发而不见答”(《唐宋诗醇》)⑤的“去妇”口吻说话,描摹生活,表达情感;以女为喻,抒写志士失意,感情色彩浓厚。
关键词:李白 古风 叙事艺术
钟嵘《诗品·序》中谈到诗歌创作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①此论述强调了各式各样的事(事情、事件、事故、事变等)构成了诗歌创作的根本动因。虽然说诗歌创作中纯粹抒情议论的作品不是没有,但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程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结果;作为读者,从诗中读出那些“事”,并分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诗的意蕴与作者的诗心。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一组内容多样,艺术成就很高,又极富现实政治意义的巨型组诗。清陈《竹林答问》云:“太白《古风五十九首》是被放逐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馋畏讥,不敢显指。故首章以说诗起,若无与治乱之数者。而以《王风》起,以《春秋》终,已隐(然)自寓诗史。”②此论述指出《古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具有诗史性质,并且往往不敢显指,而“以《王风》起,以《春秋》终”,则留下了反映时事的路标。正如房日晰先生在《论李白的〈古风〉》中所说:“如果用‘史诗’或‘社会缩影’这样的词来概括这些诗(《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是不为过誉的。”③由此可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从叙事的角度去研究李白的《古风》诗,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一、叙事方式:场面与全景
明人胡震亨说:“太白六十篇,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李诗通》)④“指言时事”也就是说诗的内容可以和時事直接联系起来,翻开《古风》五十九首,唐玄宗王朝的盛衰以及重大事件都会从中觅到踪迹,这些事件在诗中,或以场面式叙事呈现或以全景式叙事呈现。
场面式叙事是指作者选取、刻画典型的画面反映社会问题,时间、空间相对集中,具有场面性、片段性的特征。如其十八“天津三月时”,首先描绘了“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的上朝盛况,接着展现了公侯们下朝后盛气凌人的景象:“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然后是回家后奢侈淫乐的生活画面:“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馐。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一天中的上朝、下朝、家中享乐三个场面,通过多场面的转换进行叙写,将权臣的骄奢淫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又用李斯石崇享尽荣华富贵终遭杀身之祸,与范蠡功成身退逍遥自在作对比,为权贵们敲起警钟。再如其二十四:“大车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人抓住“大街上宦官车马扬尘、遮天蔽日;所住豪宅高耸入云;斗鸡小儿华服披身,趾高气扬,行人见之怵惕”的三个路途瞬间场面,勾勒出宦官内侍在长安城横行霸道的图景,批判玄宗对他们的宠幸。
全景式叙事是指叙事中着力介绍整个世界的一般情况,以某一特定的历史时间和事件为线索,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广阔的社会情境。如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用大跨度的时间,概述了唐自建立至盛世的兴旺景象,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王侯宾客颐指气使,耽于游乐;失路之士被弃不用,只得独守其道。这是统照唐王朝兴衰的一首诗,作者在做这种全景式叙事时,叙述的节奏快而跳跃大,注重真实气氛和情境的营造,具有恢宏的史诗气质。《古风》中有不少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写、评述来讽喻现实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往往以全景式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如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诗的前半部分陈述了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后半部分叙写其好神仙、求长生的愚蠢行为,将他前期的雄才大略与后期的荒唐相对照,显然是针对早期称得上是英主晚期却荒淫腐朽的唐玄宗。最后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样铁的历史事实作结句,既是对秦始皇的讽刺,也是对执政的唐玄宗的棒喝。全诗以秦始皇王朝兴衰为线索,以史诗性的笔法仅作一种客观、全景式的叙述,诗人把感情隐藏在客观陈述之中。这种叙事方式,是历史与情感双重作用下的选择,增添了俯仰古今、浑厚苍茫的历史感。
二、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
诗中的叙事,精心选取角度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叙事,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以及二者间的相互转换。
所谓全知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非聚焦型视角,指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对故事中任何人物命运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具有一种君临故事之上的全知全能的权威。《古风》五十九首中直陈时事、吟咏历史的诗篇普遍采用的是这一视角。如其五十三:“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写了春秋战国时期廉蔺相交、六卿分晋、田氏篡齐三个历史故事,诗人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姿态可以保持与叙述事件和人物的距离,从而保持客观立场。
所谓限知视角是把叙述者的权利局限在故事中某一人物之中,知道的东西和人物一样多,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也可以是由几个人物轮流担任。《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咏怀诗、游仙诗在叙事时就多用这一视角。如其五:“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诗中直接以第一人称“我”“吾”为视点,介绍自己求仙访道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这种“我手写我见”有助于诗人痛快淋漓地进行叙事抒情。有时限知视角虽也以第一人称来叙写,但“叙事者”已非诗人自己,而是所述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如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诗人以“盛颜发而不见答”(《唐宋诗醇》)⑤的“去妇”口吻说话,描摹生活,表达情感;以女为喻,抒写志士失意,感情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