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多少个严家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c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由于总书记考察“东北粮仓”之后,更因为中美关系问题,农业成了大家闲聊的话题,更是媒体聚焦的热点。证券市场的农业股也闻声而动,一度集体大涨。粮食问题或者说农业问题又引起热议。或者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国”的定义,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大家都以为,农业国就是落后、传统的象征,而发达、先进的国家一定是工业国,只能是工业国。很少有人想到,美国本来就是个农业国!美国不但是地地道道的农业大国,还是一个科技水平超高的农业强国。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与近代美国高度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形成了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相结合的办学体制有密切的联系。至少在一百年前,美国就有发达的农学教育科研体系。这也是清末民初许多胸怀“教育救国”“农业救国”志向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农学专业的原因。比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的即是农科。再如《一片初心能对月》(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版)书中的主人公严家显,1934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也是向往的农学院。
  坦率地说,严家显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是他所从事的农业教育向来不为大众关注,二是他在建国之初就英年早逝了。不过他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亲人,一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的女儿严隽琪,二是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堂兄严家淦。


  去过苏州木渎古镇人,应该知道当地有一处精湛的私家园林——严家花园。它便是严家显祖父、当时木渎四大富翁之一的严国馨从他人手中购置。由此可见,严家显出身吴门望族,属于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所以他长大后就读东吴大学法律系也就名正言顺了,毕业后便可像其堂兄严家淦一样走从政之路,或者去经商继承祖业也行。可他偏偏产生了农业救国的想法,一年后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昆虫系。在这里,他受农林先辈的影响,立志投身教育、改造农村。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叛逆”思想和抉择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其父不惜斥巨资在自家花园中给儿子建设昆虫实验室。
  金陵大学毕业后,严家显继续北上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这样他就成了当年少有的就读过三所知名教会大学的人。但是,严家显并不满足于此,他把眼光投放到遥远的大洋彼岸。他深深地知道我国千百年来,虽然尊重土地尊重农事,却于技术上少有研究改进。他对父亲表达内心的农业救国理想,希望提升中国农业科研水平,通过发展中国农业生产,以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让老百姓在极短的未来都能过上美好的日子。“孩儿这辈子志在学问,昆虫学这门专业,就属美国领先世界,要学就学最先进的!”儿子的直抒胸臆,做父亲的也触动了:“你就放心去吧,不拿个博士帽就别回来,钱不够我来供!”
  三年之后,严家显果真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并于抗战爆发之际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先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广西省政府技正、福建省立农学院院长兼福建省粮食增产督导、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并担任该院昆虫系主任。1952年初,严家显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因查出罹患胃癌而作罢,旋即病故。他为我国的农业教育沥尽一生心血,培养了众多农业科技人才,为新中国的农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在严家显47年的短暂人生历程中,最让人铭记的一段当属福建时期。1940年夏,在时任福建省财政厅长的堂兄严家淦举荐下,应福建省政府之聘,自桂入闽,于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县黄历村筹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任首任院长。他把美国农业院校“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办学体制,结合福建具体实际推出“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的办学理念。其中,“研究”为学科的发展服务,“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推广”为社会的进步服务。严家显对“本院”提出如下要求:
  使在学时熟悉本省农业之所地,出校后能以合理解决本省农业病症……更须注重深入农场,服务田间,广布新智,指导改良,以增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思想,应养成刻苦耐劳之精神,与乎强健体魄,坚决意志,来改革农业,建设农村。
  1941年暑期开始,严家显奉令兼任福建省粮食增长督导。敏锐的他立刻察觉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遂组织农学院数十名师生参与了福建粮食增长督导工作,分赴闽北九个县进行督导。最终圆满完成了历史特别赋予福建省立农学院的这项使命,为支援前方抗战、促进后方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
  严家显曾给福建省立农学院毕业生题写“自反自强”四字,他认为每一位公民无论在何位谋何职,都要懂得自反自强,这样一个国家才有可能自反自强。此语出自《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观当下,我们知道了我国农业与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能夠反省自己,也就能加强自己。


  人物传记,作为“人的专史”(梁启超语),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为谁立传 提出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作者对于传主的选择与评判:“这个人”是否值得写 或者写什么样的人 梁启超认为,“作专史的主要对象”是“伟大人物”,因为“人物要伟大作起来才精彩”。他具体表述为以下七种人:一是“思想及行为的方面很多,可以作时代或学问中心”的人;二是“一件事情或一生性格有奇特处,可以影响当时与后来”的人;三是“在旧史中没有记载,或有记载而太过简略”的人;四是因为偏见而“被诬”的人;五是记载简略的历代皇帝、政治家;六是“与中国文化上政治上有密切关系”的外国人;七是“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近代人。梁氏观点对于如何选择传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套用在严家显身上,他无疑属于第七类“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人。当然,对于传主的选择,也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目的。既写过知名作家徐志摩,也写过冷门学者张颔的传记作家韩石山说过:“选择一个传主是非常重要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传主几乎就定下来你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不管选什么样的传主,眼光总要放远些,格局总要大些。”比如朱东润写《张居正大传》,“是希望通过表彰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实干家,唤起拯救民族的力量”;吴其昌应出版社之邀撰《梁启超传》,“既感师恩,又以民族文化建设为己任”;钟兆云先生为严家显立传,虽是受福建农林大学之托,更是“知农事之艰”,对这位矢志农业报国(也是教育报国、科技报国)的先辈的敬重。   有人曾对近几十年来的传记创作进行梳理统计,传主大致有中共要人、近现代历史人物、反帝反封建烈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杰出学者、杰出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著名的爱国人物及国民党领袖、古代帝王宰相等历史人物、古往今来的反面人物及外国名人等九大类。通过多年观察,笔者则发现传记领域有两大现象:一种是“马太现象”,即越是热门的军政人物文化名家,其传记越多(如周恩來、鲁迅、凌叔华等),越是冷门人物小众专家(如张颔、严家显等),其传记越少甚至没有。严家显显然属于不为大众所熟悉,更不为传记作家所青睐的后者。
  传记界还一种是“快餐现象”,即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演艺娱乐圈的名角大腕传记,写的快、出的快、印数多、宣传猛,同时也冷的快,很快被遗忘。可见一味地从商业上迎合大众,结果是迅速地被大众抛弃。真正的有识之士,势必会从长远考量。所以说,《一片初心能对月》这样一部农学专家、教育专家的传记横空出世,在时下颇显另类不群,十分难能可贵。它对今天的传记作家来说,也不无启迪:到底为什么人立传
  梁启超在谈“人的专史”时也指出,有历史影响、有研究价值,但无翔实的专记资料的话,是“不能作亦不应作”的。梁氏观点是以庄重、严谨、求实的学术研究精神贯穿始终的。由于社会动荡、时代变迁等原因,严家显的各种文字存世极少,一些人生片断确实难以寻到确切的资料。这就给后人写传带来极大的困难。这在梁启超看来,严家显传记是“不能作亦不应作”的。可是,真要作,怎么办 作者“没办法无中生有,大多只能按照人物的性格与生活经历,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比如,依据他小时就喜欢蝴蝶的信息,想象他孩提时代在自家花园里四处捕捉糊蝶的场景,而这之于他,又确实“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不过极少的地方,比如第二章“第一只由中国人命名的‘天牛’”一节,写严家显“继续穷追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给出了新命名”,则太过简略,推测不足。
  更多的时候,是在传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卡壳,该书作者坦承,现成的资料太过零碎、简单,有时候仅是交代一句话,如某某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理学硕士学位;某某年继赴美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简单的话里藏着不简单的雄心斗志。如果作者也如此一笔带过,岂不是显得太亏待传主自强不息的求学经历了 所以,作者“要给他的经历和人生赋予鲜活的生命,涂上壮观的色彩,就要尽量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赋予他波动的情感、细醎的情节,某一个念头,某一个举动,某一件小事,某一个朋友,某一番心绪,某一种壮志……一件件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此呈现出了一个立体丰满、有厚度和温度的农学家形象。
  总之,作者以“推重车上峻坡”之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史不够,文来凑”,终成四五十万字的大著。可以说作者通过创作实践,在传记文学历史性和虚构性问题上,即历史性和虚构性融合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学者赵白生曾经指出,“传记既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文学性虚构,它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因此,在史与文之间,它不是一种顾此失彼或重彼轻此的关系,而是一种由此及彼,彼此互构的关系。”诚哉此言。
  在国家重视“三农”工作,重视科技创新的今天,这部农教先驱人物传记的诞生,显得恰逢其时。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需要成千上万个严家显。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说课”这种教研形式,自1987年由河南省新乡市一些学校从“说戏”移植而来后,就逐渐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成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说课,通常按照事先精心设计的说课稿的结构来执行。显然,设计一份结构合理的说课稿,是说好课的重要前提。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
当今的学生多是“数字土著”,他们在游戏中长大,期待从教育媒体得到和玩游戏相同的交互体验,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大挑战。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作为教育者的“数字移民”说着过时的语言,吃力地教育着使用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因此,必须改革教育方法与内容,用学生的语言和方式与之交流,而“游戏”则是方法和内容最佳的结合体。那么,什么样的游戏是好的教育游戏、如何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一直致力于通过家校互动平台,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以最真诚的态度、最体贴的用心、人文的情怀,去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通过网络交流实现与千万颗心的相通、相印,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了学校与家庭教育水平的有力提升和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树立“家
2012年6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颁布。回想一年之前,编制工作座谈会(华东、华中与华南片区)在浙江杭州召开。教育部等规划编制组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湖北省、江苏省的近四十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作为浙江省的代表,我有幸参加并提出了自己作为基层学校代表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如今,看到《规划》已经正式成文颁布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启迪知识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找准切入点、扣准目标、问练
为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展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主办,宁夏教育厅教研室、银川一中联合承办的“亚视杯”第四届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于2013年9月26日~29日在银川一中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118名选手参赛,经过基本功竞赛、展示课、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人教社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
“我希望能够看到孩子们拿着电子书包、电子课本,在学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跟远在地球的另一端的朋友学习、聊天、交流……”这是几年前,一位年长的校长向记者描述的理想。随着中小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随着软硬件环境的逐渐改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校园已经使这些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道,刷过学校为我们专门准备的CMIS卡,迈过古韵十足的大门,我们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逐步被应用于中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其组织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引起了学校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形态、教学过程等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的变化,也促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资源之间形成了新的关系结构。本文将从虚拟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组织形式的三个变化维度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现实意义。  资源提供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讲授式的课堂
当委员问道,现在国家有中国梦,那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袁贵仁略作思考,然后动情地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摘编自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