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蒙古史研究》评介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文君的《西海蒙古史研究》一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项目的终端成果之一,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1月正式出版。本书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图书之一。本书对西海蒙古的出现、兴盛、衰落、及与中原和西海“蕃族”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全书共分五章,计20余万字。在多次阅读了本书以后,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结构篇章合理,条理清晰,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作者以绪论统摄全书,首先对西海蒙古进行界定,交代研究的缘起及意义,进而介绍目前学界研究的概况,主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然后分章论述:第一章《元朝及明初蒙古人在青海的活动及分布》作者以明代西海蒙古为研究探讨对象,首先对元代及明初蒙古人在西海的活动进行概述,作为西海蒙古进入西海前的背景介绍。第二章《西海蒙古的出现及其活动》以进入青海活动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论述这一时期非黄金家族蒙古部落的迁入,开创了元朝以后蒙古族大规模迁入西海的先声。第三章《西海蒙古的兴盛及衰落》是本书的精彩部分,对西海蒙古各支进行逐一辨析,这一阶段,“黄金家族”后裔成为西海最有实力的新主人,并对其在西海“流虏”的形成及与藏传佛教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第四章《西海蒙古与中原及西海“番族”的关系》从西海蒙古的视角,对他们与明朝的通贡互市、与“番族”的经济、政治、宗教往来进行分析探究。第五章《蒙古进入西海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是全书的总结,分析了蒙古西迁青海的诸多因素,。并指出他们的迁入改变了青海地区的民族分布,为当地诸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客观上加强了西藏和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思想上及地缘上的基础。各章节自成体系,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二、论证严密,理论平允,不囿于成说。该书不仅广泛征引了诸种史籍,对这些史料和文献,作者并不盲目的加以应用,而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辨,对照各种史料记载,纠正其中的错误后加以使用。比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秦边纪略》中对卜儿孩子孙的记载,作者利用各种史料记载,通过细致的析辨指出《秦边纪略》所记卜儿孩之孙“怀阿尔赖”、“滚卜”、“刀儿吉”三人,实为固始汗子达兰泰之子孙,与卜儿孩无关。另外,在民族史研究中,利用多种语言资料相互印证是必须的,这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也体现了写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和学术素养,本书作者利用汉文和蒙古文资料的有机结合,互相对照,实现补缺匡讹,祛疑解惑。略举一例,对达延汗统一蒙古时对右翼蒙古领主发动第一次西征的时间,蒙古文的记载,含混模糊,难窥其真相,作者通过勾稽汉文史料的记载,加上逻辑严密的分析后指出达延汗的首次西征时间发生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秋天。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资料翔实,征引广博。本书征引文献超过300种,包括各种政书、实录、文集、笔记、游记、方志、杂史等各种档案史料和今人研究成果。同时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汉文、蒙古文、藏文史料。对史料产生的时间、来源、可靠程度进行认真辨析,从而对史料中的模糊不清或讹误、歧义之处在比勘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解决了前人未能弄清或以讹传讹的问题。例如对鄂尔多斯万户的合罗赤的记载,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火落赤列传》中把鄂尔多斯部合罗赤西征卫拉特的事迹记在了土默特万户多罗土蛮火落赤的传记里,混淆了多罗土蛮火落赤与鄂尔多斯合罗赤,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作者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了其错讹的根源。在论述中,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可信度很强。如对多罗土蛮火落赤子嗣的记载,作者列举了21种汉、蒙、藏文史料的记载,然后逐条辨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全书引文甚多,但凡有征引的地方包括文献和学者观点,都一一注明出处,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和学术贡献的充分尊重。该书在文献资料充分搜索和审慎考释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前人包括海外蒙古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作者有很强的学术规范意识,凡书中所引参考文献都尽可能确切注明,征引实录精确到年月日,著作准确到具体的页码。既体现作者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治学态度,也为读者阅读和使用该书及了解更详尽的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四、视野开阔,分析中綮,多所创见。相对元代蒙古和清代蒙古史的研究,明代蒙古史的研究无疑是相对薄弱的,而在明代蒙古史的研究中相对东蒙古(指名义上由北元大汗直接统领的蒙古部落)和西蒙古(指卫拉特蒙古)的研究而言,西海蒙古的研究又无疑是略显不足的环节。本书对明代西海蒙古的初期主人亦不剌、满都赉阿哈剌忽、卜儿孩及其后的黄金家族各部落分支的历史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详细的展示出来,有不少内容是以前的学者很少涉及或者是没有涉及到的,比如明初西海蒙古的代表人物亦不剌、满都赉阿哈剌忽、卜儿孩等人的族属源流、驻牧地、主要事迹、后裔部落等的详细考辨。对明代黄金家族所属各部支在西海的历史活动的探讨是全书中较多着墨之处,可补前人关注的不足,这一时期是西海蒙古有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全过程,也是其在蒙古本部之外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比如对俺答汗后裔丙兔在西海建仰华寺,护持藏传佛教,促进了土默特与青海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对明正德年间开始的东蒙古右翼向西海地区逐渐渗透迁徙的历史过程的研究较前人详瞻。所持观点多是新见,即使前人已有人论及者,在本书中也得到了深化发展或修正完善。比如西海 “流虏”对藏传佛教的护持的论述;关于右翼蒙古西迁西海的原因的探讨,作者补充了对抗卫拉特蒙古和控制贸易商路两点原因。
  五、详于辨析,精于考证。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明代西海蒙古史的著作。西海蒙古史是治蒙古史、民族关系史、青海地方史的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由于西海蒙古史关系到明蒙关系,蒙藏关系等民族问题,具有纷乱、复杂等特点,许多问题歧义很大,研究成果虽不少,但仍有需进一步挖掘和再再阐释的空白之处,本书从右翼蒙古的大局出发,从追溯部落源流入手,详细的逐一分析、考证西海蒙古各部分的源流、支系,洞察其进入西海的详细过程,并对其在西海的活动情况及与“番族”、与明朝的关系作全方位的考察,系统梳理了西海蒙古的历史进程,勾勒出从正德四年(1509年)亦不剌开始西迁算起到崇祯三年(1630年)绰克图台吉征服多罗土蛮火落赤的子孙为止1个多世纪中西海蒙古形成与演变的真实历史图景。比较遗憾得是,和硕特部迁居青海、征服西海蒙古以后,作者对西海蒙古各部融合于和硕特中的情况的考订略显欠缺,这固然和明清易代,战乱纷起,汉文史料记载的缺失有关,但如果能对同时代的藏文史料进行认真挖掘,还是可以补充一些材料的。
   总之,全书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研究,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方法也较合理,作者遵循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治学门径,特别是利用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对照不同文字的史料,一方面考察西海蒙古迁徙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将西海蒙古的历史活动放在这一过程种加以认真剖析,准确把握西海蒙古前期演变的原因,进而揭示其历史作用。最后还应当指出,由于作者也是从事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者,所以全书在结构方面,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语言流畅,布局谋篇颇具匠心,且精于校对,文中错别字极少,总体上来说是一部研究明代西海蒙古研究的佳作。此书的出版,对深入进行明代西海蒙古史的研究,无疑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这是一片绿色波涛正在漫延,希望曙光即将濡染蓝天的热土,她正带着岁月的滚滚红尘,带着古海不朽的魂魄和东方大盐湖永恒的精髓,跨越时空,向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走来。  这是一片喷发着热情与火的土地,它伴着历史的风云,将开拓者跋涉的脚印深深地烙印在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使一代又一代后来的柴达木人为之奋斗,为之而骄傲。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而富有魅力的土地,改革开放的篝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祁连山区宜林地面积至少在2000万亩以上,但现有森林面积,含疏林、灌木林在内仅700万亩,森林覆盖率仅14%,这说明历史上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破坏。民国时期祁连山森林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是历史上少见的,森林覆盖率锐减,森林资源极度流失,是形成当前祁连山和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严重的最直接的历史原因之一。祁连山区分属甘肃、青海二省,就其北麓,即甘肃沿河西走廊一翼森林资源的流失来说,是与当时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党的干部政治道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党的干部政治道德实现途径的宝贵思想,在新时期,必须要加强对党的干部教育、监督、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提高党的干部政治道德。    一、教育是提高党的干部政治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党员干部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除喜玛拉雅山之外的第二座大山,当数唐古拉山了。它横卧于青藏高原中部,南北宽达160公里,山的主体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格拉丹冬海拔6621米,是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