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什么,吸管突然成了环保运动的目标。《华盛顿邮报》去年一篇报道解释说:“吸管并不是最坏的塑料,也不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制品,它对水生动植物的危害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是门户级的塑料制品,它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看上去很无辜,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它不是必需的,是有毒废料,而且是很容易就能弃用的。”
吸管本来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在快餐店里,如果需要吸管的话,你可以自己在吸管盒子上按一下,就会有一个吸管被挤出来。在咖啡馆,你也可以随意取用吸管,外面还用纸或塑料膜封着,以保持干净。人们从不把它当回事,可能就因为它是免费的。如果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话,你会习惯吗?现在想想,我取用吸管完全是从众,既然店家提供,别人也用,那我也用,完全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说,最初吸管的发明有利于公共卫生,许多人使用同一个容器喝水时,用吸管就可以避免跟别人的唇印接触。而且人类天生喜欢吸管。“自从智人出现之后,人们可能就一直在用圆形管子喝东西。科学家观察到,跟类似的、不那么好用的东西相比,猩猩也更喜欢吸管状的工具。”
用吸管喝饮料,喝完它只需要15分钟,吸管却会在环境中一待就是2000多年。英国政府宣布要全面禁用塑料吸管,快餐店的对策是,把塑料吸管换成纸质吸管。有人指出,用纸质吸管不是创新,而是“复古”:60年代以前人们用的都是纸质吸管。在19世纪的美国,人们用的吸管是麦管,小麦的秸是空心的,割下来之后晾干就可以当吸管。麦管的缺点是本身有些气味,还会发霉。1888年,华盛顿特区的马文·斯通获得了纸质麦管的专利。有一天,他在用麦管喝薄荷酒的时候,觉得麦秸里被压扁时留下的残渣很烦人,他就把一些纸卷在铅笔上,然后把纸粘好。他由此获得了制作吸管的灵感,开了世界上第一个吸管工厂。到60年代,塑料吸管开始取代纸质吸管。刚开始塑料吸管有一个问题:太轻了,会在饮料里飘起来,杯盖解决了这个问题:杯盖上的十字切口能卡住吸管。
告别吸管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为难。据估算美国人每天要用掉5亿根吸管,人们使用吸管的理由有:可以保護牙齿,喝完饮料之后不用重新涂口红,不会耽误开车,不会耽误玩手机——有吸管的话,不需要用手去端杯子。为了环境和动物,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要想保护牙齿,你根本就不该喝饮料。开车时喝东西,即使用吸管也很危险。对于为了保护口红而使用吸管的人,可以告知她们,长期使用吸管会让脸上起皱纹。有人说,用吸管喝的时候,可乐的味道会更好,因为用吸管每一次吸入一点点,口腔中有更多空气,用杯子小口喝效果应该也差不多,或者就改用可以反复使用的环保吸管吧。
(严焱荐自《三联生活周刊》)
吸管本来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在快餐店里,如果需要吸管的话,你可以自己在吸管盒子上按一下,就会有一个吸管被挤出来。在咖啡馆,你也可以随意取用吸管,外面还用纸或塑料膜封着,以保持干净。人们从不把它当回事,可能就因为它是免费的。如果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话,你会习惯吗?现在想想,我取用吸管完全是从众,既然店家提供,别人也用,那我也用,完全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说,最初吸管的发明有利于公共卫生,许多人使用同一个容器喝水时,用吸管就可以避免跟别人的唇印接触。而且人类天生喜欢吸管。“自从智人出现之后,人们可能就一直在用圆形管子喝东西。科学家观察到,跟类似的、不那么好用的东西相比,猩猩也更喜欢吸管状的工具。”
用吸管喝饮料,喝完它只需要15分钟,吸管却会在环境中一待就是2000多年。英国政府宣布要全面禁用塑料吸管,快餐店的对策是,把塑料吸管换成纸质吸管。有人指出,用纸质吸管不是创新,而是“复古”:60年代以前人们用的都是纸质吸管。在19世纪的美国,人们用的吸管是麦管,小麦的秸是空心的,割下来之后晾干就可以当吸管。麦管的缺点是本身有些气味,还会发霉。1888年,华盛顿特区的马文·斯通获得了纸质麦管的专利。有一天,他在用麦管喝薄荷酒的时候,觉得麦秸里被压扁时留下的残渣很烦人,他就把一些纸卷在铅笔上,然后把纸粘好。他由此获得了制作吸管的灵感,开了世界上第一个吸管工厂。到60年代,塑料吸管开始取代纸质吸管。刚开始塑料吸管有一个问题:太轻了,会在饮料里飘起来,杯盖解决了这个问题:杯盖上的十字切口能卡住吸管。
告别吸管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为难。据估算美国人每天要用掉5亿根吸管,人们使用吸管的理由有:可以保護牙齿,喝完饮料之后不用重新涂口红,不会耽误开车,不会耽误玩手机——有吸管的话,不需要用手去端杯子。为了环境和动物,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要想保护牙齿,你根本就不该喝饮料。开车时喝东西,即使用吸管也很危险。对于为了保护口红而使用吸管的人,可以告知她们,长期使用吸管会让脸上起皱纹。有人说,用吸管喝的时候,可乐的味道会更好,因为用吸管每一次吸入一点点,口腔中有更多空气,用杯子小口喝效果应该也差不多,或者就改用可以反复使用的环保吸管吧。
(严焱荐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