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简史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什么,吸管突然成了环保运动的目标。《华盛顿邮报》去年一篇报道解释说:“吸管并不是最坏的塑料,也不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制品,它对水生动植物的危害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是门户级的塑料制品,它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看上去很无辜,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它不是必需的,是有毒废料,而且是很容易就能弃用的。”
  吸管本来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在快餐店里,如果需要吸管的话,你可以自己在吸管盒子上按一下,就会有一个吸管被挤出来。在咖啡馆,你也可以随意取用吸管,外面还用纸或塑料膜封着,以保持干净。人们从不把它当回事,可能就因为它是免费的。如果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话,你会习惯吗?现在想想,我取用吸管完全是从众,既然店家提供,别人也用,那我也用,完全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说,最初吸管的发明有利于公共卫生,许多人使用同一个容器喝水时,用吸管就可以避免跟别人的唇印接触。而且人类天生喜欢吸管。“自从智人出现之后,人们可能就一直在用圆形管子喝东西。科学家观察到,跟类似的、不那么好用的东西相比,猩猩也更喜欢吸管状的工具。”
  用吸管喝饮料,喝完它只需要15分钟,吸管却会在环境中一待就是2000多年。英国政府宣布要全面禁用塑料吸管,快餐店的对策是,把塑料吸管换成纸质吸管。有人指出,用纸质吸管不是创新,而是“复古”:60年代以前人们用的都是纸质吸管。在19世纪的美国,人们用的吸管是麦管,小麦的秸是空心的,割下来之后晾干就可以当吸管。麦管的缺点是本身有些气味,还会发霉。1888年,华盛顿特区的马文·斯通获得了纸质麦管的专利。有一天,他在用麦管喝薄荷酒的时候,觉得麦秸里被压扁时留下的残渣很烦人,他就把一些纸卷在铅笔上,然后把纸粘好。他由此获得了制作吸管的灵感,开了世界上第一个吸管工厂。到60年代,塑料吸管开始取代纸质吸管。刚开始塑料吸管有一个问题:太轻了,会在饮料里飘起来,杯盖解决了这个问题:杯盖上的十字切口能卡住吸管。
  告别吸管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为难。据估算美国人每天要用掉5亿根吸管,人们使用吸管的理由有:可以保護牙齿,喝完饮料之后不用重新涂口红,不会耽误开车,不会耽误玩手机——有吸管的话,不需要用手去端杯子。为了环境和动物,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要想保护牙齿,你根本就不该喝饮料。开车时喝东西,即使用吸管也很危险。对于为了保护口红而使用吸管的人,可以告知她们,长期使用吸管会让脸上起皱纹。有人说,用吸管喝的时候,可乐的味道会更好,因为用吸管每一次吸入一点点,口腔中有更多空气,用杯子小口喝效果应该也差不多,或者就改用可以反复使用的环保吸管吧。
  (严焱荐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为了进行医学研究,人类会在动物身上试验新研发的药物或最新型的手术。看到被关着的小猫小狗和等待被开颅的猴子,爱心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提出抗议:动物实验太过残忍而且是非必要的。但另一方面,科学家又用数据证明了动物实验对于治疗人类某些疑难杂症的必要性和重大贡献。关于动物实验的争论究竟孰是孰非?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的良心考验。同情心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对决  2015年,欧洲百万余民众签名上书至欧盟委员会,
期刊
老陆65岁了,负责这所学校两个楼层的实验室。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在哪,他马上能找得到。学校家大业大,实验室积压的药品甚至有1958年生产的,有些仪器原是手工打造的,老陆都不舍得扔,毕竟在中学界注重的还是原始模型和过程的体验,不像大学专业性强,只要会操作机器,就可以进行数据的论证了。  实验室有间小小的暗房,一架海鸥牌的放大机还在,切纸机、红灯、上光机都有。以前有个艺术组的老师带了摄影小组,用这间暗房
期刊
美国的超市有很多种,国内最熟悉的沃尔玛只能算是低端超市,因为可以使用食品券,聚集了很多流浪汉,被很多中产视为不安全的地方。不少高档社区都拒绝沃尔玛的进入,认为会拉低房价。美国中产最喜爱的超市是Costco,这个超市实行会员制,年费60美元或者120美元,其中120美元的黑卡会员有着返现的优惠。这种收费模式看似拒人千里之外,但实际上建立了一道有效的门槛,将低收入人群隔绝。很多低收入美国人手无余粮,让
期刊
文人相轻几千年都一样,广东人说:“人家老婆靓,自己文章好。”为什么文人会相轻呢?根本不是文人特别地较劲,特别自恋,特别私利,而是文化的特点造成的。像工艺品,像一件衣服,像一个炒菜的锅,这些都是有实际要求的,是要经受市场考验,是要通过消费者认可的。如果一个炒菜的菜锅,菜熟了后舀不起来,用锅铲拼命舀也不行,那就不是炒菜锅了,而是深坑锅了。文人不同,各花有主,各有所爱,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又不能吃,
期刊
编者按:在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初恋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23岁那年,他的长女丽萨·布伦南-乔布斯出生了。拥有一位天才的亿万富翁父亲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丽萨写进了自己今年9月4日出版的回忆录《Small Fry》里。时至今日,她仍记得自己喜忧参半的童年时光,一面是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单身母亲,另一面则是作为苹果公司创始人的那位善变的父亲。本文略加摘录。  在父亲去世前三个月,我踮着脚尖溜进父
期刊
橘子还没剥开呢  小张带着四岁的儿子来我家做客。我拿了个橘子给他。  小张说:“儿子,叔叔给你橘子你该说什么呀?”  孩子低着头很不好意思,我赶紧说:“不用谢了,吃吧。”  小张笑着说:“我这儿子太内向,不敢说话。”  这时,小孩子特别小声地冲我说:“叔叔,能帮我剥开吗?”找不着  四岁的弗拉吉米尔在西红柿上挖了个洞,她用勺子搅了半天,突然哭了起来。  “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哭呢?”妈妈问。  “
期刊
20+歲与30+岁的区别
期刊
观察西方,特别是美欧政治变化,看起来不仅无序,而且难以理解。传统的政治界线一般分为右翼、左翼、中间派。支持者的界线也很分明,支持右翼的是富人阶级,即资本家;支持左翼的是劳动阶级,即工薪阶层;支持中间派的是中产阶级,即白领、精英。但是,如今世道变了,“乱了套”,支持右翼的是工薪阶层,就像2016年美国大选,支持右翼政党共和党特朗普的是所谓“铁锈地带”的工薪阶层;在法国,支持极右翼勒庞的是工薪阶层;在
期刊
先来看看这个场景吧: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起望向他。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老人整个人一下懵了,他诧异地回过头,还没搞懂现场发生了什么。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老
期刊
最近,由美国司法部副部长任命的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穆勒正在调查“通俄门”,这着实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头疼不已。特别检察官看起来权力很大,但其职务目前却是没有国会立法保障的。这一奇特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最早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的特别检察官,是负责调查尼克松“水门事件”的阿奇博尔德·考克斯,他坚持要求时任总统尼克松交出案件调查关键证据,尼克松拒绝并下令司法部部解除考克斯职务,该部长拒绝并辞职。尼克松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