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如何引导身体自己去对付乙肝病毒,如今成为人们的新关注。
有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不治而愈”,而有人却发展成了慢性乙肝。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差异,较弱的免疫系统给了乙肝病毒“可乘之机”。免疫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如何引导身体自己去对付乙肝病毒,如今成为人们的新关注。
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来看,乙肝病毒之所以持续感染,主要是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控制。如果调动了有效的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被感染细胞有可能获得持续清除。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单纯抑制病毒是不够的,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是关键。
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学科带头人侯金林教授介绍,目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是临床最常采用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是通过注射治疗,疗程有限,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机制,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可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从而使病人停药后获得持久的免疫控制。核苷(酸)类似物则通过口服治疗,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血液中DNA的水平下降。但由于其停药后易反弹,因此可能需要长期服用。
“有些患者,特别是需结婚、生育的,如果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后仍未达到停药标准,他们就无法停药从而耽误了生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用核苷类药物需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问题。”
归根结底,“授人以鱼”只是权宜,“授人以渔”才是根本。
干扰素并不是乙肝治疗的“新宠”,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用于慢性乙肝临床治疗,成为乙肝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普通干扰素在体内作用时间短,需隔天注射一次,疗效不令人满意。2005年,新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中国被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这种干扰素能够维持有效且平稳的药物浓度,只需一周注射一次,且疗程有限,被称为长效干扰素。在同年推出的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被推荐应用于治疗慢性乙肝。
“随着现在人们医疗知识提高,现在病人会主动提出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介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或转换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中公认的最接近“治愈”的疗效;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即所谓的大三阳转小三阳,效果次之,可明显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而仅仅抑制病毒则效果居末,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停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尤其是未达到停药标准的病人。
干扰素治疗期间的多指标监测(包括ALT、HBVDNA,e抗原定量、表面抗原定量等)等手段,不僅可以了解疗效和病毒的抑制情况,还可预测停药后实现对疾病的持久控制的能力,是疗效的风向标,可指导医生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小赵是一位年轻都市白领人士,而立之年的他正是意气风发时,全力在事业上冲刺的他在体检中却发现自己成了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他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找到了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寻求治疗,当时他的表面抗原有3000IU/ml,e抗原大概为500IU/ml,病毒载量为108cps/ml。谢教授综合了他的病情及其他因素,认为他适合长效干扰素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小赵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两对半”的检测,包括表面抗原、e抗原的水平监测等。治疗至48周时,小赵还未出现e抗原转阴,但检测结果显示e抗原水平已降至50IU/ml,表面抗原水平也在逐步下降中。谢教授建议他延长疗程,以免错过机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小赵接受了,延长治疗了9个月,出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让小赵长久以来的期盼终于实现了。谢教授在恭喜他的时候,还告诉他治疗结束时他的表面抗原水平已经很低了,长效干扰素的持久免疫控制有望使他在停药后还能进一步实现表面抗原的转阴。
“通过表面抗原定量和e抗原定量检测,根据指标的动态变化,可在临床上更好地指导慢性乙肝的治疗。如果说有些病人真的只治疗48周,他有可能就失去了临床上治愈的机会。”谢青教授如是说。
有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不治而愈”,而有人却发展成了慢性乙肝。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差异,较弱的免疫系统给了乙肝病毒“可乘之机”。免疫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如何引导身体自己去对付乙肝病毒,如今成为人们的新关注。
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来看,乙肝病毒之所以持续感染,主要是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控制。如果调动了有效的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被感染细胞有可能获得持续清除。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单纯抑制病毒是不够的,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是关键。
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学科带头人侯金林教授介绍,目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是临床最常采用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是通过注射治疗,疗程有限,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机制,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可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从而使病人停药后获得持久的免疫控制。核苷(酸)类似物则通过口服治疗,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血液中DNA的水平下降。但由于其停药后易反弹,因此可能需要长期服用。
“有些患者,特别是需结婚、生育的,如果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后仍未达到停药标准,他们就无法停药从而耽误了生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用核苷类药物需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问题。”
归根结底,“授人以鱼”只是权宜,“授人以渔”才是根本。
干扰素并不是乙肝治疗的“新宠”,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用于慢性乙肝临床治疗,成为乙肝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普通干扰素在体内作用时间短,需隔天注射一次,疗效不令人满意。2005年,新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中国被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这种干扰素能够维持有效且平稳的药物浓度,只需一周注射一次,且疗程有限,被称为长效干扰素。在同年推出的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被推荐应用于治疗慢性乙肝。
“随着现在人们医疗知识提高,现在病人会主动提出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介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或转换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中公认的最接近“治愈”的疗效;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即所谓的大三阳转小三阳,效果次之,可明显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而仅仅抑制病毒则效果居末,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停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尤其是未达到停药标准的病人。
干扰素治疗期间的多指标监测(包括ALT、HBVDNA,e抗原定量、表面抗原定量等)等手段,不僅可以了解疗效和病毒的抑制情况,还可预测停药后实现对疾病的持久控制的能力,是疗效的风向标,可指导医生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小赵是一位年轻都市白领人士,而立之年的他正是意气风发时,全力在事业上冲刺的他在体检中却发现自己成了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他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找到了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寻求治疗,当时他的表面抗原有3000IU/ml,e抗原大概为500IU/ml,病毒载量为108cps/ml。谢教授综合了他的病情及其他因素,认为他适合长效干扰素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小赵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两对半”的检测,包括表面抗原、e抗原的水平监测等。治疗至48周时,小赵还未出现e抗原转阴,但检测结果显示e抗原水平已降至50IU/ml,表面抗原水平也在逐步下降中。谢教授建议他延长疗程,以免错过机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小赵接受了,延长治疗了9个月,出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让小赵长久以来的期盼终于实现了。谢教授在恭喜他的时候,还告诉他治疗结束时他的表面抗原水平已经很低了,长效干扰素的持久免疫控制有望使他在停药后还能进一步实现表面抗原的转阴。
“通过表面抗原定量和e抗原定量检测,根据指标的动态变化,可在临床上更好地指导慢性乙肝的治疗。如果说有些病人真的只治疗48周,他有可能就失去了临床上治愈的机会。”谢青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