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经济合作重心“转向东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亲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战略的转变,自此开始重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进入新世纪,亚太在俄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扎紧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纽带是俄“转向东方”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囿于自身经济结构单一、实力不足,这一战略调整进展缓慢。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面对美西方战略挤压和经济制裁,
其他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的主导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支撑下,数学教师需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创新性数学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数学教师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数学课程体系展开有效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流行,导致不少人将“不教”作为理想教学的特征并努力追求。叶圣陶先生倡导“不教之教”,意味着能让学生获得发展的“不教”,需要以特定的“教”为前提。教师需要通过“教”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依靠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不教”赢得空间。教师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应试”与“育人”统一到一起,带领学生既积极、主动地追求考试分数,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当核心
概念的背后是理念。我们需要用“有活力”的概念来引导课程改革。当下,课程实施中还存在概念使用不准确、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等现象,亟须厘清,并澄明其意义,避免误导。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应使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使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在课程价值坐标上,应坚决摒弃“主科”“副科”概念,让处在边缘的课程走到中心来。“应教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特定的使用语境,不能强调与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市政设施得以建成,而其中地下管线则是城市功能发挥和正常运转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地下管线具有着复杂性特点,给城市道路施工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为了避免城市道路施工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需要对地下管线做好保护处理。鉴于此,本文针对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的措施进行分析,有效提出从施工准备到施工过程做好管线保护的策略,为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的全面和合理保护
温儒敏从事语文的课标研制、教材编写和教学探讨多年,结合语文课改的经验思考,凝聚统编教材编写团队的集体智慧,形成了守正创新的语文教育观:一是教材观,基于守正,立足创新,在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强调凸显主体性特质和结构组合的创意设计,使统编教材既让师生觉得实用,又有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二是教学观,着眼于语文教学最优化,聚焦语用,抓实语用教学,探究教学的最优化策略;三是读书观,强调“读书养性”,拓展读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学研究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并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展开了讨论。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大讨论中,“认识说”起到了拨乱反正的思想作用,对之批评所提出的诸多主张,关切的是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体现了新特征。反思自然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认识到汉语“是”具有“实物—事实”之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危险和不确定因素。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十分必要。面对美西方对俄罗斯发起的“地狱制裁”和对中俄共同施加的战略遏制,中俄学术界应深入研究有关挑战的特性及化解方式,客观评估中俄经济合作的优势和不足,最重要的是,
期刊
优化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是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破解实践困境的必然要求。五育融合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优化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采用整体性思维,坚持适切性原则,关注课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具体而言,优化普通高中整体课程结构,既要在坚持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彰显学校特色,又要基于学生的选择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还要基于对学科本质的理解进行知识、方法与价值的整合。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大趋势之一。机器人教师的加入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构成,使原本只有人类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之间的双边活动突变成为人类教师、机器人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之间的多边活动。这将使教学样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两个主体的教学活动走向三个主体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在大力呼唤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升级,为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提供了新的
“五育融合”的提出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当前学者在讨论五育融合时似乎只强调“五”和“融合”而忽视了“育”,失去了学科立场,由此导致他们提出的五育融合陷入过悬、过全、过深的困境,如此将很难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学科立场是各育或各学科存在的基础,是其发挥特有育人价值的前提;各育只有基于学科立场才能实现深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融合。五育融合若要坚守学科立场,需从“狭义融合”转向“广义融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