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即辨别和确定事物的优劣,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辨别、确定、享受、领略是鉴赏者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文学鉴赏就是这样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即所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它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在内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同时还具有再创造性,即“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可见,真正的语文鉴赏课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要设法让学生充满审美期待,进入深层思考,鉴赏的结果应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在教学中设立参照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是获得这种期待与思考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比较包含着辨别和评判,它要调集旧有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对客体进行价值审视,享受和领略其中的美,同时产生新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达到在鉴赏中提升自己的目的。比较的过程就是鉴赏主体精神世界的一次复杂的“活动”过程。通常情况下,鉴赏课可以采用添加、删削、置换、诵读和联想等五种方法设立参照系进行比较。
一、添加法比较
对原作进行文字上的扩充增加,再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学生会主动自觉地将自己旧有的相关知识、认识调动起来,运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两者进行价值评判,产生自己的鉴赏感受,经历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新的审美认识。这种比较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家用简的妙处及美学价值,还能获得为何用简、何时用简、怎样用简的理性认识。鉴赏时可采用扩写、续写等方法。
例如,鉴赏《荷塘月色》时,对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可作这样的扩写鉴赏:为何不宁静?不宁静的具体表现?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至少要经历两个思考阶段:一是作者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涉及到作家写作的背景、作家的思想感情,进而也可初步捕捉到这篇散文的情感脉搏;一是不宁静的具体表现会是怎样,学生会根据作者的身份、处境、品质、情感作种种设想,并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对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作出合理的判断。完成了扩写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进入深层思考阶段的鉴赏。学生将自己写的开头与原作开头进行比较揣摩,就会比较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1.扩写后文章显得直白,不含蓄,与整篇散文的风格不协调。2.题目是“荷塘月色”,文章当然以荷塘、月色的描写为主,借景物来传达感情,扩写后有喧宾夺主之嫌,又影响了借景抒情的效果。3.作者的情感是矛盾的,造成不宁静的原因很复杂,作者自己也难以理出头绪。虽然这些认识还显幼稚,不尽全面,但这却是学生自己的鉴赏与评判,这是他们自己的美感体验与认识。
二、删削法比较
对原作进行文字、内容上的删削压缩,然后再与原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孰优孰劣的评判,获得美感体验,也能悟出使用繁笔的一些道理来。删削的对象可以是标点、词句,可以是语段、情节等。
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五部分是详写烈士的遇难经过,其中第二节这样写道: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扑。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为了体会本段繁笔之妙,我引导学生删削压缩,最后为: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结果两死一伤。学生经过比较体味,很快就咀嚼出了原文的妙处所在:1.细致的特写镜头使枪弹攒射、大棍挥舞及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历历在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既是如山的铁证,又活画出了杀人者的嘴脸,揭露其凶残暴虐;既表现了烈士的精神,又激起了读者的愤怒。若用简笔,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置换法比较
用一个新的材料(文字)取代原作的材料(文字),再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感性至理性的体验认识,它可以小到文章的标点、词语,大到文章的章节、情节等。它和添加、删削法的区别在于不是文字量上的增减,而是材料内容上的更换。
例如鉴赏《药》,将华老栓去买药时“便点上灯笼”换为“便怀揣着一个红花海碗”让学生比较。显然,“灯笼”这一细小情节的设计是经深思熟虑的,既便于“后半夜”在“黑沉沉”的街上时“灯光照着他的两脚”,又有惨白的灯光反衬无限黑暗的视觉效果;既可让“黑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好让老栓“抱着”拿回家,让康大叔有了一次精彩的“表演”机会,又让“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有了依据,也产生了红白相间、鲜血淋漓的视觉冲击。而“怀揣着一个红花海碗”去拿“药”就不会有这些作用了。
四、诵读法比较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通过对文字句式、语气、音节及朗读时各方面变化的体味来揣摩体验,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时,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从文字、句式到语气都有变化,传神地表达出了三个人对邹忌的情感态度。妻子因偏爱而由衷地赞美、妾因地位低下而含有畏惧心态、客有所图而不得不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如果能从文字、句式、语气等角度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比较,无需教师费口舌,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到它的变化及三人各自微妙的心态,也能领悟到原作行文的妙处了。再如孙犁的《荷花淀》,当水生报名参加新成立的“地区队”后回来做水生嫂的工作时,小说中有一段这样写水生嫂: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采用先删改后诵读的方法删去了水生嫂话中的一个逗号,并将句号改为逗号,使原句变为: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再诵读比较。原作语气舒缓,是一种商量的语调,首先同意并支持丈夫报名参军,然后才和丈夫协商走后家里的事情。温柔、体贴、质朴、美丽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改动后语气强硬,朗读时速度要加快,是一种质问的语调,前一分句完全是和丈夫赌气,其潜台词就是不同意丈夫参军,而后一分句是质问丈夫,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大喊大叫、横眉怒目的撒泼女人形象。
五、联想法比较
即由作品的内容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层面上进行鉴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鉴赏收获。课堂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联想,这种方法学生想到的内容会丰富多彩;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这种方法方向性强,可以使鉴赏达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鉴赏诗歌《孔雀东南飞》结尾的艺术特点时,就可以选择“鸳鸯双飞”作为切入点进行联想比较。在我国表现爱情悲剧的民间文学中有哪些作品的结尾与此诗相类似?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这样的结局是真实的吗?这种手法能唤起我们的哪些联想与想象?它反映了什么?经过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感受到它的形象性及象征意义,体味出这一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目的和作用。再如,同样是鉴赏《孔雀东南飞》,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联想比较:焦仲卿和刘兰芝、大诗人陆游和唐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不同时期的三对恋人的爱情悲剧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比较之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焦仲卿和刘兰芝、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由叛逆而走向毁灭,陆游和唐琬却是由顺从而走向婚姻的毁灭,无论是叛逆还是顺从,最终都走向毁灭甚至是死亡,这就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鉴赏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从比较这一角度与鉴赏主体的主动性方面看,上述的五种方法既便于操作又容易收到实效,鉴赏课上可以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一、添加法比较
对原作进行文字上的扩充增加,再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学生会主动自觉地将自己旧有的相关知识、认识调动起来,运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两者进行价值评判,产生自己的鉴赏感受,经历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新的审美认识。这种比较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家用简的妙处及美学价值,还能获得为何用简、何时用简、怎样用简的理性认识。鉴赏时可采用扩写、续写等方法。
例如,鉴赏《荷塘月色》时,对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可作这样的扩写鉴赏:为何不宁静?不宁静的具体表现?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至少要经历两个思考阶段:一是作者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涉及到作家写作的背景、作家的思想感情,进而也可初步捕捉到这篇散文的情感脉搏;一是不宁静的具体表现会是怎样,学生会根据作者的身份、处境、品质、情感作种种设想,并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对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作出合理的判断。完成了扩写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进入深层思考阶段的鉴赏。学生将自己写的开头与原作开头进行比较揣摩,就会比较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1.扩写后文章显得直白,不含蓄,与整篇散文的风格不协调。2.题目是“荷塘月色”,文章当然以荷塘、月色的描写为主,借景物来传达感情,扩写后有喧宾夺主之嫌,又影响了借景抒情的效果。3.作者的情感是矛盾的,造成不宁静的原因很复杂,作者自己也难以理出头绪。虽然这些认识还显幼稚,不尽全面,但这却是学生自己的鉴赏与评判,这是他们自己的美感体验与认识。
二、删削法比较
对原作进行文字、内容上的删削压缩,然后再与原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孰优孰劣的评判,获得美感体验,也能悟出使用繁笔的一些道理来。删削的对象可以是标点、词句,可以是语段、情节等。
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五部分是详写烈士的遇难经过,其中第二节这样写道: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扑。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为了体会本段繁笔之妙,我引导学生删削压缩,最后为: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结果两死一伤。学生经过比较体味,很快就咀嚼出了原文的妙处所在:1.细致的特写镜头使枪弹攒射、大棍挥舞及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历历在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既是如山的铁证,又活画出了杀人者的嘴脸,揭露其凶残暴虐;既表现了烈士的精神,又激起了读者的愤怒。若用简笔,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置换法比较
用一个新的材料(文字)取代原作的材料(文字),再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感性至理性的体验认识,它可以小到文章的标点、词语,大到文章的章节、情节等。它和添加、删削法的区别在于不是文字量上的增减,而是材料内容上的更换。
例如鉴赏《药》,将华老栓去买药时“便点上灯笼”换为“便怀揣着一个红花海碗”让学生比较。显然,“灯笼”这一细小情节的设计是经深思熟虑的,既便于“后半夜”在“黑沉沉”的街上时“灯光照着他的两脚”,又有惨白的灯光反衬无限黑暗的视觉效果;既可让“黑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好让老栓“抱着”拿回家,让康大叔有了一次精彩的“表演”机会,又让“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有了依据,也产生了红白相间、鲜血淋漓的视觉冲击。而“怀揣着一个红花海碗”去拿“药”就不会有这些作用了。
四、诵读法比较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通过对文字句式、语气、音节及朗读时各方面变化的体味来揣摩体验,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时,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从文字、句式到语气都有变化,传神地表达出了三个人对邹忌的情感态度。妻子因偏爱而由衷地赞美、妾因地位低下而含有畏惧心态、客有所图而不得不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如果能从文字、句式、语气等角度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比较,无需教师费口舌,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到它的变化及三人各自微妙的心态,也能领悟到原作行文的妙处了。再如孙犁的《荷花淀》,当水生报名参加新成立的“地区队”后回来做水生嫂的工作时,小说中有一段这样写水生嫂: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采用先删改后诵读的方法删去了水生嫂话中的一个逗号,并将句号改为逗号,使原句变为: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再诵读比较。原作语气舒缓,是一种商量的语调,首先同意并支持丈夫报名参军,然后才和丈夫协商走后家里的事情。温柔、体贴、质朴、美丽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改动后语气强硬,朗读时速度要加快,是一种质问的语调,前一分句完全是和丈夫赌气,其潜台词就是不同意丈夫参军,而后一分句是质问丈夫,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大喊大叫、横眉怒目的撒泼女人形象。
五、联想法比较
即由作品的内容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层面上进行鉴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鉴赏收获。课堂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联想,这种方法学生想到的内容会丰富多彩;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这种方法方向性强,可以使鉴赏达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鉴赏诗歌《孔雀东南飞》结尾的艺术特点时,就可以选择“鸳鸯双飞”作为切入点进行联想比较。在我国表现爱情悲剧的民间文学中有哪些作品的结尾与此诗相类似?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这样的结局是真实的吗?这种手法能唤起我们的哪些联想与想象?它反映了什么?经过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感受到它的形象性及象征意义,体味出这一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目的和作用。再如,同样是鉴赏《孔雀东南飞》,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联想比较:焦仲卿和刘兰芝、大诗人陆游和唐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不同时期的三对恋人的爱情悲剧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比较之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焦仲卿和刘兰芝、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由叛逆而走向毁灭,陆游和唐琬却是由顺从而走向婚姻的毁灭,无论是叛逆还是顺从,最终都走向毁灭甚至是死亡,这就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鉴赏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从比较这一角度与鉴赏主体的主动性方面看,上述的五种方法既便于操作又容易收到实效,鉴赏课上可以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