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中盐法演变看明代延绥镇粮饷供给变化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NiM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明代中期开中盐法的破坏对延绥镇粮饷供给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国家对盐业管控方式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总结出一些治理经验。前人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开中盐法的破坏做了详细说明,以及对西北边镇的粮饷来源进行多种探讨,文章中主要是以前人成果为基础,将明代延绥镇粮饷变化与开中盐法的破坏联系起来,论述了延绥镇粮饷由运粮的形式到运银的一个转变,是以某一地域为例论述国家经济政策转变对边地军队粮饷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开中盐法;延绥镇;纳银中盐;粮饷来源
  延绥镇为明朝设立的九边防御体系之一,以长城为界抵御着北部蒙古部落不定时进攻,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军事点的设立离不开大量军士驻扎,其中军粮供给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喻堰田先生将明代西北边镇的边粮来源分为四种:屯田,民运,开中与京运银,并指出各个时期每个来源所占有比重不同。相对于其他边镇来说,延绥镇地处沙漠和高原交界处,本地屯田受限于环境不能满足当地粮食需求,这就需要外部补给,民运与京运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相比而言,开中盐法能最大限度节省开支,成为明初延绥镇粮饷来源主要的方式,但这一种方式却在后期发生了转变。本文便以开中盐法演变为例,论述对延绥镇粮饷来源影响。
  一、最初的供给来源—纳粮中盐
  1.纳粮中盐的背景。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将盐业控制在国家管控内,利用其巨大的利益来为国家谋取财政支持,明代也不例外,仍然延续了国家垄断盐业生产的做法。在明代建立之初便面对着与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北部边地仍需驻守大量重兵,延绥镇便是当时重要军事重镇之一,重兵的把守必然要保证粮草的有效供应,开国君主朱元璋商人运粮于边方式维持边地军队粮饷供给,“召商输粮而与之盐, 谓之开中”,即是开中盐法,这种新型的国家经营盐业的方式保证了当时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延绥镇的粮饷供给,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纳粮中盐的具体实施。嘉靖年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魏焕评论道:“榆林,地处不毛,军士待哺于腹里生理既难,粮道又远,倘人事不修,则六边之废其首在兹乎?”体现了当时延绥镇的一种粮食生产不足、严重依靠外来供给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开中盐法的实施,以商人运粮草于边从而交换盐引的方法,极大改善了政府粮饷供给困境。清朝修撰的《延绥镇志》记载:“真兵岁给盐引十五万四百八十二引,淮引每引纳银五钱,浙引每引纳银三钱五分,共银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五两五钱零。盐商照时估籴米豆,赴镇城、保宁及东路各堡上纳。纳毕,始领引赴产盐所支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政府先制定出当时江浙盐业产区总的收入,作为当时粮饷的一个预估,然后依此与商人交换同等价值的粮食,但仅从这段文字中看出当时政府并没有考虑到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就为后来盐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这种以盐换粮的新方法构成了当时延绥镇早期粮饷来源,相对于以前屯田和运粮的方式,开中盐法在初期减轻了对民力的役使,使粮饷供给较为稳定,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随着种种变化,开中盐法在中期弊端显露,使得延绥镇粮饷来源又出现新的方式。
  二、粮饷供给变化转折点—叶琪变法
  明代中期便随着一系列新情况出现使得开中盐法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弘治年間叶琪变法标志着开中盐法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以纳银中盐的新形势,并构成延绥镇等西部边镇后期主要粮饷来源。王团伟先生在其论文中对此时期叶琪变法的出现做出探讨,提出了两方面原因:一是盐商守支之难,二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王雄先生也对这个界点进行研究,主要是对盐商守支之难具体分析,认为在于“盐引与支盐的脱节”。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弊端出现使得开中盐法的荒废,下面结合学术界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1.守支之难。盐法的失败首先源于盐商守支困难。商人需要运粮于边才能拿到盐引,然后进行兑换。当时产盐区主要在江浙一带,商人需要来回奔波,加之各地区产盐量的不稳定,使得商人可能无法兑换手中的盐引。“当是时,商人有自永乐中侯支盐,祖孙相代不得者”,体现了当时商人守支之难,利益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商人便不愿再运粮于边,使得政府与商人建立起来合作与信任逐渐被破坏,长此以往,使得延绥镇的粮饷供给得不到有效保证。
  2.常股和积存之弊。常股与积存之弊也加快了开中盐法的失败。常股与积存是政府对盐产量的“宏观调控”下出现的,“而淮浙引、长芦以十分为率,八分给守支商,曰常股,二分收贮于官,曰存积,边警,始召开中纳”。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将一部分盐储存起来,以应对不能及时将商人盐引兑换为盐的突发情况,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第一则是价格不平衡引起了利益冲突,“凡中常股者价轻,中存者价重,然人甚苦守支,争趋存积,而常股雍矣”,商人仍然是争夺获利多的存积部分,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则是被官僚贵族的利用,成为其牟利的手段,“边臣缓急无备,而势要占中卖窝,价增数倍”,官僚豪绅对盐的占用,侵害了商人原有的利益,更加破坏了原有盐粮交换的平衡。这种做法本意是政府为了弥补开中盐法产生的弊端,然而被利益阶层利用,更加损害了商人的利益,加快了开中盐法走向消亡。
  3.余盐制。余盐制的盛行同样也加快了开中盐法的破坏。“余盐者,灶户正课外所余之盐也”,洪武年间对灶户生产剩余的私盐管控还较为严厉,不准与商人直接进行交换,然而到了嘉靖年间发生了变化,“嘉靖五年,余盐盛行,正盐守支日久,愿中者少;余盐第领勘合,即时支卖,愿中者多”,余盐相对于正盐外兑换更为便捷,加之政府放松管控,商人转向了更为方便的余盐购买,这种情况下开中盐法很难维持,“正盐未派,先估余盐,商屯俱困,奸黠者藉口官买余盐,夹贩私煎。法禁无所施,盐法大坏”,这种情况下,商人对余盐的购买逐渐代替了政府所售的正盐,盐利所得进入到政府部门,而边镇的粮饷却因此而迟缓甚至不能及时获得,因此可以说是延绥镇的粮饷来源也遭到了余盐制的冲击。
  4.白银货币化趋势。明代白银问题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断引起学者的关注,随着外国学者万志英、贡德·弗兰克等,以及国内学者万明、刘志伟等研究之后,基本上都认同明朝所出现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并促进了经济繁荣增长。从最开始纳粮中盐到变法后的纳银中盐,这种以银两为支付交换手段来换取盐引的方式无疑也是顺应这一趋势下的转变,商人以白银为支付手段,相比于辛苦运粮于边,这种方式显然更具吸引力,因此白银的货币化对开中盐法破坏起到了客观的影响。   暴露出众多弊端的开中盐法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相对应的大规模纳粮于边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延绥镇的粮饷供给也由此转向以银两为主的阶段。
  三、纳银中盐成为主要来源
  1,纳银中盐出现。叶琪变法后,商人不再纳粮于边,而是纳银于中央政府,用银两的方式来购买盐,政府再派遣饷额到延绥镇,就这样,政府再次成为了转运的中介。“淇居户部六年···惟变开中之制,令淮商以银代粟,盐课骤增至百万,悉输之运司,边储由此萧然矣”,这一段话则反映了纳银中盐的利弊,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而边地粮饷却得不到及时供应,最终政府的银两运输成为了延绥镇等边地重镇主要粮饷来源。
  2.纳银中盐弊端。纳银中盐的形式使得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对延绥镇粮饷供给来说,却不如之前那样稳定,甚至供给不能够得到保障。当地地方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弘治间···始有赍送之烦,而边储乏矣。而户部侍郎丛兰整理陕西粮饷,即有令百姓征银二两五钱准米一石者矣。称国病民,己受其弊”,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延绥镇粮饷来源从粮食已经逐渐转变为银两,但这种银两的形式造成了“边储乏矣”;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当时米价的上涨,这说明了开中盐法实行时期大量粮食运入对当地粮价有调控作用,而开中盐法破坏,在当地粮食又生产不足的情况下造成了米价的上涨,这种情况是客观带来的。
  3.边镇粮饷的不稳定性。《万历会计录》是一本反映明代财政经济政策的重要著作,从其中我们可以查阅到有关明代中后期延绥镇粮饷供给数量。“嘉靖二十九年,户部岁运例银30000两,新增募军粮银119278两”,“万历九年,京运年例银377515两”,“万历二十一年,京运年例银367265两,实发银310210两”,可以看出粮饷派发时间以及数量的不稳定性,致使后期延绥镇粮饷来源始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供给,对延绥镇当地军事战斗力造成了一定削弱。
  上述说明了盐法本身变化以及产生的利弊,并对延绥镇粮饷来源产生了一定影响,由纳粮中盐的形式向纳银中盐的形式转变宣告了明初开中盐法彻底失败,这种国家层面的调整带来的影响显然不是孤立的,以延绥镇为代表的边镇地区粮饷来源受到影响,并向新的方向发生转化。
  总的来说,从纳粮中盐转向纳银中盐的形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明代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严峻,而粮饷的运输在作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叶琪变法后政府用银换盐的形式改变了商人运粮于边的形式,是对当时开中盐法破坏的及时调整,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一些弊端。总之,延绥镇只是当时明代边疆防御体系下个例,本篇论文以其为代表分析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明代对边镇粮饷供给具有灵活多变的多种形式,各个边镇也有所不同,应加以具体分析,才能使我们对粮饷运输与边镇之间关系有更确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谭吉璁.延绥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张学颜.万历会计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4]王 雄.从纳粟中盐到纳银中盐—明朝开中盐法的衍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6(1).
  [5]李義琼.明代嘉万间盐课银收支与盐法体制变迁[J].中山大学学报,2015(6).
  [6]喻堰田.明代前中期西北四镇边粮来源浅探[J].长江大学学报,2012(10).
  [7]邱永志.历久弥新:国际学术视野下的明代白银问题研究述论[J].清华大学学报,2018(4).
  作者简介:亓冠华(1998-)男,汉族,山东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学生,明清史研究。
其他文献
道家哲学是以“无”为本的哲学,在其标志性著作《老子》一书中,“无”出现的次数多达97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文章试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哲学层面分析在不同语境下“无”
新时代对党员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文章从党员档案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分析了党员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组织领导,拧紧党员档
王金良教授是天津市公安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天津医科大学检验系教授,是我国著名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诊断学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2~4届常委,第4届副主任委员,现任顾问
期刊
【正】 一、立即停止对被市场淘汰产品的资金投入,防止资金继续流失。企业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原有产品质次价高,并且不适应市场需要,缺乏销路。这时候就应该当机立断,停止
摘 要:在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的工作中,需要以三龄二历一身份的原则作为整个审核工作的切入点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对三龄二历一身份干部人事审核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需要对其进行审核认定,是否所规定的标准。在最后,还探讨了以这次的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为发展契机,以此来改进其自身的审核管理,提高审核能力。  关键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管理;三龄二历一身
【正】 我国第一部《审计法》的颁布,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制订、学习、宣传、贯彻《审计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今天,特别重要,具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四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等,全面纳入了审计监督的
【正】专项审计调查要为宏观调控服务,必须安排和选择好专项审计调查。 ——围绕中心工作的主要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我国经济改革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使稽审监督全面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为尽快适应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提高资产效益,建
摘 要:传媒集团新闻档案材料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内容上主要包含采编、经营与管理,从而由此提供新闻档案资源服务的重要任务。这些都是传媒集团持续发展壮大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档案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明确新闻档案对传媒集团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媒集团新闻档案服务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期望能够由此为传媒集团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经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