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是百兽之王,凶猛有力,威风凛凛,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崇拜并敬畏的对象之一。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调兵遣将所用的兵符称为“虎符”;作战的将士称为“虎贲”等。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如此重要的符节用虎的形象来表示,可见对虎的崇拜。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老虎是极其勇猛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挂在墙上并正对着门以使恶魔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古人用玉做成虎的形状佩戴,生前显示自己的勇武,死后陪葬作为荣耀。我们将从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至春秋时期虢国贵族的公共墓地)、南阳淅川春秋楚墓和宝鸡出土的文物(西周墓、春秋秦墓)中挑出代表性的虎形玉饰,加以分析:
西周早期虎形玉饰形象生动,大多数都是具象的“虎”的形态。其形态栩栩如生,虎身饰斑纹。西周中期玉虎风格轮廓简洁、线条洗练、特征鲜明。过去一般认为,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象生器的眼睛,惯用“臣”字目,但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几件玉虎的眼睛已不再用“臣”字目,这是西周中期动物玉雕的一种显著变化。以寥寥可数的阴刻线条便把老虎的肢体勾勒出来,并突出了它的性格。虎玉(图4、图5),口、眼、腮以及前后肢上部均用一面坡阴线勾勒,呈隐起效果,口部钻一圆孔,似作张口状,与尾上卷形成的圆孔,都是为了在胸前佩戴时使蹲卧之状的玉虎保持平衡。从玉虎出土时摆放的位置来看,全分布在颈、腹部,说明是佩戴之用,这与玉器的种类、形状、大小特征都是吻合的。
玉虎(图1)通长5.5厘米,宽3.2厘米,厚0.3~0.5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虎作爬卧状,眼、耳等部位以阴线勾勒。虎身上有一小突起,好像一箭头扎进虎背,老虎也是受伤后爬在地上痛苦的样子,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猎手射杀猛虎的情景。
白玉虎(图2)通长5.9厘米,宽1.6厘米,厚0.5~0.6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呈匍匐状,“臣”字眼,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腹部饰数条等距离弧线纹。右前肢和右后肢残,缺尾,嘴下部有一圆穿。虎作爬卧状,似乎是在吃饱喝足后舒适地休息。
虎形玉佩(图3)高5.1厘米。青玉,浅豆青色,有黄白色的斑点。呈矮圆形,内方外圆,器身对称是两个虎头纹饰。该虎怒目圆瞪,“臣”字眼,张口,阴刻线条流畅,雕刻精细。有人认为它是安装在仪仗上的“杖头”。从这些虎形(纹)器物可以看出虢国人是非常喜欢虎,崇尚虎的。
玉虎佩(图4)长6.5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耳窝下陷,张口为一圆孔,露尖齿作吼叫状。长尾回卷,前后肢前屈刨地,形象凶猛传神。前后大腿处各刻一道阴线,虎背、腹均切边去棱,磨成弧形,虽为浮雕,但却有圆雕效果。
玉虎佩(图5)长8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微昂前伸,立耳露尖,腰身稍曲,长尾上翘,四肢前屈,作疾驰状,造型生动,凶猛强健。身、耳均饰阴线云纹,口中钻一圆孔。
虎形玉佩(图6)通长5.3厘米,宽2.9厘米,厚0.3~0.5厘米。青玉,受沁成土黄色。圆雕,玉质细腻。该虎作蹲伏卷尾状,正、背面纹饰相同,以阴刻线勾勒出眼、耳等部位。“臣”字眼,口微张,露出四只虎牙,特别引人注目。
虎形玉佩(图7)通长7.6厘米,宽0.8厘米,厚0.1~0.6厘米。冰青色。尾作卷曲状形成一穿孔。玉质细腻,微透明。虎作俯卧状,以阴刻线勾勒出虎的眼、耳、前后腿,口微张。
玉虎(图8)高2.7厘米,长6.6厘米,厚0.5厘米。黄白色。扁平体。虎垂首卷尾,作俯卧状,圆眼睁,张嘴,牙外露,作咆哮状。两面饰阴线纹,身饰虎斑,生动地表现了一只遇到敌手低头咆哮的猛虎形象。
虎形玉佩(图9)长7.3厘米,高2.9厘米,厚0.35厘米。受沁比较严重。虎作蹲伏状,粗尾上扬,似乎正在伺机扑向猎物。
虢国与虎的密切关系要从“虢”字本身说起。“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从虎从。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意为“双手奋力与虎搏斗”的会意兼形声字,敢于与老虎搏斗,说明其人勇敢威猛,胆识力量都有过人之处,令人钦佩。“虢”字本意与老虎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周王封虢仲于荥阳,号称东虢;封虢叔于宝鸡,号称西虢,皆是因为虢仲、虢叔家族的人比较英勇善战,果敢威猛,号令周朝军队东征西战,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虢国”。
春秋时期虽然名义上周王室仍是天下的共主,可实际上诸侯王的实力、势力远远强于周王室。且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表现在玉器上虽然以大同为主,但地域特征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相同种类中的不同形式和纹饰的区别。
玉虎(图10)长14.7厘米,宽7.35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温润微透,部分受沁成灰白色。片状。成反“U”字形。凹背屈肢收爪作伏卧状。背面光素,正面饰纹。头、前肢饰变形龙纹,身饰竖直的平行曲线纹,臀、尾中部饰简化龙纹,上下边饰绞丝纹,口、尾各有一穿。
玉虎(图11)长14.4厘米,宽8.4厘米,厚0.4厘米。黑色,部分受沁呈褐色。片状。垂首,凹背、垂尾上卷。正面头部饰简化龙纹、绞丝纹,前、后部以宽大的云纹表示前后肢,腰、尾饰简化龙纹,颈、背脊饰重环纹;外缘饰索纹。背面光素,头尾各有一大穿,背腹各有一穿。
玉虎(图12)长12.5厘米,宽3.65厘米,厚0.3厘米。片状体。虎凹背。卷尾并呈伏卧状。背面光素。正面所饰为侧视龙头纹、云纹、平行条带状虎纹、铸纹等。口、尾、背各一穿。
玉虎(图13)长10.65厘米,宽3.4厘米,厚0.25厘米。片状体。虎凹背,垂腹、卷尾,屈肢呈伏卧状。正面饰纹。头、身饰龙首纹和云纹,前后肢饰鳞纹和绞丝纹。背面光素。头、尾、背各有一穿。
玉虎(图14)长12.9厘米,宽6.3厘米,厚0.25厘米。片状,身首相连,体肥硕。背面无纹,头、尾、两肢各有一穿。
玉虎(图15)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体。虎低头、弓背、卷尾,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唇,长方形眼眶,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鬃毛,外围均磨低一层均阴刻斜线纹。虎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尾稍回卷,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钻一圆孔,爪足面雕刻出细虎珠纹,蟠虺形象则以浮雕的勾云纹、极细的曲线、斜线纹、圆形阴线等组成,形象生动,一丝不苟。(责编:蔚蔚)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老虎是极其勇猛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挂在墙上并正对着门以使恶魔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古人用玉做成虎的形状佩戴,生前显示自己的勇武,死后陪葬作为荣耀。我们将从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至春秋时期虢国贵族的公共墓地)、南阳淅川春秋楚墓和宝鸡出土的文物(西周墓、春秋秦墓)中挑出代表性的虎形玉饰,加以分析:
西周早期虎形玉饰形象生动,大多数都是具象的“虎”的形态。其形态栩栩如生,虎身饰斑纹。西周中期玉虎风格轮廓简洁、线条洗练、特征鲜明。过去一般认为,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象生器的眼睛,惯用“臣”字目,但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几件玉虎的眼睛已不再用“臣”字目,这是西周中期动物玉雕的一种显著变化。以寥寥可数的阴刻线条便把老虎的肢体勾勒出来,并突出了它的性格。虎玉(图4、图5),口、眼、腮以及前后肢上部均用一面坡阴线勾勒,呈隐起效果,口部钻一圆孔,似作张口状,与尾上卷形成的圆孔,都是为了在胸前佩戴时使蹲卧之状的玉虎保持平衡。从玉虎出土时摆放的位置来看,全分布在颈、腹部,说明是佩戴之用,这与玉器的种类、形状、大小特征都是吻合的。
玉虎(图1)通长5.5厘米,宽3.2厘米,厚0.3~0.5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虎作爬卧状,眼、耳等部位以阴线勾勒。虎身上有一小突起,好像一箭头扎进虎背,老虎也是受伤后爬在地上痛苦的样子,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猎手射杀猛虎的情景。
白玉虎(图2)通长5.9厘米,宽1.6厘米,厚0.5~0.6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呈匍匐状,“臣”字眼,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腹部饰数条等距离弧线纹。右前肢和右后肢残,缺尾,嘴下部有一圆穿。虎作爬卧状,似乎是在吃饱喝足后舒适地休息。
虎形玉佩(图3)高5.1厘米。青玉,浅豆青色,有黄白色的斑点。呈矮圆形,内方外圆,器身对称是两个虎头纹饰。该虎怒目圆瞪,“臣”字眼,张口,阴刻线条流畅,雕刻精细。有人认为它是安装在仪仗上的“杖头”。从这些虎形(纹)器物可以看出虢国人是非常喜欢虎,崇尚虎的。
玉虎佩(图4)长6.5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耳窝下陷,张口为一圆孔,露尖齿作吼叫状。长尾回卷,前后肢前屈刨地,形象凶猛传神。前后大腿处各刻一道阴线,虎背、腹均切边去棱,磨成弧形,虽为浮雕,但却有圆雕效果。
玉虎佩(图5)长8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微昂前伸,立耳露尖,腰身稍曲,长尾上翘,四肢前屈,作疾驰状,造型生动,凶猛强健。身、耳均饰阴线云纹,口中钻一圆孔。
虎形玉佩(图6)通长5.3厘米,宽2.9厘米,厚0.3~0.5厘米。青玉,受沁成土黄色。圆雕,玉质细腻。该虎作蹲伏卷尾状,正、背面纹饰相同,以阴刻线勾勒出眼、耳等部位。“臣”字眼,口微张,露出四只虎牙,特别引人注目。
虎形玉佩(图7)通长7.6厘米,宽0.8厘米,厚0.1~0.6厘米。冰青色。尾作卷曲状形成一穿孔。玉质细腻,微透明。虎作俯卧状,以阴刻线勾勒出虎的眼、耳、前后腿,口微张。
玉虎(图8)高2.7厘米,长6.6厘米,厚0.5厘米。黄白色。扁平体。虎垂首卷尾,作俯卧状,圆眼睁,张嘴,牙外露,作咆哮状。两面饰阴线纹,身饰虎斑,生动地表现了一只遇到敌手低头咆哮的猛虎形象。
虎形玉佩(图9)长7.3厘米,高2.9厘米,厚0.35厘米。受沁比较严重。虎作蹲伏状,粗尾上扬,似乎正在伺机扑向猎物。
虢国与虎的密切关系要从“虢”字本身说起。“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从虎从。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意为“双手奋力与虎搏斗”的会意兼形声字,敢于与老虎搏斗,说明其人勇敢威猛,胆识力量都有过人之处,令人钦佩。“虢”字本意与老虎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周王封虢仲于荥阳,号称东虢;封虢叔于宝鸡,号称西虢,皆是因为虢仲、虢叔家族的人比较英勇善战,果敢威猛,号令周朝军队东征西战,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虢国”。
春秋时期虽然名义上周王室仍是天下的共主,可实际上诸侯王的实力、势力远远强于周王室。且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表现在玉器上虽然以大同为主,但地域特征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相同种类中的不同形式和纹饰的区别。
玉虎(图10)长14.7厘米,宽7.35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温润微透,部分受沁成灰白色。片状。成反“U”字形。凹背屈肢收爪作伏卧状。背面光素,正面饰纹。头、前肢饰变形龙纹,身饰竖直的平行曲线纹,臀、尾中部饰简化龙纹,上下边饰绞丝纹,口、尾各有一穿。
玉虎(图11)长14.4厘米,宽8.4厘米,厚0.4厘米。黑色,部分受沁呈褐色。片状。垂首,凹背、垂尾上卷。正面头部饰简化龙纹、绞丝纹,前、后部以宽大的云纹表示前后肢,腰、尾饰简化龙纹,颈、背脊饰重环纹;外缘饰索纹。背面光素,头尾各有一大穿,背腹各有一穿。
玉虎(图12)长12.5厘米,宽3.65厘米,厚0.3厘米。片状体。虎凹背。卷尾并呈伏卧状。背面光素。正面所饰为侧视龙头纹、云纹、平行条带状虎纹、铸纹等。口、尾、背各一穿。
玉虎(图13)长10.65厘米,宽3.4厘米,厚0.25厘米。片状体。虎凹背,垂腹、卷尾,屈肢呈伏卧状。正面饰纹。头、身饰龙首纹和云纹,前后肢饰鳞纹和绞丝纹。背面光素。头、尾、背各有一穿。
玉虎(图14)长12.9厘米,宽6.3厘米,厚0.25厘米。片状,身首相连,体肥硕。背面无纹,头、尾、两肢各有一穿。
玉虎(图15)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体。虎低头、弓背、卷尾,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唇,长方形眼眶,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鬃毛,外围均磨低一层均阴刻斜线纹。虎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尾稍回卷,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钻一圆孔,爪足面雕刻出细虎珠纹,蟠虺形象则以浮雕的勾云纹、极细的曲线、斜线纹、圆形阴线等组成,形象生动,一丝不苟。(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