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新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出发认知意识形态,但依然存在局部性的模糊认识;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较高,但文化认同有待提升;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包容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但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意识与能力仍需增强等.为此,提升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包括: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维度;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阐释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
其他文献
现代中国人多认为 “礼教” 是 “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是反动的 “封建糟粕”. 在 “五四” 时代, 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 如吴虞,甚至把 “礼教” 与 “吃人” 相等同, 宣称: “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 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与此种认知相关, “礼教” 事实上已经完全退出了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礼教” 经典如 《礼记》 等也就成了只能供少数专家进行 “学术研究” 的文化 “化石”. 然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时代”, 在 “文化自信” 日益增强的今天, 我们需要重
期刊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 休戚与共,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 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一方面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经验的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关于人和世界、精神与异化、类本质以及实践/生产本体论的影响.在哲学人类学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本体论人类学之间的联系来自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这种联系已经受到当代人类学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证形式分析,对于当代人类学研究国家、权力和阶层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人类学中的“积极行动人类学”和“本体政治”也有
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这类组织的“四化”(机关化、行政化、娱乐化、贵族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三重赋权的组织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四化”的总根源是行政化.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改革策略方面,分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优于激进式改革,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都不支持公益慈善组织采取激进改革模式.推进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要特别注意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在时间节点上应对接国家治理现代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出台的重要目的,在于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农产品竟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及生态与发展协同能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存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不高、偏向普遍性生产者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工具数量不足、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不畅等问题.未来,加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路径在于: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立法保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结构调整,增加绿色支持政策工具数量,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社会若要实现社会赋型都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个人、主体和大主体,其中个人被“唤问”为主体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体对大主体的“镜像承认”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关键环节,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承认以及主体对大主体的“自动臣服”则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根本目的.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结果就是要使个体归属、居留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所以,只有全景展示和全程描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才能从本质上搞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让不同的主体同时承认其意义并建立相应联
数字技术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以数字技术对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数据化的监视为基点.借用福柯“监视产生权力”的观点来分析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得“监视社会”演进为“数字监视社会”,即日常生活被数字技术实时全面监控,并被困于算法权力所主导的“硅笼”之中,个体被迫臣服于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算法自动化决策,从而失去自我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数字监视社会”造成了隐私透明化、权力两级化和社会原子化的后果.要消解“数字监视社会”的“硅笼”,需要不断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同时重建个人主体性.
关于数字社会的讨论常存在“正负效应论”,即以二分的方式评判数字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但往往模糊了对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多元效应的讨论.对数字社会负效应的揭示,常将“算法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等看作数字社会的整体特征,同样不利于认识数字社会的复杂性.思考数字社会之特征与趋势的重要路径是:摒弃“正负效应论”,将数字社会看作一种进行中的开放性力量和机遇,并探究数字社会多元效应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
目前有关“四句教”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涉及西方哲学,不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问题.“四句教”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追溯到好几个源头,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对“四句百非”作了“不完全展开”,其代表作《净名玄论》的内容与康德的“纯粹概念之形而上学演绎”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而以“中华格式”而观康德,主要有四点不同:第一,二律背反每组有两句;第二,二律背反主要证明逻辑上相悖的两个命题都能成立,不涉及四句教的双亦、双非问题;第三,康德将宇宙论的问题归结为四组问题;第四,康德认为四组比量相违有轻重之分,以第三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