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节选)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①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②钟、鼎、赢、鬲、盘、匝、尊、敦之款识,③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眨,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⑤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⑥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⑦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⑧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⑨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⑩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⑾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烛为率。⑿故能纸柑隋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荼,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⒀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⒁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⒂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洽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⒃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⒄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⒅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⒆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⒇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21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22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注释
  ①右:右边,以上。古书往右翻阅,后序在书末故云。赵侯德父:李清照丈夫赵明诚。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德父,赵明诚的字。
  ②三代:夏、商、周三朝。五季:即五代,后梁、后詹、后晋、后汉、后周。
  ③钟、鼎、甗(yan)、鬲(li)、盘、匜(yi)、尊、敦(dun):都是古代器具名,用青铜或陶制成。款识(zhi):铭刻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
  ④丰碑、大碣:大碑石。古以长方形刻石为碑,圆形刻石为碣。丰,大。晦士:隐士。
  ⑤建中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归:嫁。
  ⑥先君:指作者已过世的父亲李格非。丞相:指赵明诚父亲赵挺之。
  ⑦朔望谒告每月初一、十五日例行休假。谒告,请假。质衣:用衣服做抵押。
  ⑧饭蔬衣綀:吃粗粮穿粗布衣服,指吃穿简单随意。綀(shu),粗布。穷遐方绝域:走尽遥远荒僻之地,这里是访遍四面八方的意思。
  ⑨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泛指各种珍稀的历史文化资料。亡诗,《诗经》305篇之外的周诗。逸史,正史以外的史书。鲁壁,孔子宅壁所发现的古书。汲冢,晋代汲郡人不准(fou biao)盗掘魏襄王墓所发现的古书。
  ⑩信宿:两夜。
  11铅椠(qian):这里指校勘、校订。
  12率(lu):限度。
  13靖康丙午岁: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侯守淄川:赵明诚担任淄川知州。
  14建炎丁未: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太夫人:指赵明诚之母。
  15长物:多余的物品。监本:国子监所刊刻的书本,当时为通行本。
  16芸签:书签。过去书签多用芸香熏制以祛蠹虫,故称。缥(piao)带:用来束扎卷轴的淡青色丝带。
  17手泽:手汗。多代指先人的手迹、遗物等。墓木已拱:墓前树木已可合抱,指人死已久。拱,两手合围。
  18“萧绎”句:梁元帝萧绎酷爱读书藏书,江陵城破时,他“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
  19“杨广”句:史载隋炀帝杨广死后显灵,他生前所珍爱的书卷转运途中翻沉江中,得以尽数据为己有。
  20菲薄:指命薄。尤物:特别珍贵的物品。
  21少陆机作赋之二午指十八岁。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
  22过蘧瑗知非之两岁:指五十二岁。《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瑗(qu yuan),字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
  参考译文
  以上这《金石录》三十卷是什么书?是先夫赵德父所著录的书啊。内容远自夏、商、周三代,近至不远的五代,从铸刻在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上的铭记,到刻在高大碑石上的显达名流和山林隐士的事迹,这些凡是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全都校正了谬误,进行了挑选和品评,上足以符合圣人的标准,下足以帮助史官修订失误的,这里都载录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1101年),出嫁到赵家。当时先父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任丞相的公公当时是礼部侍郎,而丈夫赵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门,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休假出来,总是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买了碑文和果实再回家。我们两人面对面坐着,一边赏玩碑文,一边吃着水果,自认为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节衣缩食,访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收集堆积的东西也慢慢增多。公公在政府工作,亲戚朋友有的在掌管国家图书、编修国史的单位工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像《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宅壁中、汲郡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古书那样世所难见的珍稀书籍,明诚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从那以后如果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去当了也要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虽然是官宦子弟,但要筹备二十万钱,谈何容易啊!我们留下它两晚,没办法筹到钱,只好还给了卖家。我们夫妇二人相对叹惋,为此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后来明诚罢官,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明诚复官后,)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他把全部俸禄收入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每觅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得到字画和彝、鼎等文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烧完才去睡觉。因此所收藏的古籍书画,精致、完整,居于众多的收藏家之首。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煮茶时,便指着堆积的文史书籍,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记得准确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说对了便举杯大笑,以至于把茶倒在了衣襟上,赶忙起身,反而没喝成茶。真愿意在这样的境界中过一辈子!所以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志愿从没有被压抑。
  到了钦宗靖康丙午年(1126年),明诚做了淄州知州,听到金军进犯京师汴梁的消息,一时间茫然无助,望着满箱满箱的书籍,既恋恋不舍,又怅惘不已,心里知道这些东西必将不为自己所有了。高宗建炎丁未年(1127年)春三月问,我们因明诚母亲逝世而南下奔丧。所有的物品不能全部载去,便先把书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画中重复的去掉,再把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后来又去掉书籍中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物件。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到了海州,雇了好几艘船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到达建康(南京)。这时青州老家,还锁着书册什物,占用了十多间房屋,希望来年春天再备船把它装走。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所说的所有这十几屋东西,都已经化为灰烬了。
  今天忽然翻阅到这本书,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上芸签,用青色的丝带束扎着,每十卷束装为一函套。每天晚上下班回来,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他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珍藏的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显灵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许天意认为我福薄命浅,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品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仍十分爱惜,不肯让它们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那么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瑗五十岁时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即我从十八岁到五十二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呢?
  赏读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最负盛名的女作家,许多人都能背诵她那些广为传颂的词作名句,更习惯称她为著名的女词人。确实,她以词著称于世,被尊为“婉约宗主”,但如果仅仅把她看作一个词人,那未免把她看轻了。事实上,她的爱好和才华是多方面的。她的词写得绝,诗也做得好,文童虽写得少,但仅从这篇传世的《金石录后序》就足见她的不凡笔力。而从《金石录后序》又可见她对金石书画这些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深入研究。同时,透过《金石录后序》并结合她的一些诗词作品,我们得以一窥李清照由盛到衰,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揪心地看到原本属于她的那些美好的一切丧失殆尽的残酷无情,真切而生动地感受到她的欢乐和痛苦,幸福与凄怆。
  如果没有金兵入侵,《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宋依然富庶繁华,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一代才女李清照该是多么幸福美满。中年以前的李清照,可以说是上帝的宠儿。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兼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也是名门闺秀,能诗文。在家庭的熏染之下,李清照气质高贵,品位高雅,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不俗的审美鉴赏能力。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天真可爱,而且在文学上已经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且看下面两首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如梦令》)
  而当她春心萌动,期望爱情时,上帝又赐予了她一个如意郎君——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官至丞相;但赵明诚不是一般的富贵公子,而是一位酷爱文史的金石考据家。两人结为夫妻,远不是常人眼里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光鲜配对。而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神仙眷倡。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那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良缘!比起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堪称传奇,成就了一部爱情经典,令人称羡。他们既有世俗之爱,更有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知己之爱。他们夫唱妇随,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刚结婚时,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还是太学生。明诚“市碑文果实归”,小夫妻“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见有名画却无力购买收藏,“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那种怅惘,更是一种默契和甜蜜。共同的志趣和追求,让他们的爱情越加甜蜜而稳固。他们淡泊物质生活,在金石书画的收集校勘中享受着美与爱。“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荼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读着这样的文字,怎不令人心驰神往,羡慕不已呢?“甘心老是乡矣”,人世间有这种心愿的人岂止易安居士夫妇而已?可是能享受到这种人生境界的人能有几个?
  正因为如此。当赵明诚居官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家中,一对神仙眷侣不得不暂时分离时,她对丈夫的思念便显得那样深切。那样销魂断肠: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共同的志趣和追求,幸福爱情的滋养,也让他们的理想逐渐成为丰满的现实。当年“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经营,已然“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已经蔚为大观,成绩斐然。他们在青州老家的归来堂建起了庞大的书库,节衣缩食收集来的金石书画分门别类装柜入架,精心收藏保护。而校勘整理的成果——皇皇巨著《金石录》也基本成书。历朝历代的散珠碎玉,能得到这样一对慧眼卓识的文化精英的用心搜集保护和研究整理,不可不谓是中华文明的一件幸事;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孜孜不倦的行动,也体现了他们热爱、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的文化自觉和担当。《金石录》一书,著录了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金石研究专著之一。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幸福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时光流转,李清照也逐渐步入中年。一切顺理成章,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发展。继续金石书画的收集整理,把心血之作《金石录》完成,夫妻恩爱和美、白头偕老,美好的人生锦上添花,又上层楼,都是题中之义,自然之事。可是,这个上帝的宠儿,中年以后命运却突然和她开起了残酷的玩笑,俨然成了命运的弃儿。“胡兵忽从天上来”(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金兵南侵的汹涌铁蹄打破了幸福宁静的生活,踏碎了李清照夫妇艺术、学术人生的美梦。风云突变,狼烟四起,大宋王朝尚且大厦将倾。个人区区之力又能怎样呢?无可奈何花落去,命运张着狰狞的面孔,张牙舞爪,将李清照的心爱之物一件件地残忍夺去。
  首先遭受劫难的是金石书画,故园老宅。
  当金兵攻破京师汴梁的噩耗传来时,赵明诚正在淄川任上,李清照一时茫然失措,但是看着满屋满柜的文物收藏,她首先担心的是这些多年心血结晶的安危。在无限的疼惜不舍之中,她预感不妙,“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兵继续进犯,战火蔓延,朝廷已经南逃江南,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南京)知州,青州故宅的藏品得赶紧南迁。黑云压城,一己之力有限,而文物藏品实在太丰富,他们只好反复挑选,忍痛割爱,减之又减,最后“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一路辗转,终于先行运抵南京。而“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1127年12月,金兵攻陷青州,十几屋书册什物果然难逃兵燹之厄,悉数化为灰烬;他们的安乐窝归来堂也灰飞烟灭。可是劫难远没有结束,这十五车文物精品共计二万卷书、金石碑刻二千卷。离乱之中望门投止,李清照把其中的大部分运送到驻守洪州(今南昌)的赵明诚的妹婿处,不料不久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些文化瑰宝“又散为云烟矣”。所幸李清照身边还留着一些较轻便的书画、青铜器等。带着这些仅存的文物,李清照海路陆路、乘舟坐车,到处奔逃,先后逃往台州、黄岩、温州、越州、衢州等地,1132年,再从越州(绍兴)到达杭州,一路仓皇之中又失去了十分之五六。即使在逃难途中,李清照身边总要留存一些文物,痛惜之余倍加珍惜,有空就把这些劫后遗存之物拿出来把玩欣赏,因此这时还保存着约七竹箱的书画。令人痛心的是在绍兴时,不料又遇盗贼挖墙偷走了五箱,最后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种残缺不齐的书册。
  对文化人而言,这些金石书画就是他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更何况那卷帙浩繁的灿烂瑰宝凝聚着他们的心血,见证着他们的爱情,曾经带给他们无数的欢欣甜蜜和精神享受!因此,这些文物的一次次失去,无疑就是一次次的精神打击,带给李清照的是一个个巨大的伤痛。而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大损失。
  而在这颠沛流离之中,李清照已是一个孤寡妇人!因为早在1129年,她的丈夫已经急病而逝了,连遗嘱都没有留下。正是多难之秋,命运又让她失去了心有灵犀的知音、最可依靠的亲密爱人。相亲相爱近30年,志同道合,琴瑟和谐,却突然弦断人亡,生离死别,这该是多么痛彻心扉的创伤。就这样,在敌寇肆虐,兵荒马乱之中,李清照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幸福,失去了依靠,也在流亡奔逃之中韶华渐去,老境渐迫。在艰难困苦之中她强忍丧夫之痛,无依无靠,独立支撑,带着那么多文物辗转流徙,虽苦苦照护,还是眼睁睁看着它们丧失殆尽。个中的艰辛痛苦可想而知。那美好的一切,到哪里还能寻觅得到呢?国破家亡之痛,夫丧书失之伤,奔波流离之苦,孤寂孑立之悲,一起袭来,奔涌心头,那愁绪真是浓重如山呀,几艘小舟怎能装载得下呢!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言尽的呢!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可是,西风黄花中,憔悴柔弱、满腹愁怨的李清照只是她的表象,事实上她是一个坚强刚毅的女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骨子里还有着大丈夫的情怀和品格。她失去了太多,但她没有屈服,没有沉沦,没有麻木,而是以女流之身抗争着命运,心系家国,竭尽心力保护文物,尽着一个读书人的责任;她感时伤世,思乡怀人,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峰;她坚持着和丈夫的共同志愿,千难万苦之中始终完好保存着《金石录》,并最终把它著录完毕,传之后人。
  在写这篇后序的时候,赵明诚已去世六年。曾经沧海难为水,往事如昨情依旧。睹物思人,痛定思痛,李清照情难自禁,百感交集。从嫁到赵家到现在,“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她以诚挚沉痛的感情,自然简洁的语言,委婉细腻的笔触,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和成书经过。详尽叙写了书籍文物先聚后散、由得而失的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悲欢离合、忧患得失,写出了一个小家庭由盛到衰、由美满到破碎的经历,并小中见大,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显示了国家和民族遭受的巨大灾难,具有自传的性质和史笔的特点。文章以叙事为主,叙中有情,自然流露;文末以感慨议论作结,抒发不胜今昔之感,表达了对聚散得失的达观看法。文章真情流淌,文随情出,无意而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人,它无所不能,通信、娱乐样样精通,不少人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一瞬间的欢喜,但却忘记在心中留下,多少回忆要从手机中拾起,心早已不再,心去哪儿了呢?  对机械的依赖,使人们更少用心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曾有人说,最懒的人,能发明更好的东西,懒人们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少做一些事,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出世。人们忘乎所以地喜悦科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留意自己的变化。在公车
期刊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
期刊
有学生在写给我的信息中这样跟我说:亲人仅仅因为血缘就爱你,然后要求你去爱他们,不爱他们就是不孝,这太不讲理了,根本没有给我选择的自由。“孝”这个词,隐含着不平等,隐含着强迫。在我看来,血缘根本不能作为必须爱的一个理由。这种命中注定的东西让我反感。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期刊
一  这风中的故乡破败不堪。  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我回到了亲人居住的村庄。  就像一个外人,我的到来是如此突兀和陌生。我的穿着打扮,我的白净的脸面和生涩的方言,与这粗砺本真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乡亲们将我上下打量着,询问外界的消息和我这么多年来漂泊在都市的生活细节。他们像天生的记者,唯恐漏掉一个细节。我的言辞拙于表达。而我本身浪迹风尘的生活破碎难言。在远离亲人的日子里,一个人学会了与孤独为伴,习
期刊
人生坎坷,得失相依,祸福难测。文人墨客,心性敏感,感情丰富,对于人情世态,仕宦风波多有哀愁怨苦,愤愤不平之声,对于春去秋来,时光流转,多有枯落伤悲,徒呼无奈之音,其诗词文章滴血泣泪,凄凄恻恻,其情思意绪沉郁寡欢,哀哀无告。品读他们的诗文,聆听心灵的声音,感受千古得失,明察人生智慧,或许有助于我们增益精神,开阔胸襟,有助于我们超越苦难,升华人生。下面结合几首宋诗,略谈人生失意情怀。  贬官降职,外调
期刊
我们这些人类啊,实在是太奇怪了。  常常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悲伤失心,眨眼间又能熟稔地自我安慰:“真正拥有的不会失去。失去的其实从未拥有。”谬论。我们拥有过童年,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拥有青春,我们会失去青春。得到,拥有,失去,循环往复。要笑开怀笑,有泪尽情流,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你今天和最好的朋友撕破脸皮宣称绝交,明天还是要按部就班地早起上学上班。生活追逼着我们循规蹈矩,过来人劝导我们人就
期刊
说起来,我是颇讨厌电话铃声的。  或许是常常一个人在屋子里,习惯了安静,每当电话铃声大作时,高调、间歇而精准的声音,打破空气中的宁静,无声的场域倏地从半空中裂开,仿佛镜碎一般。若有人三番五次拨号打来,所说的又无非杂事,那定能毁了当刻的心情。又或者广告推销,接听的一刹那,那头便开始了快速而密集的语音进攻,不忍心如我者,总要听上一段推销者的口舌,然后才连声抱歉,挂断电话。当然固定电话也算早先的事。现代
期刊
提起行为艺术,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这是西方流传过来的艺术形式,其实并不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其实庖丁在游刃有余地解剖全牛的时候,进行的就是一场精彩的行为艺术表演。有力度,有节奏,有身体语言,有声响效果,像是舞蹈却又不是舞蹈。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也就是说,解牛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其中承载着表演者希望借此传达出来的象征意味。而这种象征意
期刊
常常,推荐故事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朋友书里的人物、情节、环境如何如何引人人胜。而阿兰·德波顿,从来不是那种会为读者好好构架长篇故事的优秀通俗小说家。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引人入胜。他在书里率真超诣地和你交谈,如沐春风地向你展现一幕幕生活细节和思维片段中暗含的哲学意味,揭示仿佛理所当然的平凡现实背后藏匿的动物性与社会性。他站在历史的基石和众多文人、哲人、心理学家的肩膀上,帮你捕捉那些情感和思想中明灭可见的
期刊
我在街市,街市在雨,雨在秋天。  雨中育模糊的天景,有每个人的摇摆不定。  雨让秋天更秋天,秋天让雨,更雨。  栽又想起那个傍晚,我对从小一起长大的  理数奇才说,  “我多希望,我是你。”  今天和那时一样清冷,天空和那时一样育  压抑的深秋的雨。  那天我也焦虑失落担忱,那天我也忘带伞。  你们知道他那夭说什么?  “我希望你永远是你。”  这句话栽常常在寒冷的日子里想起。  也许我的挣扎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