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在山腰停车观赏洱海日出的那一刻,本来半梦半醒的一车人,瞬间都跑下去,对着那红润柔和的初阳拍个不停。当然,我也是那群人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叫“自由足迹”的微信群组织的活动。清晨六点,我们准时从苍山西坡出发,绕到苍山东边的喜洲上山,去欣赏花甸坝风光。
花甸坝位于大理苍山靠北的五台峰和沧浪峰之间,是一个长约十公里、宽约两公里的高山草甸,海拔2900米左右,是无数人梦中的“香格里拉”。一番颠簸之后,我们来到花甸坝山谷口的打卡点:红碑,这是20世纪50年代开发花甸坝时立的一人多高的大理石纪念碑,从碑刻的文字到碑体的造型,全是那个时代的古朴风格。红碑向前就进入了草甸,秋树把清澈的山谷点靓,一步一景全是妙曼的秋色图。那一刻真想下车,一步步走入秋色深处享受季节的奢华,可我不能下车,连叫停拍摄都不能——今天的目标还在前面。
在大家对沿路美景的一路赞叹中,车辆抵达花甸坝场部,我们进院参观。几间两层瓦顶的木架房屋,外观完全是20世纪50年代的韵味,而屋里一张署名为“国务院周恩来”的“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的奖状,把时光拉回曾经的轰轰烈烈,如今的安宁与那时的火爆早已隔世。我跟主人聊了几句后,立马出门追上队伍向沧浪峰进发。
是的,今天的目标是沧浪峰。从花甸坝出发,据说即使不是登山专业者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来时看见花甸坝的谷口停着几辆车,据说他们是先去五台峰然后再来沧浪峰,而我们只选了最容易的线路。上山都是大路,沿途秋山入画,几次拍摄之后我自然又落到最后。不久便到了小花甸坝。一马平川的枯草甸边缘地带,竟然出现数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坑,若只拍地表后看图,还以为是火星表面,其实大约是冰川时代的遗迹,靠边的一个坑中,还有沉积的雨水。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午饭后我们再度出发,我们沿着草甸东边的山脊线,向不远处的沧浪峰顶前进。一到峰脊线,风立即大了起来!那样狂烈暴躁的风,我是第一次遭遇。秋冬时节登苍山遇风本寻常,可大成这样的风我是第一次遇到。穿了三层加绒衣徒步本该汗流浃背,可今天一直冰凉。戴上护膝,加了头套,可终究挡不尽寒冷。那一刻,多想光速走完那段路程,可哪里快得了!每一步都分外艰难,我先把登山杖用力伸向需要的位置,再侧身背对横风,才能向前迈出一步。
是的,那是横风。迈出步子的时刻,总觉得身子被吹得摇摇欲坠。不对,是摇摇欲飘——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吹飞。弧形的山脊上,东边全是伏地的枯草,西边全是低矮的灌木林,地形并不险恶,可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气喘如牛的我每迈一步,感觉就要窒息了一样,可前面的队友一步一步走上去了。看看触手可及的峰顶,我把挂在脖子上的相机放回背包中,准备沿林木线一侧缓慢向上。靠林走风并没有减小,坡面却凹凸起伏,走起来反而更费力,又只好返回山脊线。我以为过了缓坡段上陡坡风会小下来,哪料今天的风只管疯,一直吹到顶。
在峰顶石碑前,我们轮流抱峰名碑拍照打卡。那碑被人摔成两段,单独“苍”字一截,当时觉得不妥,可大脑也被冰冻了,哆哆嗦嗦的我只管拼拢石碑合个影,拍了立即下山来。我猜測,石碑的断是因为抱碑拍照打卡的人因风冷失手掉落摔坏,并非有意为之。
下山时风依旧凌厉,但终究少了爬坡的急喘,我终于可以取出相机,边拍边欣赏花甸坝全景。沧浪峰延长线之东,是俯视角度下的秋色十里绵延流淌的花甸坝。山脊延长线之西,虽然高了一层,可也是俯视之下稍稍椭圆的苍凉平坦的小花甸。小花甸中有黛青的小山环绕,有黝黑的牛群散布。大小花甸坝,都在我们的眼眸中一览无余。用手机的超广角,可以轻松拍下这双甸秋光。下完陡坡后,我们进入山谷,准备经草甸返回花甸坝。
进入小花甸坝,烈风消失了,大家都更加兴奋起来。迅速靠拢牦牛群马群与之合影,可牛马不解风情轰然而散,人们就开始了自娱自乐,各种摆拍相继登场,我一直“饥饿”的相机,也终于找到一个发泄的借口,定格下那些欢乐放松的场景……
可终究有些遗憾——我来的时节,错过了这里最著名的花——野生黄牡丹,那是国色天香的尤物,据说竟然有野生的种群在这里分布,这是大自然对花甸坝的偏爱。可蓝天高远,大地辽阔,这样宁静安详的草甸,也只有初冬时节才会出现,每一次行走山野,我们都太期待两全其美,可大自然自有取舍,让我们在遗憾中有牵挂并懂得珍惜,也许正是山野永葆魅力的秘密所在。
离开小花甸时,我们的队伍拉得很长。我冲着压阵的小马拍,镜头中的他给人一种行走荒野地老天荒的孤独之感,给人纪录片《荒野求生》的感觉,可镜头推过时,竟然发现远处山湾中有几间石头房子出现。放下相机却看不清,立即用相机拉近了看,大约是牧人的管理房。突然想起那群汹涌而来的牦牛,那群奔腾而过的狂马,想想这样高远的地方,依旧有人类在放牧,一种说不清的滋味立即涌上心来。
即将回到花甸坝时遇到了登山大神瓜瓜,先去五台峰的那伙人就是他带队,穿着民族服饰的他惹得我们争相与他合影,他背着崭新的沧浪峰碑要去替换破损的碑——后来,他们发回的石碑图,我们都注意到那个“苍”字已经改了过来,成为了沧浪之水的“沧”。沧浪,云弄,五台等等名字,都是古人诗意的浓缩,一字之别,谬误千里。
靠近花甸坝的路,我自然又是一个人落在后边,因为那谷秋色,无可替代!
草甸中,是青瓦白墙的农场小院,小院四周,一些山杨把一树树黄叶摇曳,一方方地块被黄树线条勾勒出筋骨,密密麻麻的树叶正反射着阳光,乍一看还以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草甸边缘,黄白交错,阡陌纵横,一忽儿感觉春暖花开,再一眼又是秋色浪漫,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不息,我瞬间迷醉在花甸坝浪漫的秋色里……
是远处的喇叭惊醒了我。目力所及只剩我一个,立即起身去追赶大部队。五年前,我曾跟随另一伙人,从苍山西坡翻越而来,穿过花甸坝的尾巴下喜洲。那是五月花盛时节,一山连一山的杜鹃让我心醉神驰,想不到在这个万物萧疏的秋冬时节,花甸坝竟然也给我异样的绝美。
三点半,我们离开场部。来时顺光,可不能耽误大家,我没有叫车停下。返程逆光,一山一山透彻的黄让我不能自已——那一山的桦树,叶落的落黄的黄,丰盈了时光,温软了岁月,我还是忍不住叫停了车。在草甸上一站,近处是枯草与干蕨,远处是秋树与青山。山脚的那些白桦,黄得极有层次,有的叶落尽只剩下白色的主枝,有的却黄叶翩翩起舞,更多的常绿树杂生在上一层,这样组合本来就富有层次,可白桦觉得还不够妙曼,于是,落光叶的白树把黄叶包裹成一小团一小团的色块,好似秋风吹漏了天使的调色碗,于是大地浓淡交织,山川青黄更叠,入眼都是一幅幅浓稠的油画……
在帮同车人拍摄的间隙,转过身的我拍了几张铁丝围栏里茂盛的草木图景。这个悠长的围栏,我早就注意到了,也注意到了沿途的“保护洱海,退牧还草”的标语。是的,一路走来,围栏内的茂盛草木与栏外的浅草乱石形成极鲜明的对比。那年途经这里还不见围栏,那天拍摄到满地牛粪和马群,觉得那是生物界的自我轮回,可退牧把自然交还给自然才是真的好!随着花甸坝保护站的建立,控牧等保护力度的加大,未来的花甸坝一定更美妙!据说,珍稀的野生黄牡丹也已经得到妥当的人工保护,将成为花甸坝的一大日常可见的物种。
此次花甸坝之行,遇见了清流、秋树、草甸、牛群,我对高原山野的所有期待完美达成,梦中的“香格里拉”亦不过如此。可更多的遗憾却开始蔓生:这十里花甸坝,一整天行摄或许可以勉强记录,记得到场部时打听到可以住宿,明年的秋天,当穿过草甸的万花溪畔秋芳遍地一谷流金时,我是该去花甸坝停留几天想到秋树下午睡,去草甸上撑一顶红色帐篷,拾捡黄叶投入万花溪中随之漂荡下山来……
花甸坝位于大理苍山靠北的五台峰和沧浪峰之间,是一个长约十公里、宽约两公里的高山草甸,海拔2900米左右,是无数人梦中的“香格里拉”。一番颠簸之后,我们来到花甸坝山谷口的打卡点:红碑,这是20世纪50年代开发花甸坝时立的一人多高的大理石纪念碑,从碑刻的文字到碑体的造型,全是那个时代的古朴风格。红碑向前就进入了草甸,秋树把清澈的山谷点靓,一步一景全是妙曼的秋色图。那一刻真想下车,一步步走入秋色深处享受季节的奢华,可我不能下车,连叫停拍摄都不能——今天的目标还在前面。
在大家对沿路美景的一路赞叹中,车辆抵达花甸坝场部,我们进院参观。几间两层瓦顶的木架房屋,外观完全是20世纪50年代的韵味,而屋里一张署名为“国务院周恩来”的“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的奖状,把时光拉回曾经的轰轰烈烈,如今的安宁与那时的火爆早已隔世。我跟主人聊了几句后,立马出门追上队伍向沧浪峰进发。
是的,今天的目标是沧浪峰。从花甸坝出发,据说即使不是登山专业者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来时看见花甸坝的谷口停着几辆车,据说他们是先去五台峰然后再来沧浪峰,而我们只选了最容易的线路。上山都是大路,沿途秋山入画,几次拍摄之后我自然又落到最后。不久便到了小花甸坝。一马平川的枯草甸边缘地带,竟然出现数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坑,若只拍地表后看图,还以为是火星表面,其实大约是冰川时代的遗迹,靠边的一个坑中,还有沉积的雨水。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午饭后我们再度出发,我们沿着草甸东边的山脊线,向不远处的沧浪峰顶前进。一到峰脊线,风立即大了起来!那样狂烈暴躁的风,我是第一次遭遇。秋冬时节登苍山遇风本寻常,可大成这样的风我是第一次遇到。穿了三层加绒衣徒步本该汗流浃背,可今天一直冰凉。戴上护膝,加了头套,可终究挡不尽寒冷。那一刻,多想光速走完那段路程,可哪里快得了!每一步都分外艰难,我先把登山杖用力伸向需要的位置,再侧身背对横风,才能向前迈出一步。
是的,那是横风。迈出步子的时刻,总觉得身子被吹得摇摇欲坠。不对,是摇摇欲飘——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吹飞。弧形的山脊上,东边全是伏地的枯草,西边全是低矮的灌木林,地形并不险恶,可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气喘如牛的我每迈一步,感觉就要窒息了一样,可前面的队友一步一步走上去了。看看触手可及的峰顶,我把挂在脖子上的相机放回背包中,准备沿林木线一侧缓慢向上。靠林走风并没有减小,坡面却凹凸起伏,走起来反而更费力,又只好返回山脊线。我以为过了缓坡段上陡坡风会小下来,哪料今天的风只管疯,一直吹到顶。
在峰顶石碑前,我们轮流抱峰名碑拍照打卡。那碑被人摔成两段,单独“苍”字一截,当时觉得不妥,可大脑也被冰冻了,哆哆嗦嗦的我只管拼拢石碑合个影,拍了立即下山来。我猜測,石碑的断是因为抱碑拍照打卡的人因风冷失手掉落摔坏,并非有意为之。
下山时风依旧凌厉,但终究少了爬坡的急喘,我终于可以取出相机,边拍边欣赏花甸坝全景。沧浪峰延长线之东,是俯视角度下的秋色十里绵延流淌的花甸坝。山脊延长线之西,虽然高了一层,可也是俯视之下稍稍椭圆的苍凉平坦的小花甸。小花甸中有黛青的小山环绕,有黝黑的牛群散布。大小花甸坝,都在我们的眼眸中一览无余。用手机的超广角,可以轻松拍下这双甸秋光。下完陡坡后,我们进入山谷,准备经草甸返回花甸坝。
进入小花甸坝,烈风消失了,大家都更加兴奋起来。迅速靠拢牦牛群马群与之合影,可牛马不解风情轰然而散,人们就开始了自娱自乐,各种摆拍相继登场,我一直“饥饿”的相机,也终于找到一个发泄的借口,定格下那些欢乐放松的场景……
可终究有些遗憾——我来的时节,错过了这里最著名的花——野生黄牡丹,那是国色天香的尤物,据说竟然有野生的种群在这里分布,这是大自然对花甸坝的偏爱。可蓝天高远,大地辽阔,这样宁静安详的草甸,也只有初冬时节才会出现,每一次行走山野,我们都太期待两全其美,可大自然自有取舍,让我们在遗憾中有牵挂并懂得珍惜,也许正是山野永葆魅力的秘密所在。
离开小花甸时,我们的队伍拉得很长。我冲着压阵的小马拍,镜头中的他给人一种行走荒野地老天荒的孤独之感,给人纪录片《荒野求生》的感觉,可镜头推过时,竟然发现远处山湾中有几间石头房子出现。放下相机却看不清,立即用相机拉近了看,大约是牧人的管理房。突然想起那群汹涌而来的牦牛,那群奔腾而过的狂马,想想这样高远的地方,依旧有人类在放牧,一种说不清的滋味立即涌上心来。
即将回到花甸坝时遇到了登山大神瓜瓜,先去五台峰的那伙人就是他带队,穿着民族服饰的他惹得我们争相与他合影,他背着崭新的沧浪峰碑要去替换破损的碑——后来,他们发回的石碑图,我们都注意到那个“苍”字已经改了过来,成为了沧浪之水的“沧”。沧浪,云弄,五台等等名字,都是古人诗意的浓缩,一字之别,谬误千里。
靠近花甸坝的路,我自然又是一个人落在后边,因为那谷秋色,无可替代!
草甸中,是青瓦白墙的农场小院,小院四周,一些山杨把一树树黄叶摇曳,一方方地块被黄树线条勾勒出筋骨,密密麻麻的树叶正反射着阳光,乍一看还以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草甸边缘,黄白交错,阡陌纵横,一忽儿感觉春暖花开,再一眼又是秋色浪漫,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不息,我瞬间迷醉在花甸坝浪漫的秋色里……
是远处的喇叭惊醒了我。目力所及只剩我一个,立即起身去追赶大部队。五年前,我曾跟随另一伙人,从苍山西坡翻越而来,穿过花甸坝的尾巴下喜洲。那是五月花盛时节,一山连一山的杜鹃让我心醉神驰,想不到在这个万物萧疏的秋冬时节,花甸坝竟然也给我异样的绝美。
三点半,我们离开场部。来时顺光,可不能耽误大家,我没有叫车停下。返程逆光,一山一山透彻的黄让我不能自已——那一山的桦树,叶落的落黄的黄,丰盈了时光,温软了岁月,我还是忍不住叫停了车。在草甸上一站,近处是枯草与干蕨,远处是秋树与青山。山脚的那些白桦,黄得极有层次,有的叶落尽只剩下白色的主枝,有的却黄叶翩翩起舞,更多的常绿树杂生在上一层,这样组合本来就富有层次,可白桦觉得还不够妙曼,于是,落光叶的白树把黄叶包裹成一小团一小团的色块,好似秋风吹漏了天使的调色碗,于是大地浓淡交织,山川青黄更叠,入眼都是一幅幅浓稠的油画……
在帮同车人拍摄的间隙,转过身的我拍了几张铁丝围栏里茂盛的草木图景。这个悠长的围栏,我早就注意到了,也注意到了沿途的“保护洱海,退牧还草”的标语。是的,一路走来,围栏内的茂盛草木与栏外的浅草乱石形成极鲜明的对比。那年途经这里还不见围栏,那天拍摄到满地牛粪和马群,觉得那是生物界的自我轮回,可退牧把自然交还给自然才是真的好!随着花甸坝保护站的建立,控牧等保护力度的加大,未来的花甸坝一定更美妙!据说,珍稀的野生黄牡丹也已经得到妥当的人工保护,将成为花甸坝的一大日常可见的物种。
此次花甸坝之行,遇见了清流、秋树、草甸、牛群,我对高原山野的所有期待完美达成,梦中的“香格里拉”亦不过如此。可更多的遗憾却开始蔓生:这十里花甸坝,一整天行摄或许可以勉强记录,记得到场部时打听到可以住宿,明年的秋天,当穿过草甸的万花溪畔秋芳遍地一谷流金时,我是该去花甸坝停留几天想到秋树下午睡,去草甸上撑一顶红色帐篷,拾捡黄叶投入万花溪中随之漂荡下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