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倾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能帮助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谈了几点看法,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倾听能力 培养 教学策略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倾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倾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长辈溺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孩子想怎么说,想怎么做都由着他,家长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孩子不听也就作罢。因此,现在的孩子在课堂上普遍都有一种通病: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缺乏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又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其心理與情感的独特性,使其在课堂上普遍表现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是一个“积极的发言者”,而不是良好的倾听者。而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为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有效的倾听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作为教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一、愿听——吊足胃口,激发倾听的欲望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倾听的欲望。如今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听、听不进,倾听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通过利用一些科学小游戏,吊足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倾听兴趣,从主观上形成愿意倾听、要学会倾听的良好愿望,激发倾听的积极性,从而全神贯注地“听”到心里去。
例如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据此目标,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敲锣”的游戏,让学生听明白“看哪个组的锣声消失得最快”。我首先吊学生的胃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比赛了!”“准备好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我并没有马上指导学生开始比赛,而是扫视了全班同学半分钟,继续问道:“同学们真的都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学生们还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此时,我还是没有指导开始,等所有的学生都紧张地预备着快要进行的比赛时,我才说道:“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比赛吧。先请各小组用力地敲一下你们面前的锣,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锣声消失得最快。注意了,老师说的是锣声,而不是动作快哦。好了,开始吧!”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们的胃口被吊得足足的,于是全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比赛中,自然而然地也将老师的话都全神贯注地“听”到心里去了。
二、能听——问题提醒,培养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陷入观察、倾听的随意性中,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地提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倾听,比如在讲重点、难点的时候,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和倾听,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会听——策略指导,掌握倾听的技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因此,倾听技巧的传授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策略地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倾听技巧,培养学生听得清、记得快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一课的教学:这一节课需要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据此,我让孩子去重点观察、校园里的树木的特征,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去仔细观察。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常常是记住了树的形状,却忘了树的高矮,摸了树皮又记不住颜色。基于此,我为他们设计了一套有层次的问题:1.校园里哪里的树最多?2.这些树木的特点是什么?3.根据孩子们所观察到的,教师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观察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分组,一个负责采集数据,一个负责听数、报数,一个则负责计数、写数,让学生系统地观察,在倾听中去理解、判断,掌握倾听的技巧。
总之,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同时,良好的倾听能力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着对于说话者的尊重,体现着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以及想象的能力,因此,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作为科学课的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训练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绽放他们的灵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倾听能力 培养 教学策略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倾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倾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长辈溺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孩子想怎么说,想怎么做都由着他,家长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孩子不听也就作罢。因此,现在的孩子在课堂上普遍都有一种通病: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缺乏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又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其心理與情感的独特性,使其在课堂上普遍表现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是一个“积极的发言者”,而不是良好的倾听者。而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为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有效的倾听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作为教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一、愿听——吊足胃口,激发倾听的欲望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倾听的欲望。如今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听、听不进,倾听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通过利用一些科学小游戏,吊足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倾听兴趣,从主观上形成愿意倾听、要学会倾听的良好愿望,激发倾听的积极性,从而全神贯注地“听”到心里去。
例如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据此目标,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敲锣”的游戏,让学生听明白“看哪个组的锣声消失得最快”。我首先吊学生的胃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比赛了!”“准备好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我并没有马上指导学生开始比赛,而是扫视了全班同学半分钟,继续问道:“同学们真的都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学生们还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此时,我还是没有指导开始,等所有的学生都紧张地预备着快要进行的比赛时,我才说道:“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比赛吧。先请各小组用力地敲一下你们面前的锣,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锣声消失得最快。注意了,老师说的是锣声,而不是动作快哦。好了,开始吧!”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们的胃口被吊得足足的,于是全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比赛中,自然而然地也将老师的话都全神贯注地“听”到心里去了。
二、能听——问题提醒,培养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陷入观察、倾听的随意性中,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地提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倾听,比如在讲重点、难点的时候,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和倾听,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会听——策略指导,掌握倾听的技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因此,倾听技巧的传授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策略地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倾听技巧,培养学生听得清、记得快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一课的教学:这一节课需要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据此,我让孩子去重点观察、校园里的树木的特征,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去仔细观察。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常常是记住了树的形状,却忘了树的高矮,摸了树皮又记不住颜色。基于此,我为他们设计了一套有层次的问题:1.校园里哪里的树最多?2.这些树木的特点是什么?3.根据孩子们所观察到的,教师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观察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分组,一个负责采集数据,一个负责听数、报数,一个则负责计数、写数,让学生系统地观察,在倾听中去理解、判断,掌握倾听的技巧。
总之,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同时,良好的倾听能力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着对于说话者的尊重,体现着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以及想象的能力,因此,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作为科学课的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训练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绽放他们的灵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