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科学探究 同样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 没有“失败”的科学探究,可以说是不真实的学,在“失败”的探究中,学生真正地经历过程,真正地探究科学,从而真正地获取科学教育的成功。“失败”的探究同样精彩:一、从“失败”的探究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二、在“失败”的探索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三、在“失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老师,我们小组的实验失败了。”“老师,我发现我的实验和他们不一样。”……面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失败”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是科学探究的精髓;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见《科学课程标准》)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经历探究”呢?历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科学成就都不难看出: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绝不是“举步摘桃”、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的,应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可能是一跳,甚至两跳……让学生在“失败”中,真正地经历过程,真正地探究科学,从而真正地获取科学教育的成功。
  一、从“失败”的探究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传统的自然教学方式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实验器具,安排好
  实验步骤,而学生则根据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地学。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教师担心学生实验失败,影響教学目标完成。像这样的做法,表象上是一种急功近利、追求形式成功的做法;本质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缺乏对科学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其实,实验并非需要百分之百的一次“成功”,关键是如何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从失败中发现问题,寻求合理的或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实验,从“失败”中去找原因,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认识科学事实的全过程。
  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研究材料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
  种材料的特征。课前给学生提供放大镜、导线、小电珠、木片、石子等多种材料,观察发现这些常见材料的有关特征。开始我们没有急于教给学生具体办法,鼓励他们自己观察发现。学生的观察活动是无序、无计划的,而“发现”也是杂乱的,收效甚微。之后,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出有序的观察方法,合理地分工观察活动,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在下课前,我组织学生自己对前后观察活动进行个人评价及小组评价。
  从“失败”—“再探究”—“再发现”的经历,使学生在各自的思维
  水平上形成前期概念,通过探究把思维转化成语言,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财富。
  二、在“失败”的探索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实验过程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
  料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规定的目的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组装器材,观察实验对象,总结结论。
  如苏科版《风的形成》中的热空气上升实验,教学中,我们准备了一盘蚊香、一支蜡烛和一个纸筒,要求学生设计出证实热空气变轻上升的这个实验。学生异常兴奋,积极探索。有的说用小纸片撒在火苗上,看看会不会被向上的空气托起来。根据这个建议,我们让他试验,结果失败了。之后,有的学生说把蜡烛放在纸筒中,纸筒下面开一个洞,再实验,又失败了。接着又有不少学生想了许多方法,还是无法证明热空气会上升。怎么办呢?经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得到“看看烟是不是从底下孔洞被‘吸’进去,再从上面孔洞‘冒’出来”的设想。经过实验,终于成功了,教室中一片欢腾,学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通过设计实验,学生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体验,意志力得到了磨炼,也尝到了集体成功的喜悦,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在“失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其性质来说,是
  发展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世界各国把发散思维作为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法。科学课中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沉和浮》一课,区分清水和食盐水的实验,大多
  数学生已知道用尝味道、蒸发的方法可以区分。我们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想一些其他的方法。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开拓了思路,大家认为用比重量、比浮力、判断是否导电等方法也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实验也验证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
  苏科版《保温和散热》一课,我们先把保温瓶里的热水倒入玻璃瓶中,然后测出水温是84℃,再把同一保温瓶里的热水倒入易拉罐中(水量与玻璃杯的相等),用同一温度表测出水温竟为88℃。易拉罐中的水温明显比玻璃瓶中的水温高,这是为什么?反复测几次都一样。学生感到十分奇怪,研究了水和温度计,都没有发现异常现象。于是有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容器”这个问题上。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大家发现:易拉罐内有像保温瓶内胆的“银光面”;易拉罐外涂有油漆。这两种情况正是易拉罐内水温比玻璃杯内水温高的关键原因。
  实验的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样具有科学教育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逆浪”中顺势引导,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顺畅自然,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一、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抗菌剂大体上可分为无机系、有机系和天然生物系3大类.天然系抗菌剂受到安全和生产的制约,目前尚不能实现大规模市场化生产.无机系抗菌剂以银系抗菌剂
<正>1999年7~8月,对用康威达速溶泡腾消毒片(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500 mg/片)溶液浸泡一次使用性注射器、擦拭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将用过的一次使用性
<正> 2002年3~4,对大庆石油管理局所属26家医疗单位室内空气用平板沉降5 min采样,对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和无菌物品用棉拭涂抹采样,以检测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m3(Ⅱ类场所)
本文从南宁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南宁市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提炼、演变和应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解有效氯与铜离子的协同杀菌效果,进行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以含铜离子1.0mg/L或有效氯0.1mg/L的消毒液对悬液中大肠杆菌作用4h,平均杀灭率分别为61.90%与93.51%;以含有
三效热原灭活剂是含氯复方消毒剂,主要成份含二氯异氰尿酸钠18%与去污剂、水软化剂,为固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常用于去除玻璃注射器、针头热原.我们对临床使用后的注射器,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充满了可变性和可选择性,使得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必然不同于那种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的“三统一”的传统文化课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去打造一种切合信息技术学科特性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应用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和尝试。  一、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尴尬现状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经典
邳州市岔河镇楚墩小学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该校以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使命,以“
2002年度,对本院门诊病房的输液架、输液瓶套表面在消毒前后进行了细菌污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污染检测.
<正> 2001年6月,对邹城市37所厂矿卫生所消毒工作质量进行了监测。对治疗室空气用平板沉降法采样,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用棉拭涂抹采样,压力蒸汽灭菌器材用嗜脂肪杆菌芽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