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舆论引导
在《阜阳日报》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作品推荐中,《阜阳日报》2版《大家谈》栏目2008年3月3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新农村建设不能重“点”轻“面”》的小言论,引起了参与推荐的老总和同志们的共鸣,认为这篇小言论敢于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重“点”轻“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一致推荐这篇小言论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
这是篇来自一个乡镇农村基层通讯员的文章,作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有着较为全面地了解,目睹了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重“点”轻“面”,脱离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就拿起手中的笔,向地方党报投稿,直陈己见,不仅反映了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名农村通讯员,这种敢于向党报反映基层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怕得罪当地的“父母官”的精神值得敬佩。稿件也很有新闻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这篇文章反映的情况在基层还是相当普遍的。笔者也曾长期负责《阜阳日报》的农村报道工作,担任农村经济部主任多年,对农村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有的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在与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交谈中,发现他们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都说不上来,只是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修道路”,把建设新农村狭隘地理解为建设“新村庄”。有的农民则更简单,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扒旧房、盖楼房”。于是,在不少地方农民的楼房虽然很艰难地盖起来了,房内却依然“空空如也”。
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今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且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央1号文件还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了目标。文件还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党赋予党报党刊的重要使命,更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我们充分重视,在日常宣传报道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坚持用正面典型引导,在版面安排上,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舍得拿出重要版面,突出宣传,有不少典型报道都安排在一、二版的头条位置。在稿件的选择处理上,既注重报道修路、建房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以及科学规划、结合实际、尊重群众意见方面的典型,更注重报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典型。这样,基于对中央精神的正确理解,我们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党中央指出的正确方向,健康、和谐地开展。■
(作者单位:阜阳日报社)
在《阜阳日报》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作品推荐中,《阜阳日报》2版《大家谈》栏目2008年3月3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新农村建设不能重“点”轻“面”》的小言论,引起了参与推荐的老总和同志们的共鸣,认为这篇小言论敢于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重“点”轻“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一致推荐这篇小言论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
这是篇来自一个乡镇农村基层通讯员的文章,作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有着较为全面地了解,目睹了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重“点”轻“面”,脱离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就拿起手中的笔,向地方党报投稿,直陈己见,不仅反映了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名农村通讯员,这种敢于向党报反映基层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怕得罪当地的“父母官”的精神值得敬佩。稿件也很有新闻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这篇文章反映的情况在基层还是相当普遍的。笔者也曾长期负责《阜阳日报》的农村报道工作,担任农村经济部主任多年,对农村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有的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在与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交谈中,发现他们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都说不上来,只是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修道路”,把建设新农村狭隘地理解为建设“新村庄”。有的农民则更简单,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扒旧房、盖楼房”。于是,在不少地方农民的楼房虽然很艰难地盖起来了,房内却依然“空空如也”。
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今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且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央1号文件还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了目标。文件还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党赋予党报党刊的重要使命,更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我们充分重视,在日常宣传报道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坚持用正面典型引导,在版面安排上,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舍得拿出重要版面,突出宣传,有不少典型报道都安排在一、二版的头条位置。在稿件的选择处理上,既注重报道修路、建房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以及科学规划、结合实际、尊重群众意见方面的典型,更注重报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典型。这样,基于对中央精神的正确理解,我们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党中央指出的正确方向,健康、和谐地开展。■
(作者单位:阜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