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

来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拟行开腹探查术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日龄<28 d,出生胎龄29~35周,体重1~3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复方碳酸氢钠组(B组)、复方醋酸钠组(A组)和复方乳酸钠组(L组),每组20例.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骶管阻滞.B组、A组和L组分别先予以复方碳酸氢钠、复方醋酸钠和复方乳酸钠20~25 ml·kg-1·h-1静脉泵注,1 h后调节为10~15 ml·kg-1·h-1静脉泵注直至术毕.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的动脉血pH值、PaO2、PaCO2、BE值、HCO-3、Na+、K+、Ca2+、血糖(Glu)和血乳酸(Lac)浓度.记录上述时点的HR、MAP、SpO2.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至输液开始后1h和输液开始后1h至输液结束即刻两个时段的输液量、尿量和出血量.记录术中葡萄糖、多巴胺使用量和输血量,记录术中低血压、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发生情况.结果 输液开始后1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L组动脉血pH值、BE值、HCO-3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B组动脉血Lac明显低于L组(P<0.05).B组有1例(5%)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均无一例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分别有2例(10%)和1例(5%)输血,B组无一例输血.三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发生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结论 与复方乳酸钠和复方醋酸钠比较,复方碳酸氢钠可更加快速有效地纠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的代谢性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可安全用于术前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术中液体治疗,且有一定优势.
其他文献
全身麻醉和睡眠状态均表现为意识的可逆性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性下降,并在行为学和脑电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全身麻醉过程和睡眠状态的产生可能共享部分分子靶点和神经环路.全身麻醉药物可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影响昼夜节律和调控睡眠-觉醒环路等机制对睡眠产生“双面性”和“多维度”的影响.全身麻醉和睡眠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全文将从全身麻醉作用机制、睡眠机制以及全身麻醉药物对睡眠的影响进行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在生理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为神经元提供能量及营养支持、影响突触形成及突触可塑性、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和血脑屏障的形成并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在手术麻醉应激下,星形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介导神经炎症过程、影响神经元能量供应及递质的代谢、导致突触的可塑性异常和血脑屏障破坏以及通透性增加,引起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患者,女,25岁,120 cm,60 kg. 因“左胫腓骨骨折”入院. 既往有黏多糖病( 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病史,分型不明,未行造血干细胞疗法、酶替代疗法等治疗;夜间偶有憋醒. 查体:HR 78次/分,BP 123/100 mmHg. 发育不良,黏性水肿面容,舌体肥大,下颌短小,颈部前屈、后仰约30° ,颈部向左向右活动约60°. 张口度1指,Mallampati Ⅳ级,甲颏距离约2~3 cm,牙列不齐,颈部粗短. 心肺未闻及明显的异常. 腰椎正侧位DR片示:多发锥体前
期刊
功能性单心室是指在心脏功能上由发育良好的单一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这种特殊的循环系统对行非心脏手术时的麻醉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患者常伴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单心室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麻醉管理的重点是维持适当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比例和正常的心肌收缩力,保证足够的血液氧合和体循环的氧耗需求.全文介绍单心室患者3次心脏分期手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前后的4种循环系统特点,重点探讨在四种不同循环系统下麻醉管理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法.
传统静态指标不能准确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目前,基于心-肺交互机制的动态指标如脉压变异度(PPV)和每搏量变异度(SVV)等是预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金标准,但上述指标容易受潮气量影响,不能准确预测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8 ml/kg)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近年来,随着对心-肺交互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重症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血流动力学试验联合动态指标有望为评估肺保护性通气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开辟新的前景.全文主要就心-肺交互机制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以及心脏超声技术评估肺保护性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最新进展作一
患者,男,55岁,170 cm,66 kg,因“发现右肺下叶占位2 d余”入院. 患者5年前在当地医院查体发现左肺占位入住我院,初步诊断为左肺下叶病变,在全麻下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 术后完成3个疗程化疗且无明显不适反应. 2 d前行 PET/CT示右肺下叶脊柱旁软组织结节,相应部位见异常葡萄糖高代谢,考虑右肺下叶恶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
期刊
患儿,女,4岁,98 cm,16 kg,ASAⅢ级,因“咳嗽1周,加重伴发热、喘息6d”入院. 患儿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并逐渐加重,伴发热、喘息症状,在外院治疗后无好转而转入我院. 患儿入院前3个月反复发作“肺炎”,经治疗可缓解,易反复,无特殊病史及过敏史.
期刊
目的 分析活动性结核病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阴性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2019年1~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住院的经痰检、体液或组织标本检测结核病原学阳性且T-SPOT.TB阴性和同期收治T-SPOT.TB阳性活动性结核病为研究对象,T-SPOT.TB阴性病例组83例,T-SPOT.TB阳性病例组82例,比较2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常规几种实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T-SPOT.TB阴性病例组与T-SPOT.TB阳性病例组,2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临界肺动脉高压(bPH)是介于正常肺动脉压力和(或)阻力与肺动脉高压(PH)诊断标准之间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灰色地带”.近年来,随着PH领域临床研究及诊治水平的进展,循证医学证据提示,bPH不仅是PH发生发展的前期阶段,也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息息相关.但目前现有国内外指南对bPH依然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和了解近年来bPH的诊治进展,剖析bPH诊治仍存在的问题,对尽早控制PH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和提高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血清谷胱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utoantibody,ICA)、C肽(C-peptide,C-P)水平变化对T1DM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54例T1DM确诊患者检测的GAD、ICA、C-P数值,同时与在此期间来我院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