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加工过程。在阅读活动中,人通过感官器官接受来自阅读材料的信息,然后通过神经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经大脑加工和分析之后,变成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作者站在教育的角度,讨论深度阅读的主题。深度阅读的范围包括:阅读需求——认知需求——吸收需求——思辨需求——整合需求,深度阅读就是要通过达到深度阅读需求层次中最高级别的整合需求,即融会贯通的境界,进而达到指引人生,解决现实困顿的实践意义。它是一种高级的教育形式,也是经常被大家忽略的教育方式,是隐藏在学校知识分割教育背后的一条暗线,虽被隐蔽,但在自体养育过程中却有着巨大的核能量,当然这也是很多终身学习者的高级教育模式。
为什么说深度阅读是具有巨大核能的教育模式?本文将以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与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做对应的研究,以揭示深度阅读为什么可以与教育的本质契合,从深层次打开自我意识,对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凡的意义。
一、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来源及描述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在理解人的动机结构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迄今没有其他理论能够替代的模型,即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将动机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层级的需求自下而上呈金字塔状排列。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也叫生理驱动,是指: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和性组成。如果这些需求(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这些生理需求在人的所有需求中占绝对优势。
2.安全需求
当生理需求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已经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不再是要求,集体的控制者和行为的组织者只能是未满足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这都是人的原始的第一需求,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体现。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就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如果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就会产生,并且由此为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这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且从社交需求这个层级开始,人就开始成为了社会人。
4.尊重需求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求和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求或欲望。尊重需求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内部尊重,即自尊。第二,外部尊重。尊重需求一旦受损,则让人产生自卑、弱小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自信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
5.自我实现需求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成为他自己。这是低限需求稳定之后自体本能自发演绎出的高限需要。
(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到深度阅读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针对人整体的驱动力的,在教育中,它可以做为个体成长的终极关怀与人本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在阅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与之对应的金字塔,其内在逻辑、层次等级与马斯洛需求模型完全能够吻合,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阅读这个领域的投射和应用,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需求理论。下文我们将马斯洛需求模型、深度阅读需求模型分别与需求转化模型的一一对应分析,进一步揭示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到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内在高度统一的现象和规律。
1.马斯洛需求模型与需求转化模型的关系
(1)生理需求与物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模型中,位于金字塔底端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需求转化模型中的物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生理需求,本质上都是一种形式需求、最低需求,保证个体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基本需求。
(2)安全需求与转化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在生理需求的上一级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都是一种人的原始需求,但是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又上升了一个层级,但是这种需求还是一种量变的需求,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
需求转化模型中在物理需求的基础上的需求就是转化需求,它是物理需求的量变结果,本质还是原始需求,不过程度更加深了。
(3)社交需求与化学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的金字塔安全需求的上面是社交需求,它是一种不同于原始需求的更加高级的需求。
在需求转化模型中,在转化需求之上是化学需求,这种需求相对于下面低级的两个需求来说,是形态开始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与之紧密相关的。化学需求是一种个体的投射性需求,它与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的社交需求是一样的,这个需求已经突破了个体的范畴,更大范围地与周围发生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自体内在在外部的一种投射。
(4)尊重需求与转介需求
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在社交需求的上面层级是尊重需求,他与社交需求同属于功能需求。它是一种发生质变的需求,即改变了性质。
转介是一个心理咨询中的专有名词,指在咨询时,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有明显不相适宜之处,尽快将求助者转介给其他更加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转介就是一种质变需求。尊重需求是社交需求更高级别的升华和追求,转介需求也是化学需求更高级别的变化与发展。这两组都属于功能性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与曼陀罗(如下图)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东方哲学与宗教中得到启发,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会指向至高心灵的和谐与圆满:曼陀罗①。他认为人的本体就是曼陀罗,它代表着成熟、圆满、统一性的追求,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这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曼陀罗就是自我实现需求。他们是统一性的需求,也是人的终极需求。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代表着统一性需求,是各种需求动机的整合,他们都是终极的需求,是成长性的需求。 2.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与需求转化模型的关系
(1)阅读需求与物理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基础的是阅读需求,它是深度阅读的起点,也是深度阅读的形式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来完成阅读。这里的文本,不仅仅指的是书本:有字之书,也包括其他一切的形式:图片、事件、社会等等。在这个阶段阅读需求是一种存储需求,主体在文本输入与接受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与增加,只是原原本本地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不会产生认知波动与情感加工,它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物理需求一样,是一种形式需求。
(2)认知需求与转化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第二个层级是认知需求,认知需求与阅读需求构成了深度阅读的原始需求。认知需求具有启动功能,虽然本身不会产生对输入信息的调取与归纳,但却能启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要素,调动情感系统参与认知要素的工作,为下个阶段的信息加工与萃取做准备。这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转化需求一样,是一种量变需求。
(3)吸收需求与化学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第三个层级是吸收需求,吸收需求是一个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进行筛选、共鸣和吸纳的过程,这个阶段认知要素与情感系统根据个体对信息的投射,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提炼、归纳、萃取与加工,将与个体关注的信息加工成具有实质意义的观点性信息,为下个阶段的思辨需求提供建构性的准备。
所以吸收需求就是一种投射性需求,它突破了自体的范畴,开始与周围发生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体内在关系的投射。这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化学需求不谋而合。
(4)思辨需求与转介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吸收需求上一层级的需求是思辨需求。它与吸收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思辨需求是吸收需求的进一步升华。通过质疑和思辨,将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在,得出的结论也不再是具体或者琐碎的,而是精炼和成体系的。思辨需求是一种质变需求,知识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它相当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转介需求。
(5)整合需求与曼陀罗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后一步是整合需求,它是深度阅读的终极需求。它要求内化在主体中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这要求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统一性需求,这与转化需求模型中的心灵最高的和谐与圆满的终极需求——曼陀罗是一致的。
二、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一)深度阅读需求的概念和分析
马斯洛需求模型是研究整个人的驱动力,在教育中,它可以做为个体成长的终极关怀与人本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在阅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与之对应的金字塔,其内在逻辑、层次等级与马斯洛需求模型完全能够吻合,这也是马斯洛需求模型在阅读这个领域的投射和应用,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需求。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个深度阅读需求模型存在时,便掌握了自体养育过程中一种被遮蔽的潜在核能。
1.阅读需求
阅读需求是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需求,它也是学习知识的最基础和必经的方式。阅读文本,这里的文本,不局限于书本,甚至是社会。通过阅读文本来感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互联。这也是深度阅读模式形式上的需求。
2.认知需求
阅读了文本之后,会对阅读的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加工,使之进入自己的大脑中,它是知识从形式到内容的第一次简单转化,这是一种量变,也是相对于第一种深度阅读需求的升级,但仍然处于基本的阅读原始需求范畴之内。
3.吸收需求
吸收需求是一种投射性需求,相当于化学需求,它与其更高一级的思辨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知识通过阅读、筛选、吸收、深刻理解、共鸣,进入自己的十方田中,让外在的文本以自己接受和认可的形式进入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进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中,吸收需求不是原始需求,但仍然是以满足阅读这个对人类需求的基本功能。原始的外在文本,在这里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开始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是量变到质量的一个过渡。
4.思辨需求
思辨需求是一种质变的需求,它与较低层级的吸收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这些认知即使进入了自己的知识库中,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些知识真正属于自己仍然需要经过一个淬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辨过程,这个思辨过程也包括了写作。是一个认知输入又输出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认知才真正属于你自己。王阳明曾说:“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可见思辨是一个很高级别的深度阅读的方式,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它是通过实践反复印证和证实这个认知是否适合自己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思考、辨析和洞察,开始把知识锻造成为一把智慧的利剑。一旦掌握了这把利剑,将所向披靡。
5.整合需求
在深度閱读的层级体系中,阅读的终极需求就是整合需求,也可以说转识为智,知识储备在了十方田,但要运用到实践中,还得靠这个整合需求。这是由于深度阅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运用和指导实践,从文本到实践,练就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知识和实践也是一个闭合过程,阅读的终极需求是知行合一,转识为智。
(二)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们说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哈佛大学的阿吉里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心智模式和组织学习,他认为:“尽管人们不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的实行的理论去做。”心智模式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主要原因在于它会影响我们的观察,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人们的观察都是有选择的,拥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去观察同一个现象,会得出不同的描述和理解。深度阅读帮助人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式,让终身学习者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并能实时杀毒和升级。 第一,打破竞争的教育心智模式
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中国教育的功能被人为地分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为三种独立的系统,三者之间不能产生关联的衔接,各自的系统被放大,挤压其他系统的功能实现,最终三者在隔离状态下互相消解,形成中国整体教育功能的逆向释放,在这个释放及消解过程中,父母、孩子、老师都被这种逆向释放所侵蚀,循环影响,最终破坏了教育的核心功能与整体取向,使教育出现断裂性不足。加之父母受困于儿时的心理阴影与人格缺失,将这种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对孩子的过度关切,而将孩子作为自己整个精神世界与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忽视了孩子作为自体的独立性,将孩子封闭在自我情感的界限内,限制了孩子精神与人格的独立发展。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作为养育者,自然而然把内心的匮乏和恐惧转移在孩子身上。具体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竞争比较的模式下。孩子们长期在这种心智模式下成长,他会认为自己努力学习改变的动力是要超越别人。这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后果:嫉妒心理、学习动力不足、为了学历而学习。
深度阅读是一种核能量,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孩子们永远被置于比较的天地中,长期这种模式下,让人甚至没有能力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赶超他人,为了得好的名次,所以就會出现山东的第二名杀死第一名的悲剧。孩子们短视、功利成为他们人生中永续发展的致命障碍。所以人要有所追求,有高段位的价值追求。而深度阅读则是给你一双强健的翅膀,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带你穿越时空,让你获得更高、更大的视野,去寻找作为人最重要的价值和使命。
第二,打破知识分割的心智模式
学习需要两种能力,也称学习的两个车轮。
一个是分析能力,就是把人类原生知识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与掌握的规则分为很多子知识,它们都可以不断地细分下去,于是出现了学科的概念与教育模式:文科、理科、工科,接着又往下细分出各种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等等。这叫经验主义,通过不断细分来掌握尖端的知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都是这样设置的。这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培养的是人的分析思维能力。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工业社会流水线作业留下来习惯。
另外一个车轮就是理解能力,即深度阅读中的最高需求:整合性需求。这也是本文倡导深度阅读的原因之一,随着人类渐渐走向后工业社会,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就需要整合和理解的能力。因为意义、价值是不能靠分析得出来的,它们需要理解,这种理解能力常常是对意义的洞见和把握,这是经验主义所不能给予的思维能力。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分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重视,而理解能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经验主义中,知识的划分和学习趋于越来越细分,越来越高尖。孩子们在进入学校教育的时候,就接受了学科划分的这个教育的初始设置模式。经验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在范围很小的领域内,每个人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并采用相同的术语,新知识就得以高速有效地传播。但经验主义的一个关键缺点是领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很难整合和融汇贯穿,更别提在不同学科穿梭自如了。这种结果就是所谓的“负面学习转移”,即学习一件事情会让学习其他事情更难。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探索不分科的深度阅读式学习方法,他们处于后工业社会,即知识社会,他们需要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创新。而中国还处于工业社会,仍旧是分科占主导,这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流水线作业,但不能解决问题和缺少创新力。
在孩子认知世界的初期,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混沌的,没有学科界限的。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除了写下了《国富论》,这本书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同时他还能写出《道德情操论》这样有影响力的伦理学著作,他的头衔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再如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数学家,最后才发现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而且还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如果他们按部就班地坚持学校的应试教育,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横跨好几个学科的大家,一定是坚持终身自我学习者,一定是个坚持博览群书者,在广阔渊博无限的领域依据成长性需求来学习吸收知识,深度阅读在这个过程必然占据很大比重。从这个对比中来看,将深度阅读作为终生学习成长的方式,比按照学校应试的学历取得,更能够打破固有的分学科的心智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新的心智模式,所有的学科都在一起,没有人为地割裂和分开,在大量地深度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知识不断地积累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让成为通才和专才并不矛盾。
注释
①荣格认为人类拥有共同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他通过曼陀罗绘画的创造过程,发现了一条无意识的自性体验和表达的极好的道路。曼陀罗中的意识是自我的载体和母体,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个体无意识是指个人经验多激发的内在遗忘性情节。集体无意识是指先天遗传所指代的本源性潜能。原始意象是指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古老意向,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人格面具是指展示给外部世界的一面人格。阴影是被压抑的原始意象,需隐瞒的潜在动力。女性意向是男性的女性一面,代表着感情和情感,也叫“阿尼玛”。男性意向是女性的男性的一面,代表着理性和思考,也叫“阿尼缪斯”。伟大母亲代表着养育性及母体性意象。智慧老人代表着权威性及父性意象。英雄代表着权力性及象征性意象。本体就是曼陀罗,代表着成熟、圆满、统一性的追求。一个成熟的人格需统一整合这些意向,达成圆满状态,实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亚伯拉罕·马斯洛著,爱德华·霍夫曼编,张登浩译.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M].机械工业出版社.
[3]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高适编译.马斯洛说完美人格[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梁咏新等译.客观的知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5]利科著,孔明安等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永新著.我的阅读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阿吉里斯等著,夏林清译.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中信出版社,2018.
[9]彼得·圣吉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M].中信出版社,2018.
[10]荣格,赵翔译.自我与自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11]荣格,朱更生译.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12]约翰·鲍尔比著,余萍,曾铮译.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13]温尼科特著,卢林,邬晓燕,吴江译.家庭与个体发展[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本文作者站在教育的角度,讨论深度阅读的主题。深度阅读的范围包括:阅读需求——认知需求——吸收需求——思辨需求——整合需求,深度阅读就是要通过达到深度阅读需求层次中最高级别的整合需求,即融会贯通的境界,进而达到指引人生,解决现实困顿的实践意义。它是一种高级的教育形式,也是经常被大家忽略的教育方式,是隐藏在学校知识分割教育背后的一条暗线,虽被隐蔽,但在自体养育过程中却有着巨大的核能量,当然这也是很多终身学习者的高级教育模式。
为什么说深度阅读是具有巨大核能的教育模式?本文将以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与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做对应的研究,以揭示深度阅读为什么可以与教育的本质契合,从深层次打开自我意识,对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凡的意义。
一、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来源及描述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在理解人的动机结构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迄今没有其他理论能够替代的模型,即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将动机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层级的需求自下而上呈金字塔状排列。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也叫生理驱动,是指: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和性组成。如果这些需求(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这些生理需求在人的所有需求中占绝对优势。
2.安全需求
当生理需求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已经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不再是要求,集体的控制者和行为的组织者只能是未满足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这都是人的原始的第一需求,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体现。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就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如果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就会产生,并且由此为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这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且从社交需求这个层级开始,人就开始成为了社会人。
4.尊重需求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求和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求或欲望。尊重需求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内部尊重,即自尊。第二,外部尊重。尊重需求一旦受损,则让人产生自卑、弱小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自信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
5.自我实现需求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成为他自己。这是低限需求稳定之后自体本能自发演绎出的高限需要。
(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到深度阅读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针对人整体的驱动力的,在教育中,它可以做为个体成长的终极关怀与人本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在阅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与之对应的金字塔,其内在逻辑、层次等级与马斯洛需求模型完全能够吻合,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阅读这个领域的投射和应用,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需求理论。下文我们将马斯洛需求模型、深度阅读需求模型分别与需求转化模型的一一对应分析,进一步揭示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到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内在高度统一的现象和规律。
1.马斯洛需求模型与需求转化模型的关系
(1)生理需求与物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模型中,位于金字塔底端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需求转化模型中的物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生理需求,本质上都是一种形式需求、最低需求,保证个体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基本需求。
(2)安全需求与转化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在生理需求的上一级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都是一种人的原始需求,但是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又上升了一个层级,但是这种需求还是一种量变的需求,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
需求转化模型中在物理需求的基础上的需求就是转化需求,它是物理需求的量变结果,本质还是原始需求,不过程度更加深了。
(3)社交需求与化学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的金字塔安全需求的上面是社交需求,它是一种不同于原始需求的更加高级的需求。
在需求转化模型中,在转化需求之上是化学需求,这种需求相对于下面低级的两个需求来说,是形态开始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与之紧密相关的。化学需求是一种个体的投射性需求,它与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的社交需求是一样的,这个需求已经突破了个体的范畴,更大范围地与周围发生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自体内在在外部的一种投射。
(4)尊重需求与转介需求
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中,在社交需求的上面层级是尊重需求,他与社交需求同属于功能需求。它是一种发生质变的需求,即改变了性质。
转介是一个心理咨询中的专有名词,指在咨询时,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有明显不相适宜之处,尽快将求助者转介给其他更加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转介就是一种质变需求。尊重需求是社交需求更高级别的升华和追求,转介需求也是化学需求更高级别的变化与发展。这两组都属于功能性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与曼陀罗(如下图)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东方哲学与宗教中得到启发,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会指向至高心灵的和谐与圆满:曼陀罗①。他认为人的本体就是曼陀罗,它代表着成熟、圆满、统一性的追求,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这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曼陀罗就是自我实现需求。他们是统一性的需求,也是人的终极需求。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代表着统一性需求,是各种需求动机的整合,他们都是终极的需求,是成长性的需求。 2.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与需求转化模型的关系
(1)阅读需求与物理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基础的是阅读需求,它是深度阅读的起点,也是深度阅读的形式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来完成阅读。这里的文本,不仅仅指的是书本:有字之书,也包括其他一切的形式:图片、事件、社会等等。在这个阶段阅读需求是一种存储需求,主体在文本输入与接受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与增加,只是原原本本地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不会产生认知波动与情感加工,它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物理需求一样,是一种形式需求。
(2)认知需求与转化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第二个层级是认知需求,认知需求与阅读需求构成了深度阅读的原始需求。认知需求具有启动功能,虽然本身不会产生对输入信息的调取与归纳,但却能启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要素,调动情感系统参与认知要素的工作,为下个阶段的信息加工与萃取做准备。这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转化需求一样,是一种量变需求。
(3)吸收需求与化学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第三个层级是吸收需求,吸收需求是一个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进行筛选、共鸣和吸纳的过程,这个阶段认知要素与情感系统根据个体对信息的投射,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提炼、归纳、萃取与加工,将与个体关注的信息加工成具有实质意义的观点性信息,为下个阶段的思辨需求提供建构性的准备。
所以吸收需求就是一种投射性需求,它突破了自体的范畴,开始与周围发生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体内在关系的投射。这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化学需求不谋而合。
(4)思辨需求与转介需求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吸收需求上一层级的需求是思辨需求。它与吸收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思辨需求是吸收需求的进一步升华。通过质疑和思辨,将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在,得出的结论也不再是具体或者琐碎的,而是精炼和成体系的。思辨需求是一种质变需求,知识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它相当于需求转化模型中的转介需求。
(5)整合需求与曼陀罗
在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后一步是整合需求,它是深度阅读的终极需求。它要求内化在主体中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这要求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统一性需求,这与转化需求模型中的心灵最高的和谐与圆满的终极需求——曼陀罗是一致的。
二、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一)深度阅读需求的概念和分析
马斯洛需求模型是研究整个人的驱动力,在教育中,它可以做为个体成长的终极关怀与人本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在阅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与之对应的金字塔,其内在逻辑、层次等级与马斯洛需求模型完全能够吻合,这也是马斯洛需求模型在阅读这个领域的投射和应用,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需求。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个深度阅读需求模型存在时,便掌握了自体养育过程中一种被遮蔽的潜在核能。
1.阅读需求
阅读需求是深度阅读需求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需求,它也是学习知识的最基础和必经的方式。阅读文本,这里的文本,不局限于书本,甚至是社会。通过阅读文本来感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互联。这也是深度阅读模式形式上的需求。
2.认知需求
阅读了文本之后,会对阅读的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加工,使之进入自己的大脑中,它是知识从形式到内容的第一次简单转化,这是一种量变,也是相对于第一种深度阅读需求的升级,但仍然处于基本的阅读原始需求范畴之内。
3.吸收需求
吸收需求是一种投射性需求,相当于化学需求,它与其更高一级的思辨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知识通过阅读、筛选、吸收、深刻理解、共鸣,进入自己的十方田中,让外在的文本以自己接受和认可的形式进入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进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中,吸收需求不是原始需求,但仍然是以满足阅读这个对人类需求的基本功能。原始的外在文本,在这里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开始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是量变到质量的一个过渡。
4.思辨需求
思辨需求是一种质变的需求,它与较低层级的吸收需求同属于深度阅读的功能需求。这些认知即使进入了自己的知识库中,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些知识真正属于自己仍然需要经过一个淬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辨过程,这个思辨过程也包括了写作。是一个认知输入又输出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认知才真正属于你自己。王阳明曾说:“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可见思辨是一个很高级别的深度阅读的方式,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它是通过实践反复印证和证实这个认知是否适合自己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思考、辨析和洞察,开始把知识锻造成为一把智慧的利剑。一旦掌握了这把利剑,将所向披靡。
5.整合需求
在深度閱读的层级体系中,阅读的终极需求就是整合需求,也可以说转识为智,知识储备在了十方田,但要运用到实践中,还得靠这个整合需求。这是由于深度阅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运用和指导实践,从文本到实践,练就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知识和实践也是一个闭合过程,阅读的终极需求是知行合一,转识为智。
(二)深度阅读需求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们说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哈佛大学的阿吉里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心智模式和组织学习,他认为:“尽管人们不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的实行的理论去做。”心智模式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主要原因在于它会影响我们的观察,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人们的观察都是有选择的,拥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去观察同一个现象,会得出不同的描述和理解。深度阅读帮助人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式,让终身学习者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并能实时杀毒和升级。 第一,打破竞争的教育心智模式
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中国教育的功能被人为地分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为三种独立的系统,三者之间不能产生关联的衔接,各自的系统被放大,挤压其他系统的功能实现,最终三者在隔离状态下互相消解,形成中国整体教育功能的逆向释放,在这个释放及消解过程中,父母、孩子、老师都被这种逆向释放所侵蚀,循环影响,最终破坏了教育的核心功能与整体取向,使教育出现断裂性不足。加之父母受困于儿时的心理阴影与人格缺失,将这种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对孩子的过度关切,而将孩子作为自己整个精神世界与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忽视了孩子作为自体的独立性,将孩子封闭在自我情感的界限内,限制了孩子精神与人格的独立发展。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作为养育者,自然而然把内心的匮乏和恐惧转移在孩子身上。具体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竞争比较的模式下。孩子们长期在这种心智模式下成长,他会认为自己努力学习改变的动力是要超越别人。这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后果:嫉妒心理、学习动力不足、为了学历而学习。
深度阅读是一种核能量,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孩子们永远被置于比较的天地中,长期这种模式下,让人甚至没有能力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赶超他人,为了得好的名次,所以就會出现山东的第二名杀死第一名的悲剧。孩子们短视、功利成为他们人生中永续发展的致命障碍。所以人要有所追求,有高段位的价值追求。而深度阅读则是给你一双强健的翅膀,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带你穿越时空,让你获得更高、更大的视野,去寻找作为人最重要的价值和使命。
第二,打破知识分割的心智模式
学习需要两种能力,也称学习的两个车轮。
一个是分析能力,就是把人类原生知识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与掌握的规则分为很多子知识,它们都可以不断地细分下去,于是出现了学科的概念与教育模式:文科、理科、工科,接着又往下细分出各种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等等。这叫经验主义,通过不断细分来掌握尖端的知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都是这样设置的。这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培养的是人的分析思维能力。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工业社会流水线作业留下来习惯。
另外一个车轮就是理解能力,即深度阅读中的最高需求:整合性需求。这也是本文倡导深度阅读的原因之一,随着人类渐渐走向后工业社会,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就需要整合和理解的能力。因为意义、价值是不能靠分析得出来的,它们需要理解,这种理解能力常常是对意义的洞见和把握,这是经验主义所不能给予的思维能力。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分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重视,而理解能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经验主义中,知识的划分和学习趋于越来越细分,越来越高尖。孩子们在进入学校教育的时候,就接受了学科划分的这个教育的初始设置模式。经验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在范围很小的领域内,每个人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并采用相同的术语,新知识就得以高速有效地传播。但经验主义的一个关键缺点是领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很难整合和融汇贯穿,更别提在不同学科穿梭自如了。这种结果就是所谓的“负面学习转移”,即学习一件事情会让学习其他事情更难。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探索不分科的深度阅读式学习方法,他们处于后工业社会,即知识社会,他们需要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创新。而中国还处于工业社会,仍旧是分科占主导,这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流水线作业,但不能解决问题和缺少创新力。
在孩子认知世界的初期,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混沌的,没有学科界限的。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除了写下了《国富论》,这本书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同时他还能写出《道德情操论》这样有影响力的伦理学著作,他的头衔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再如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数学家,最后才发现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而且还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如果他们按部就班地坚持学校的应试教育,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横跨好几个学科的大家,一定是坚持终身自我学习者,一定是个坚持博览群书者,在广阔渊博无限的领域依据成长性需求来学习吸收知识,深度阅读在这个过程必然占据很大比重。从这个对比中来看,将深度阅读作为终生学习成长的方式,比按照学校应试的学历取得,更能够打破固有的分学科的心智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新的心智模式,所有的学科都在一起,没有人为地割裂和分开,在大量地深度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知识不断地积累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让成为通才和专才并不矛盾。
注释
①荣格认为人类拥有共同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他通过曼陀罗绘画的创造过程,发现了一条无意识的自性体验和表达的极好的道路。曼陀罗中的意识是自我的载体和母体,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个体无意识是指个人经验多激发的内在遗忘性情节。集体无意识是指先天遗传所指代的本源性潜能。原始意象是指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古老意向,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人格面具是指展示给外部世界的一面人格。阴影是被压抑的原始意象,需隐瞒的潜在动力。女性意向是男性的女性一面,代表着感情和情感,也叫“阿尼玛”。男性意向是女性的男性的一面,代表着理性和思考,也叫“阿尼缪斯”。伟大母亲代表着养育性及母体性意象。智慧老人代表着权威性及父性意象。英雄代表着权力性及象征性意象。本体就是曼陀罗,代表着成熟、圆满、统一性的追求。一个成熟的人格需统一整合这些意向,达成圆满状态,实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亚伯拉罕·马斯洛著,爱德华·霍夫曼编,张登浩译.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M].机械工业出版社.
[3]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高适编译.马斯洛说完美人格[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梁咏新等译.客观的知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5]利科著,孔明安等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永新著.我的阅读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阿吉里斯等著,夏林清译.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中信出版社,2018.
[9]彼得·圣吉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M].中信出版社,2018.
[10]荣格,赵翔译.自我与自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11]荣格,朱更生译.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12]约翰·鲍尔比著,余萍,曾铮译.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13]温尼科特著,卢林,邬晓燕,吴江译.家庭与个体发展[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