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人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on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个人看来,智能手机的出现,一定是人类经验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人与物的关系,基本上完全符合人类的日常经验。人总是需要动用身体的力量去施加给具体的事物,即便面对庞大轰鸣的各类机器,渺小的人也掌握着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开关:有按键式的、拨动式的、转盘式的、旋钮式的,等等,借助于这些具体可见的开关,人与机器之间保持着一种传统的交互关系,那就是力的推动关系。手机刚刚出现的时候,虽然带有一个小屏幕,但按键依然是机械的,我们按下数字键,屏幕上便显示出电话号码,这和传统的人机交互并无不同,依然是力的推动。但是,智能手机的全球应用,已经改变了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先不说面部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这些不用接触的交互关系,只是回味一下指头与屏幕之间的碰触,就会产生一种浓烈的科幻色彩。那是与日常生活完全无关的一种奇妙体验,一种将人代入虚拟时空的神秘联系。
  智能手机的触摸屏与身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早期的触摸屏还十分僵硬,需要手指使劲按压,有时甚至要借助于指甲的坚硬力度,但如今恰恰相反,智能屏幕在指甲这类硬物的触碰下显得非常不合作,它需要的是你饱满而温润的皮肤与之接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必须要用抚摩的好感去赢得回应。在指尖的轻抚中,各种软件打开了关闭了,图片被拉伸了压扁了,甚至用力画一道线,屏幕就被分成了两个区域,可以同步从事不同的程序。这分明是20世纪某部科幻电影的场景。至于视频电话、实时语音文字转换,更是将我们原本无法把握的时空进行了切割和传输。时空感是人对于世界的最基本的感受,时空如此变幻,人的感受岂能不变?
  实际上,面对今天的“科幻”现实,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安装着一个科幻的乌托邦,我们说着不靠谱的科学知识,从纳米到黑洞,从中微子到宇宙膨胀,从量子计算机到平行世界,我们越来越成为科幻的人,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加剧。因为分工越来越细致,彼此行业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而在应用上又更加注重简单原则,就像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智能手机的各项原理,但并不妨碍其使用。
  因此,我将智能手机的屏幕视为步入“准未来时代”的一扇大门。正是从这里开始,未来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我们的现实必须要将未来纳入在内。未来并非提前抵达,未来永远只是未来,悬在那永不抵达的明天;但是,现实越来越快地被未来所塑造。关于未来的想象、概念、揣测影响着今天的认知与行动,今天的认知和行动愈加成功,未来也被证明为愈加正确。在这种复杂的缠绕中,我们看到的是“现在”与“未来”的距离在不断缩短。
  谈论未来,不由让我想到“未来主义”文学,那是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号召全面反对传统,颂扬机器、技术、速度、暴力和竞争。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置身于这份宣言的未来之中,似乎对它并没有太多的共鸣。机器、技术、速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今天哪个作家还疯狂地赞美这些东西,一定会被视为异类。今天的文学依然热衷于谈论“现实”,试图找到那个生活中的坚实内核。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感到无根漂泊,越是渴望拥有一个家园般的现实。
  “现实主义”作为小说的钢铁律令,让小说这个虚空之物,要附着在给定的现实中。即使这个现实没有给出充分的定义,但依然是不言自明的,类似一个族群共同讲述一种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作家的小说是否符合我们对于那种现实的“感觉”,成为艺术的尺度。站在今天的立场回望过去,我们所感到的不仅是那种艺术尺度的不可置疑性,还有更加震撼的发现:在那种艺术尺度下的文学之艺术,何尝不是反过来建构了我们对于“现实”的感觉与理解?那样的现实和那样的文学,或是那样的文学和那样的现实,几乎没有丝毫缝隙,水乳交融。作家在其中所历练的,正如一个四处漂泊的水手,将经验加工成故事。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人都能获得(间接或直接)水手的经验时,该如何讲述故事?讲述网上最流行的笑话和段子,是为了让听者迅速记起并说出下半段?
  在现实和文学之间出现了的罅隙,这不仅是作家的噩梦,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噩梦。在卡夫卡那里,我们感受到了那样的噩梦。“现实”在各种学科视野的审视辨析下,成为各种各样的存在物,是经济理性人,还是弗洛伊德的性的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文学作为隐喻,卡夫卡的“城堡”要比艾略特的“荒原”更加贴合现代社会。如果说“荒原”预示着战争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废墟,那么“城堡”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人无法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中获得真正的安放。也许,人类对现实的认识,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虚构,但进入现代,现实的虚构性已经弥散开来,逐渐成为一种常识。从神学到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类越来越正视自身的有限性。科学技术推波助澜,直至起到关键作用。量子力学的诞生,刷新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物质皆因能量的波动而生,微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让正在努力建构“大统一场论”的爱因斯坦困惑不已,他不相信世界的根基会是这般虚妄,他发出了著名的感叹:“上帝不是在掷骰子!”但似乎上帝真的是在掷骰子。或者不妨说,上帝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在根源上是受制于我们自身的,因为世界的这一切都是我们观测的结果。既然如此,结果怎么能与观测者无关?
  这究竟是再次巩固了人的主体地位,还是让人显得更加渺小?
  和文艺复兴时代相比,我们可以发现,21世纪的科学成就再伟大,对于人之为人本身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喜悦。尤其是20世纪的战争与相互残杀,现代文明摇摇欲坠,人类差点终结了自己,信心从何而来?于是,人渴望找回更高的召唤。与神的玄虚赐予不同,科学技术越来越有求必应,因而逐渐具备了神的位格。人摧毁了精神的神,却又建造了物质的神。可问题在于,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只是人类知识谱系上耀眼的部分吗?还是人类创造力的附属品?
  当人类把极大的热情投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做着神的创世工作。如果人工智能获得跟人一样的意识,会把人类当神那样来崇拜吗?根据美国导演斯科特的电影《普罗米修斯》给出的答案,似乎令人悲观:人在外星球上找到了创造人的“神”,电影中称之为“工程师”,这种身材高大的“工程师”看到自己的造物——人类,却感到很生气,要用异形毁灭掉人类;而人类创造出的生化人,对人这样一种怯懦、脆弱、有限的生物感到的也并不是崇拜,而是鄙视和厌弃。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地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是的,除了科幻小说,还有和乌托邦关系更加密切的文学形式吗?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说:“我们的时代可能已经创造出了一种乌托邦的‘升级版’,只是它不再被叫作乌托邦,而是被称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曾经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想象,但在《一九八四》《我们》《美丽新世界》这样的科幻小说中,却表达了对那种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的质疑与反思。因此,科幻小说已经不再仅仅是关于某项科技发明的预测了,它本身暗含着乌托邦的文化结构——无论正与反。它以最大的程度向未来的经验敞开,包含的却是历史行进到此刻所無法化解的焦虑、痛苦与渴望。还无法肯定地说,科幻叙事作为乌托邦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但至少,这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那个秩序井然的科幻乌托邦难免不是形而上学的投影,而那个令人窒息的“美丽新世界”也来自当时的价值和省思。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它所“折叠”的意蕴就要丰厚得多。
  这个时代,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如此亲密地折叠在一起,现实与虚拟也纠缠在一起,这与科幻小说的时空设置如出一辙。也正因为如此,科幻小说冲破“类型”的藩篱,成为当代文学照亮现实的新引擎,有着内在的必然性。总是有人用流行的“玄幻小说”来比附科幻小说,的确,科幻小说中究竟有多少属于科学的成分,又有多少属于幻想的成分,这是说不清楚的,但我觉得这种比附依然不成立,而且恰恰成为一种提醒:对于今天来说,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外在的幻想外壳,而是借助科学知识,推演一种思想的实验,探询一种关于科学及其应用的伦理,创造一种出自科学精神又落脚在人文情怀上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在这个由科技主导的世界上,科幻叙事用理性拓展着虚构的可能性,从而成为一种在浩瀚星空中发现、探测和认领我们自己的艺术。
其他文献
导语:我仍然以石之身存在着并保存了这些世纪以来人类和大地的记忆,却已不再是巨大美丽之石,我从未年轻,却亦不会老去,只是不断消逝着。    日复一日我徜徉在帕拉蒂尼山上巨石的阴影之中,心中的罗马城仍是那座充满荣耀,凝结人类梦想的地方。破败于风中的宏伟殿宇,春日里座座花开的广场,天使林立的长桥。在此地我听到一块巨石的歌谣:  我是帕拉蒂尼山上的一块巨石,目睹了建城之初的战火与屠杀。在那个年月,神祗仍在
卫生部:没有发现未知传染病    卫生部的一纸调查结论,让一群原本面容模糊的人浮出水面。在此之前,分散在全国自认感染“未知病毒”的人,依靠网络互相联系,结成一个松散的“病友圈子”,媒体对他们做了零星报道,但并未像现在一样广受瞩目。  4月6日,中国卫生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卫生部通报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调查情况》,这是卫生部着手对自称感染不明病毒的人群进行调查后,第一次正式发布调查结论。  卫生部
习近平主席3月26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峰会结束后,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介绍了峰会成果。  马朝旭表示,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经验,就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稳定世界经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是介绍“中国经验”。习主席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
摘 要:校园足球本质的认识问题是校园足球的基本问题,是人们认识校园足球及参与其实践的首要问题。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通过国内外校园足球历史的考察,确认世界各国一直都把校园足球作为学生游戏和比赛的一种方式,是学校体育的一项内容,也是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家调查结合对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及意识形态的考证,把“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校园足球本质的定义之中,这样既符合定义事物本质的基本逻辑,也
安徽华源医药公司是太和医药经营企业与中国华源集团强强联合成立的现代大型企业。下有18个子公司。其中医药商业公司10家,工业公司4家,电子商务公司、担保公司、四星级宾馆和文化传媒公司各1家。企业职工总数9000多人,固定资产5亿多元,系全国优秀企业,安徽百强企业(第15位)。  太和医药经营企业始建于1953年。90年代初,曾亏损1000多万元,外欠货款和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濒临破产。1991年
天仍是灰沉沉的,连太阳似乎也不愿在这寒冷的清晨工作。一夜的大雪已将地面铺满,伴着呼啸的北风,我不禁将围巾又紧了紧。看来今天要迟到了,这样的路面,可怎么走啊?我心里不禁嘀咕起来,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去。  可就当我转到小区的主路上时,脚下出现了一条窄窄的小路。我心中一阵惊叹,会是谁这么早出来扫雪呢?我抬起头望向远方,并没有看到什么人。周围安静极了,隐隐约约远处传来铲子划过地面的声音,清脆而有力,我
【摘要】本文以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我国的传媒报道为分析重点,从满足受众合理的知情权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合理的心理需要三个角度,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如何满足受众需要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受众 灾难新闻 汶川地震 知情权 人文关怀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主体是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互联网的网民。[1]受众需要,即受众对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灾难新闻,是指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不同种类的聚会的名称:  结婚宴会wedding party生日宴会birthday party晚会evening party  游园会garden party舞会ball party晚餐会dinner party  读书会reading party午餐会luncheon party戏剧会theatre party  家庭宴会at-home party同学聚会classmates’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标准的落地,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育人理念,感受育人价值呢?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提高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下面,我以《体验媒体播放器的制作》一课为例,阐述上述观点。  ● 课例分析
【摘 要】 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与实务大都落后于会计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在快速变化的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正处于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会计理论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会计研究方法显得过于单一,最新版的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仍未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做出及时回应,会计准则也逐渐显现出复杂和难懂的迹象。文章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足以促使学术界和实务界反思其中是否存在会计指导思想偏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