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面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大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和热情。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上网过程当中,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的、灰色的、黑色的不规范、不道德的东西不知不觉地侵蚀和毒害他们的灵魂和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地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为何对网络情有独钟
  
  互联网的出现,使全世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揭开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面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十九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将近1.37亿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而这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上网群体。
  大学生之所以表现如此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关键在于网络本身积极健康的一面。在互联网上,大学生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快速地收集和了解信息,快速低成本地与他人联络,学习知识更加方便广泛。另一个方面,缓解压抑和苦闷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项针对北京15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有65.1%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寂寞无聊时上网,18.4%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的最主要的收获是“使自己的压抑、苦闷得到缓解”。
  网络和大学生之间似乎有一种“与身俱来”的亲和力,这种特殊的“网络情结”,有其一定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和网络的虚拟性
  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处在这一“可塑”时期的大学生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去了解存在于自身周围的现实世界。然而与现实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离,限定了自我拓展的能力,但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空间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网络就像伸入现实社会的管道,紧紧地将二者联系了起来。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个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与再现。在不同窗口之间的交流和信息获取,从而也就实现了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交流与沟通。但是这种交流与沟通极易受到其载体——网络方面的负面影响,从而偏离原始初衷甚至与之违背,最后“身陷网络而不能自拔”。
  2.大学生内心的脆弱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
  大学生内心世界情感复杂但极其脆弱,他们多思且易感到空虚,心理结构相当稚嫩,而网络上空前巨大的信息量弥补了这一“鸿沟”。然而,网络上充溢着种种复杂的信息,特别是大量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充满着危险性。这些复杂的信息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造成自我价值取向的偏离,久而久之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闭锁性和网络的开放性
  人的一生中都是处在角色扮演的环境中,这种扮演具有强制性的性质,无法全盘解脱。我们常说:“一个人终生在角色扮演中度过,却从来不知道最真实的自己,或从来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扮演的角色则只限制在子女、学生、朋友等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而如今网络带来新契机,于是这种情况将会改观。
  大学生心理上处于日趋成熟的阶段,外在世界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心理的自我防线,人为地筑造“防御壁垒”。但网络创造的开放性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所创造的巨大空间,为其提供了多样同时又是多变的角色。这些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角色的不可知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防御机制。
  4.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网络的隐匿性
  大学生处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成人社会对于其成长存在滞后性导致他们过多或过高地给其确定行为规范。一种强烈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日益膨胀,而网络恰恰满足了他们宣泄的欲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借助于在网络上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等不希望公之于众的信息的匿名,他们可发表平日不敢发表的言论,扮演平常不敢扮演的角色。暂时的“身份丧失”给他们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这有助于一部分大学生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其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但它的不足在于会使其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
  弗洛伊德曾说,压抑和宣泄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梦是宣泄的地方,而如今网络的虚拟空间取代了梦的地位,不难想象宣泄的管道变宽了,而大学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契机。
  5.大学生自制力的缺乏与网络磁性“习瘾”力的存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对极具磁性的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没有足够自制力的大学生,往往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突出表现在:把网吧变“聊吧”;沉溺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人际关系淡化;依赖、迷恋网络等,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家破人亡。上网成瘾(也称“因特网”中毒)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大学生迷恋互联网有其一定的自身因素,但也有一定特殊的社会背景
  
  1.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健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感到精神压抑;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大学生也不例外,面对日益物欲化的社会,一些人格弱点随之浮现,诸多心理疾患也日渐暴露出来,而同时代的网络似乎成了心灵的“避风港”。
  2.高校心理咨询和网络建设工作的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然而,到目前为止不少学校尚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网络心理疾病进行引导,导致其长期沉湎于虚幻的网络中,最终不能自拔。同时,高校有关网络建设也存在不足。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的一个形象,也是知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集散地,更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出口。然而,目前存在的现状是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网民的积极教育和正确引导,从而使其陷入了种种不必要的误区。
  3.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同时家长对网络知识的匮乏,也限制了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监督和引导。
  
  四、要正确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尝试
  
  1.进行网络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及其发展,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把握上网的时间和频次。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判别能力和防护能力,从而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加强自身防御的主动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创建良好的网上环境
  目前校园网络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挂几个网页,我们应借助于多种渠道增加网上较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强高校网站中的文化品位,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移。同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黄色及其他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腐蚀学生的心灵,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
  3.学校和学生经常性沟通,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
  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学校应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所需所想,并给予其精神上的关怀、理解和安慰。同时,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如辅导员)应经常“下寝室”,及时正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
  4.开展以网络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积极引导上网行为
  以学生为主体,经常性地开展一系列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和创办电子刊物等)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摘取知识果实,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发展个性、开拓创新的园地。
  
  五、结束语
  
  网络正在营造一种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思想、心理与行为。上网在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了种种误区。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对策,加强教育和引导,就能把大学生上网产生的偏颇行为扭转过来,使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成人教育新理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观念,跨出“轻教”的误区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教育工作已经受到重视,教育事业确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特别是成人培
说起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厌其烦地搬了几次家,直至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环境。后来,孟子经过努力,成为了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个故事看似平凡,可它说明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成长。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学校质量,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如何发挥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爱德华.阿尔比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密勒之后美国当代剧坛上涌现出的又一位戏剧大家。其作品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体现出典型的欧洲荒诞戏剧
口语表达是主持节目的重要手段。每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应讲求口语表达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节目有效地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论及艺术品的本质时
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交际策略不同,谈话的内容、时机、方式不同,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也即产生语用失误。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基本语言知
阅读理解作为一种可以强化人们学习能力的工具,打开了人类了解社会知识的大门,使我们能够欣赏经由文字所传递的人类思想的精华.然而,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的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浆细胞恶性肿瘤,以恶性克隆性浆细胞过度增殖,凋亡受阻,并引起骨质破坏以及单克隆免疫蛋白异常分泌,引起的各种组织脏器损伤为特征。虽然硼替咗咪等新药和
2012年2月,我局负责筹备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作为办公室的一员,主任安排我主盯会场。会议议程中有对2011年度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的一项内容。以前都由文化馆的
近几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研究著述颇丰,不能否认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过度张扬“以人为本”,或者是片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反思却不够,这样必然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利益而忽略理论灌输、突显学生的自我塑造而弱化教
随着高校办学理念不断变革,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艺术类大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学生已经成为学校中一个人数众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第一,文化素质与艺术素质不平衡。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从小就下工夫,花时间在专业上,专业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与之相对应,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出精力不足,成绩不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个性也使得他们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