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基于此,本文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总结得出了低年级的课程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高年级的课程要体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56-02
  自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基本采用当时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即注重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有“一专”,缺乏“多能”的高校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基于此,北京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2002年,清华大学首批按工商管理类招收182名同学,并于第五学期顺利向会计、经济、金融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分流。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大学中,大部分已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并主动适应新常态下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贵州财经大学从2016年起在本科层次实行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两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广受考生及家长欢迎。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主要模式有三种:其一,按学科大类招生。该模式是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形式。高校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劃分,通过跨院系整合专业,按所属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其二,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具体专业,只按院(系)大类进行招生。其三,以基地班或实验班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对学生进行具有一定特色的基础理论教育,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目前,贵州财经大学采取了按院(系)招生进行大类培养的建设模式。大类招生让学生先迈入大学的校门后,通过前三个学期的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然后根据本人的兴趣和前期的学习成绩选择专业。
  二、本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模式的改革浪潮中,许多高校改革了招生模式,也出台了很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作为教学改革内容的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生搬硬套或因人设课,脱离社会需求,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效果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此,针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学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结合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定位,并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编制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支撑点。
  2.“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探索出的较为公认的一种课程体系。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选用优秀教材,避免教材内容之间的重复性,强化课程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3.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低年级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构建一个宽厚的通识教育和基础知识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大类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专业。因此,前三个学期,学院的每个专业需开设1~2门专业概论课程或者导论课程,该类课程必须难易适中,能反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可开设《环境学概论》作为大类平台必修课,《自然资源学导论》课程作为大类平台选修课。第四个学期确定专业后,专业课程要体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科性质和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典型的专业主干课程,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最后,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小专业的专业课与大类平台基础课的比例问题,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的比例问题,思想品德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权重问题等。
  参考文献:
  [1]侯海青.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J].科技、经济、市场,2013,(3):103-104.
  [2]王君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大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3):99-100.
  [3]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70-73.
  [4]钟文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11-12.
  [5]褚光荣,蔡绍洪.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45-47.
  [6]孙喆.地方高师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74-177.
  [7]安守超,郑七振,华俊,等.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1):91-95.
  [8]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9]张杰.公共管理类大类专业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4-5.
  [10]张杰.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79-180.
  [11]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07):121-124.
  [1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13]高永祥,蒋立正.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多元能力分流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29):1-3,9.
  [14]姜淑凤,刘尚,徐成,等.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类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10):102.
  [15]田昊,谢昆青,林思聪,等.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大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35-43.
其他文献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摘要:文章围绕大类招生的背景,对城市规划学科低年级基础教学研究提出以聚苯造问例的课程研究。通过大类招生背景下课程包容性变强、引导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的课程要求,文章通过构筑专业引导清晰、教学分点深化、覆盖性广的聚苯造课程,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强化对系统的认知能力、简化设计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适应现阶段的大类招生背景,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有深度的教学目标。  
摘要:对本校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结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具有敬业精神的实验技术队伍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63-02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验证理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它在培养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新的发展,面对中职生课堂参与度低的现状,本文基于对教育教学案例的思考,从中职《电工技术与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角度,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融合适切性素材、设置思维性判断、融入挑战性任务,实现了中职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的实践。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堂参与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241-03  国务院《关于加快
摘要:分析了精品課程应具有的科学特征,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值分析;教材建设;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
摘要: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工程人员掌握BIM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应该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首先要明确BIM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合理优化BIM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合理安排BIM课程与现有课程的顺利融合。  关键词:BIM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
摘要:深入解读胡适自传体散文《我的母亲》文本,可以发现其童年存在游戏生活缺失、发展机会错失、内心生活扭曲等三方面的缺憾,深受美国哲学家杜威教育理念影响的胡适对于自己的童年心存遗憾,甚至不满。但“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胡适在散文中并未直接表达此种情绪,而是采用“春秋笔法”的叙述技巧,有意通篇不使用“教育”一词,代之以“训练”、“管束”和“教训”等词,含蓄曲折之中更多体现其对母亲当年艰辛和不易的理
摘要:新时期的“地磁学”课程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指出了新时期“地磁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与培养要求,然后介绍了我校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地磁学”的实践教学历史与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并且讨论了“地磁学”课程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地磁学”课程涵盖面较广,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实践教学;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  中图分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畜禽与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解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本文还结合教学实践,并根据食品相关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对畜禽与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畜禽与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19-02  关于工艺
摘要: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涵盖了较多的理论概念及复杂公式,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把绝大多数课时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对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传授。本文以《水力学与泵》课程为例,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本论文从性别、成绩水平和专业选择三个方面讨论分析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选择认知、情感、就业前景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三个变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并针对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根据调查结果数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性别因素对特殊教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存在影响,女生高于男生;第二,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第三,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于调剂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