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的整体协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有机融合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84-02
  合作学习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技术和策略,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初中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机器人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为合作学习在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1 目前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伪合作”
  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合作学习的“潮流”,在机器人课堂合作学习中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都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
  1.2 分组不科学,造成同质分组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这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学习,学生就将有合作。教师往往很随意、甚至简单地让座位相邻的两个或几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指定基于教师自己主观判断的小组成员,缺乏对同组学生不同实际情况的考虑。如果同组学生不能友好相处,会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
  1.3 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把问题或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就行了。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并没有给予学生关于合作技能的相关指导,课后也没有相应的反馈。教师事先没有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进行培训,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交流技巧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小组内只有少数学生在搭建机器人,其他学生只是旁观或做自己的事。
  1.4 评价缺少对合作本身的评价指标
  机器人课程普遍缺乏评价,很多学校的机器人课程将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的成绩作为评价,也有学校对机器人课程的评价是采用“作品评价法”,对机器人作品进行评价,但没有对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是否肯倾听组员意见等合作情况作出评价。
  2 初中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的策略
  2.1 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策略
  每节基于合作学习的机器人课,除了机器人知识性的教学目标以外,还应该包括本节课要学生掌握的合作技能方面的目标,学生将围绕该目标开展相应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可分解性,以保证小组成员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在《机器人游中国》一课中,我们设计的目标是“机器人从起点出发,在3分钟内,需要到达规定数量的城市风景区旅游,机器人每到达一座城市将获得一定的加分。”在合作任务中只给出总的要求,而不指定具体的解决方式和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2 异质分组策略
  合作学习异质小组的形成可以依据学生过往的机器人学业成绩水平、语言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综合考虑小组内成员角色的多元化,分组方式要以本节课的机器人教学目标为依据。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或者将性格孤僻的学生与友善的、受欢迎的学生编在同一组;还可以将不同编程水平和机器人搭建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以保持各个小组的相似性。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性发展目标,还需要收集有关学生能力的足够的信息,这样就为异质分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3 形成积极互赖关系的策略
  在《走迷宫机器人》一课中,教师先在机器人教学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名为“机器人行走路线”的讨论组,要求学生分组去指定的地方参与讨论和回帖。每一个任务,小组长新建一个帖子,组内成员回帖。可以实时看到每个任务小组的帖子数量。小组成员只能进到自己的讨论组发言回帖,不能在其他小组的讨论区回帖,但可以看到其他小组的帖子。这样,某个小组有没有参与讨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情况都一目了然。同时,小组内部也形成了积极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2.4 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监控策略
  初中机器人制作的程序编写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计算机上开小差,如玩小游戏之类。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借助网络进行监控,可以在学生机端安装相应的网络监控软件,通过软件里的监控学生机功能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并采取32屏滚动更新的形式,通过大屏幕投影广播展示出来。这样有效降低了学生开小差的比例,让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机器人合作学习活动中来。
  2.5 基于网站的即时评价策略
  相比其他学科,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在评价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学科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要等到教师对学生上交的纸质作业进行批改之后,可能要等到下次上课的时候再进行评价。但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课程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即时的评价。笔者通过机器人合作学习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照明机器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准备了3个任务,每个任务有5道选择题,以考查学生对传感器概念的掌握程度。学生用鼠标点击选项选择答案,任务完成之后,系统自动给出学生该任务的得分情况,并实时统计某一题选择各个选项的学生比例。对于学生全部选择了正确答案的题目,教师就可以略过。而对于某些学生选错比例比较多的题目,教师则重点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即时评价,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自己合作学习的效果反馈;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机器人课程教学中利用基于合作学习的过程性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评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等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可以在评价网站平台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和合作表现等方面按照评价量规进行评价,也可以查看到小组同伴对自己说的话,看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性的评语等。
  3 讨论与建议
  3.1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开展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其生理、心理发展有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种智力进步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在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他们能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在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以及逻辑思考等手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及成功率。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应该以认知任务为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抽象和开放问题为主,在机器人结构搭建上以锻炼初中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3.2 合作学习也有其适用范围,应该合理选择
  正如其他教学模式一样,合作学习也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通过合作来完成。例如,机器人课程中涉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结构化程序较高的知识,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同样,可能有一些不合群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他们更愿意自己独立地搭建机器人。但是,合作学习应用在机器人课堂探究学习,是实现“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机器人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4 结语
  网络环境只是机器人课程合作学习教学的一种载体。有了网络,只是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而教学资源及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是教学的软环境,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只有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资源,科学组织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机器人课程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
  (中山市第一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杨宁,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曾守锤,刘华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不断发展,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被日益重视起来。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功能与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参考数据采集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实现在统一平台上对高职院校资源进行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平台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已日趋完
要构建DICOM下的PACS和HIS系统,少不了CT、MR、CR/DR等医学成像设备。这些设备采购之后,还需要将它们连接到网络中,并实现正常通信。  在采购和增加设备时,要考虑到相应的PACS系统,并对其技术方面有所了解,将医学影像信息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处理。影像设备作为PACS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必须符合DICOM标准,能够纳入PACS系统管理中,并能实现与其他设备间的连接和数据通信。  
摘要:国际医疗市场的发展,为涉外护理人才走出国门创建了有利条件,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仍处于低谷状态。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整合”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台式”演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整合;涉外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83-0
摘要:本文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浅谈课堂中的导入技巧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导入技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技巧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何将学生的目光都吸引到计算机
2012年8月17日,正在和家人一起在外地休假的刘老师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请于8月19日上午9点登录我省的远程研修网参加集中研修,登录账号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和去年的一样哈。”  每年暑假,都有相当一大批中小学教师,带着或兴奋期待,或疑惑不满,或热情参与,或观望无奈的复杂心情上路,在这个让其他行业羡慕的假期里,按照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引导,开始一段或长或短的“远程研修”路。  镜头一:我的研
引言  自课改开展以来,“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的理念已逐步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所导致群体内部产生的“分层”现象,使得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层面的需求,制定不同层面的目标,执行不同层面的教学,给予不同层面的指导,确保各个“分层”的学生群体都能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发现本学科的学生个体化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 参赛经历    2009年10月23~25日,在苏州市举行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竞赛项目决赛,由本人、仇丽雅、曹勇三人组成的团队获得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学组一等奖,并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我们三人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多年。我们三人各有特长,我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有激情,曹老师精于课件制
技术融入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口述”的授课方式。这使得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内容,还要解决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问题。教育技术学者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表述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教师TPACK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难题是TPACK知识的内隐特性,即通常教师的TPACK知识技术是散乱的,并“潜伏”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且只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展现。 
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课程的本体价值、核心要素等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小学信息课程开始引入机器人项目和简单的程序设计内容。趣味编程和机器人项目开始从单纯的竞赛项目走向社团活动、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也开始陆续跟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机器人的奥秘,走进程序设计,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别样风景。  ● S W式
流程图是指以特定的图形符号加上说明将某个过程步骤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它以简单直观的形式提供了一种结构,各种数据操作一目了然,使人不会产生歧义。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流程图,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建构知识。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学习使用流程图是计算思维的一种具体实现,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一种高级技能。笔者在小学高段信息技术学习中渗透了初步的流程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