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TT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类专业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应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念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孤岛效应”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强调的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念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问题是建设“课程思政”的本源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都是围绕育人育才开展的,育人是其价值本位。“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就是让每一门课程都要承担起育人的价值本位,应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找准定位,明确“课程思政”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最终该如何实现?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保持一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新时代高校必须坚守的教育教学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抓住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要严格制定和落实各个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育人体系应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教育体系,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进行学生“三观”教育,单单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有些单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需要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促使學生全面成长人才,培养出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高校的育人体系应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系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是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其他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传授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属于隐性教育。为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所有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孤岛效应”困境。让每一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念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360度无死角的育人模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深入挖掘其他各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其实每一门专业课程,其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都是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元素,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涉及的行业特色以及未来学生的就业岗位,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强化显性思政教育,细化隐性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构建出“三全育人”的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而是把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360度无死角的全课程育人格局,培育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真正地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立体化育人效果。
  (一)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顶层设计
  为使“课程思政”的建设从源头上得到保证,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顶层设计。根据专业类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导向。同时,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应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C位的教学理念。
  (二)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
  专业类课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开花。在教材和指导用书的编制或选用、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过程、实验实训、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中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专业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挖掘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每一门专业课程,其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都是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历史,里面都包含了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涉及的行业特色以及未來学生的就业岗位,挖掘出每一节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案例,并将其进行整理与梳理,融入进教材的编制、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过程、实验实训、课后作业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三)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同时,也要注重积极拓宽、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在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过程中的思政融合,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为抓手,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调育人的作用,利用本校和当地红色资源,以及走进企业等等,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现场教学,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让“课程思政”的课堂更具有活力。
  (四)形成科学的课后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要想落到实处,还得看具体成效。如何检验成效,这就需要形成科学的课后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全过程的主、客体,评价体系需要从这两者身上入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能否办好的关键也是一样的,都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因此课后评级体系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对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教师同行互评、督导评价等综合评价。
  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应该全面化、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划分考核占比。考核内容不仅仅是对课本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需要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进行考核,除此之外,也要重点考核授课知识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同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创新,除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在平时上课中就应该建立起学生的成长档案。基于当前“互联网+”的技术,运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上传和发布对学生的日常考核,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学生的表现能及时掌握和监测;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发布随机或全员的问卷调查,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结 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体系性的教育教学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何真正地将每一门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走出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1+1>2”的教学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这一使命助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课程思政”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简介
  刘艺筱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精髓是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疆红色文化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全过程中形成并得到不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疆红色文化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新疆各族人民
摘 要: 研究数学类MOOC国内外发展差异有利于比较大学数学在线教育的国内外差异特征,并从中获得提高国内数学类MOOC发展质量的参考建议。基于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表现两个角度出发,使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与两独立样本的K-S检验研究了国内外大学数学类MOOC在课程时长、课程难度、选课人数、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发现:国内外数学类MOOC在考试成绩中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学生学习笔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效支持和推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不断丰富和改变大学生对就业的理解。西部地区高校受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高校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创业政策执行刻不容缓。
“AUXn\'t be surprised if+羡余否定从句(PNC)”类句式是仅有的仍在使用、母语人士感觉自然的带有羡余否定的句式.经过调查大量的真实语料,并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标准英语各类文本中该类句式的产生机制进行剖析,发现surprised具有语义两级性,可以表示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具有隐性否定意义.surprised在所有隐性否定词中隐性否定意义最弱,因此施话人在产出主句谓词为AUXn\'t be surprised的假设条件句时,下意识重新分析认为需要在从句中使用否定标记not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要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课程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整个高等教育體系中,高职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起着重要作用。纵观整个世界教育与经济发展史,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和其他普通高等院
中元节是一个内涵比较复杂的传统节日,解放后,曾有一段时间人们被限制过中元节。现在,虽然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中元节仍未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中元节普遍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的程度却不高。要想传承中元节文化,要加强宣传、创新节日活动、建立长期关注机制。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元节并不像春节、清明节、
地方文化的魅力深远流长,应将地方特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思政内涵元素和优势,使其转化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1949年8月,兰州解放,青海黄河南蒙古第十世亲王扎喜才让派员赴兰州向彭德怀等领导表示,河南蒙旗各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欢迎人民解放军。  位于河南县宁木特镇浪琴村的曲格亲王府曲格亲王府纪念馆,是一处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文史陈列馆”“曲格亲王府”和“中共河南蒙旗工委早期办公处”为一体的新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扎喜才让这位黄河南最后一位女亲王从一个旧制度下的贵族脱胎为人民政权的公仆的转变。  
档案是事件发生的记录,是人类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征集工作面临重重挑战,档案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去伪存真,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找寻弥足珍贵的原始材料,防止重要档案资源流散。伴随着档案部门从“被动的文件保管者”向“积极的记忆构建者”的角色转换,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职业动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征集和管理,讲好档案故事,传播中国经验,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真正成为传承历史
采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近二十年(2000—2019年)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通过考察发文量、发文作者和机构、高被引文献和关键词共现发现:(1)发文量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而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发文作者和机构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特点,即没有特定的作者和机构在发文数量上占绝对优势;(3)高被引文献主要来自核心期刊,但选取的423篇文章总体上质量不是很高;(4)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商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