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制度环境的比较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e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度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成就发展的根本。中国和印度因历史原因的不同,选择了两条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在制度的选择方面也大有不同。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这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要在21世纪当中真正崛起,首先就必须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要加快对制度环境的建设。文章侧重于从印度的角度来反思我国的制度建设,希望通过对两国制度的优劣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为我国的制度建设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建议。
  关键词:种姓制度 城乡不隔离政策 金融体制 教育制度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印度是一个缺乏教育、等级严格的封建管理式国家,其人民生活疾苦。中国1978年就开始大胆的经济改革,开放国门,20多年天翻地覆,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几乎达10%,过去10年达8%。印度1991年才开始打破其封闭的经济体系过去10年内的平均增长率不过6%。然而,自2004年起,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10%,印度年均GDP增长超过8%,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更是齐头并进。在同一时期,全球经济也经历着十年来最快的增长,年均增长超过4.5%。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令生产力突飞猛进,令全球经济史无前例地爆炸性增长。中国和印度不断成长为全球一体化的中心,同时成功利用全球化的优势发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就像19世纪中期,中国人小看日本,从来不认为这个“弹丸小国”能够对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然而转眼几十年,日本迅速成为世界列强的一员,实现其“脱亚入欧”的美梦。那么在崛起的印度这位亚洲另一“巨人”面前,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本文便是以两国的制度差别为出发点,进行比对和分析,希望可以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带来一些有启发性信息。
  
  印度在制度上的劣势
  
  (一)不合理的种姓制度
  印度社会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的主要的特征就在它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就是将全部人口划分成为相互排斥的,具有界定明确的,并且是可以继承的社会职能的不同群体。种姓制度把人分成高贵、低贱,且终身不得改变。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对应于僧侣祭祀阶层;刹帝利,对应于国王和官僚阶层;吠舍,对应于商人和城市手工业者阶层;首驼罗,对应于农民和佃农阶层。四大种姓以外则是贱民,他们是梵天的粪便所化,对应于奴隶阶层。在印度11亿人口中,目前贱民仍然占了10%多,他们不被社会所接纳,是“不可接触的人”。种姓制度是印度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即便在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人通常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后代,经济增长的果实被高级种姓摘走,社会贫富差距反而迅速拉大。
  种姓制度的消极后果就是会削弱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因为在种姓制度条件下,当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时候,来改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工作动力,走向宿命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印度的社会生产力,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而没有得到普遍的解放,他解放的精英是做软件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解放了全中国所有的劳苦大众,给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种姓制度会削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二)过高的福利制度
  印度强大的工会组织规定,政府必须保障工人8小时工作制,并要给以较高的最低日薪制,以及诸多福利。这些要求确实使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高工资国家,但这也使得外资犹豫不愿进入印度,使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发展。对于印度这样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国家,过高的福利规定将使制造业无法发展。印度之所以表面上失业率不高,是因为印度是宗教国家,国民有得过目过的想法,相信因果报应,也不会去登记失业,主动找工作,加上印度富人雇佣了大批家仆,也减少了失业率。在印度,制造业、加工业没有发展空间,他们只能靠软件、制药这种技术密集型,以及信息、金融这种服务行业来发展,是“一条腿走路”的模式,结构性的失衡很明显,普通老百姓也不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多少好处。
  
  (三)城乡不隔离政策
  印度的农民可以随便进城,这也是沿袭了英国制度。印度还有个规定,在一个地方居住了30年以上,这个地方就可以属于你。所以在印度的城市里有大片贫民窟,这是由于城乡没有隔断。对于进城市的农民,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医保等。当然这种医疗福利不会有多好,即便在孟买这样的大城市,一般贫民也未必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印度城市的基础建设长期落后于中国,和城乡不隔离的政策有极大关系。中国的城乡隔离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基础建设的发展,为以后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西方人经常抨击中国的城乡隔离政策,却不曾想,他们的农村是多么的富裕,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多么的低。而印度是从不曾隔离过城乡的,于是印度的城市也就和农村差不多了。在这里要重申一下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制度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那结果通常不会太好看,这一点中国在50、60年代的经验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印度在制度上的优势
  
  (一)印度有运转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
  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账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现在拥有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印度最早有23个证券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是孟买的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运转,所有的交易市场已经联网,交易场所已经取消,大家只需要在终端进行交易。它的资本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监管制度非常严格,现在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的5倍。印度的国有银行和私人银行共存,但银行部门的坏账率却低于10%,反映了印度金融部门良好的运行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水平。在中国,由于金融没有自由化,使得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得以持续发展,限制了私人企业的成长空间。中国的银行坏账虽经屡次剥离,银行坏账率依然高达40%。
  印度的金融市场较为健全,这对小型私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中国的银行体系还是侧重于服务国有企业,尽管外资滚滚而来,但一些民营企业家都难以找到资金,不利于有竞争力的企业成长,更难以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所以说,虽然印度的基础设施的硬件没有中国的强,但它的软件设施要好的多。印度的私营企业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比较方便,而对我们中国来说,金融体系改革滞后已构成我们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是我们要向印度学习的地方。
  
  (二)印度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持续发展的私人经济部门
  英国对印度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将欧洲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移植到印度,印度现在的私营企业制度带有浓厚的欧洲企业文化色彩,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强。相比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才是第一代,最多是20多年的历史,是从头建立一个民营企业的制度。中国私营企业大都持续经营能力弱,有的企业只存续2-3年就倒闭了,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够完善。而印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整个社会中日积月累。长期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支持了印度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企业家精神,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知识管理经验也更强。正因如此,印度有一些大规模、国际知名的私人企业和国际知名的品牌,而中国则还很少。
  
  (三)印度有先进的教育制度
  印度的软件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印度是美国最大的软件和软件赋能服务业的“外包基地”。在美国,有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签证有近一半发给印度人。什么原因使得印度拥有如此众多的高水平软件工程师?答案便是教育。
  英语的普及无疑是印度固有的强项,但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企业家和印度人一直是非常国际化的。几百年来印度就没有停止过学生出国留学的进程,与各国,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他们和国际的交流是非常自然和直接的。因此,和中国的企业家相比,他们在处理国际商务上轻车熟路。另外,他们对国际的政治和法律体系了解较深,在国际上活动运用自如。印度的教学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学生对新技术的发展完全不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一般能直接胜任国际公司的工作。
  
  总结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亚洲大陆上人口最多,版图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有着几乎相同的历史,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化与人类文明,在近代又同样遭遇过殖民统治,在近代走向衰落与贫穷,同样又在近十年努力发展各自国家的经济。在中国近二十多年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印度也雄心勃勃地要成为南亚大国、亚洲大国。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这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要在21世纪当中真正崛起,首先就必须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要加快对制度环境的建设,制度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成就发展的根本,希望中、印两国可以在这方面互相学习,不断地对本国的制度环境加以完善,实现真正的崛起。
其他文献
摘要: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文章依据产业转移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具备的条件,并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 区域发展 中部地区    产业转移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从我国产业发展历程看,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
期刊
摘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中国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提出自由贸易区战略之后。因此,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规模经济效应 竞争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是由于竞争的加强、经济的规模化、投资的增大以及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
期刊
我国有句俗话:“医者父母心”。神农、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医生以仁者之心,回春之术,一向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而被医生奉为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有云:“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没有医生不曾念诵过这段誓言,在非典、禽流感相继来袭的日子里,一大批医生甘冒奇险,可歌可泣。但是,也有医生在开大处方之际,手不软、心不慌,让百姓难以信任
期刊
新医改方案历经3年酝酿、争论,终于在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回归公益、推行医保……新医改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都需要拭目以待。  2009年2月28号,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就曾表示,医改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公立医院改革。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向外界表示,目前看病就医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尽管改革路径上不十分清楚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文章将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与深化,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如何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建立健全,如何由内而外地进行自身强化才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
期刊
医院是给病人看病的,而在这次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公立医院看病。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因此未来公立医院它该怎么改,未来的改革之路它将怎么走,就牵动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心。    三年全民医保难在城市不在乡村    推进全民医保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城镇地区,伴随城市化进程,未来三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期刊
摘要:自从2001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把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务外包给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此就形成了令全球瞩目的各类服务的离岸外包浪潮。文章主要分析服务的离岸外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离岸外包的新趋势。  关键词:离岸 外包 服务 关键问题 发展趋势    根据Forrester(佛雷斯特)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美国有超过330万的工作机会
期刊
摘要: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整合不应只在并购发生后才开始,整合前的基础工作和财务整合后的财务控制是保证财务整合的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并购 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并购完成之后,把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两家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融合在一起,发挥“1+1>2”的协同效应。而企业
期刊
摘要:评估方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价值评估的结果和交易的实施,也构成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框架。文章对我国目前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我国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方法评价 评估方法选择    随着企业购并、重组、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蓬勃开展,其中企业价值评估问题是产权交易能否达成的核心
期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于经营活动的需要和后勤集团自身发展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后勤经营实体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依照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完善我国高校后勤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    高校后勤集团企业财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经营实体的行业特征,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财务管理办法,导致财务人员对实际工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