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数学也不例外,而数学作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学科,若能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起来,必定有益于其他学科思维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数学思维;独立思考;广阔性;严密性;灵活性
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思考、认识及理解,是人体大脑中最基础的一种活动形式。广义上说,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活动。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利用数学的方式途径去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对外求知的探索源头,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乐于思考,从而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如果题目中既有分数,又有小数和整数,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有理数,表示小数的同学坐在一起,表示分数的同学坐在一起,表示整数的同学坐在一起,此时他们属于不同的“类”,那应该怎样打破界限共同坐在一起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先化成统一的形式,再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亲身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使同学主动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色彩绚丽的图片展现在屏幕上,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时,可以将立体的空间图形呈现在屏幕上并演示立体图像形成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立体感,使他们对空间图形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辅以立体图形是如何形成的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既吸引了学生注意,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就是指学生能够从此题联想到彼题,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能力;还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况,即从典型事例中发现普遍的规律或原理,并且应用在其他的一般情况中。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联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然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应引导学生由性质推断判定定理。既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那么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答案是肯定的。三角形判定方法之一是:边边边,即“SSS”,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通过边的关系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是不是通过角也可以呢?繼而引出其他判定定理“SAS”“ASA”等。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性质想到判定定理,由此及彼,同时从一个判定方法想到另一种可能的判定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各种知识的联系链接,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从而发展其思维的广阔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要求解题过程中的小心谨慎,即思维的严密性。由于数学极强的承接性,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只要你算错了一个数据,那么后面所使用的都会是错误的数据,最终将直接导致结果错误,是真正的“一子错,满盘皆输”。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求他们认真检查数据的正误,同时不产生丢落,保持数据的完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的灵活性指遇到问题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或客观局势的发展及时转变思路,不钻牛角尖儿,灵活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可以通过变式训练,一题多解来达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有多种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等。像x?- x- x+ =0,它化简后是x?-( + )x+ =0,这时候同学们倾向于用因式分解法来解题,但由于它带有根式,一部分同学就不会进行因式分解了,于是陷入困境。其实这种方程直接用公式法解决也很简单,当?≥0时,我们将对应的a、b、c分别代入求根公式x=[-b±(b^2-4ac)^(1/2)]/2a,得到最终答案x= 或 。判断一个学生思维的能力如何,依据之一就是考察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为了避免学生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执着于一种解题思路,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能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数学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寻求各种办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艳红.浅谈初中数学中数学思维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6):131-131.
[2]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关键词:数学思维;独立思考;广阔性;严密性;灵活性
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思考、认识及理解,是人体大脑中最基础的一种活动形式。广义上说,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活动。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利用数学的方式途径去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对外求知的探索源头,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乐于思考,从而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如果题目中既有分数,又有小数和整数,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有理数,表示小数的同学坐在一起,表示分数的同学坐在一起,表示整数的同学坐在一起,此时他们属于不同的“类”,那应该怎样打破界限共同坐在一起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先化成统一的形式,再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亲身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使同学主动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色彩绚丽的图片展现在屏幕上,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时,可以将立体的空间图形呈现在屏幕上并演示立体图像形成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立体感,使他们对空间图形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辅以立体图形是如何形成的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既吸引了学生注意,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就是指学生能够从此题联想到彼题,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能力;还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况,即从典型事例中发现普遍的规律或原理,并且应用在其他的一般情况中。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联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然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应引导学生由性质推断判定定理。既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那么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答案是肯定的。三角形判定方法之一是:边边边,即“SSS”,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通过边的关系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是不是通过角也可以呢?繼而引出其他判定定理“SAS”“ASA”等。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性质想到判定定理,由此及彼,同时从一个判定方法想到另一种可能的判定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各种知识的联系链接,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从而发展其思维的广阔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要求解题过程中的小心谨慎,即思维的严密性。由于数学极强的承接性,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只要你算错了一个数据,那么后面所使用的都会是错误的数据,最终将直接导致结果错误,是真正的“一子错,满盘皆输”。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求他们认真检查数据的正误,同时不产生丢落,保持数据的完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的灵活性指遇到问题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或客观局势的发展及时转变思路,不钻牛角尖儿,灵活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可以通过变式训练,一题多解来达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有多种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等。像x?- x- x+ =0,它化简后是x?-( + )x+ =0,这时候同学们倾向于用因式分解法来解题,但由于它带有根式,一部分同学就不会进行因式分解了,于是陷入困境。其实这种方程直接用公式法解决也很简单,当?≥0时,我们将对应的a、b、c分别代入求根公式x=[-b±(b^2-4ac)^(1/2)]/2a,得到最终答案x= 或 。判断一个学生思维的能力如何,依据之一就是考察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为了避免学生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执着于一种解题思路,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能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数学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寻求各种办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艳红.浅谈初中数学中数学思维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6):131-131.
[2]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