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溺爱,而是爱不够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17岁小伙子为买苹果iPad2而卖肾;
  网上,90后女生微博上留照片留电话,愿以初夜换iPhone4;
  广州,16岁少女为买iPad2,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
  这些故事真可怕。不禁让人疑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苹果”产品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熊
  对此,沈东郁在微博上解释说:“iPhone、iPad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了爱。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非常低,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熊。”
  一些孩子,会钟爱一个小枕头或小毯子,不让家人洗,脏了臭了都不让,如果家人偷偷洗了,他们会大哭,有时会哭晕。如果细致回顾,家人会知道,这个小枕头或小毯子,妈妈曾与孩子一起共用过。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则说,它们有妈妈的味道。由此可见,孩子迷恋这些小东西,其实是想抓住母爱的味道。
  母爱是什么?
  孩子哭,妈妈知道他是饿了,用乳房哺育他。这一刻,母爱借妈妈的乳房而传递,妈妈的乳房就成了母爱的象征。
  孩子哭,他渴了,妈妈用奶瓶喂他水喝。这一刻,母爱借奶瓶而传递,奶瓶成了母爱的象征。
  如此这般的情形无数次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突然领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它,母爱是无形无质的。
  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物质的执着,或者说,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的执着。有了这样的领悟,一个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
  假若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
  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指称“溺爱”坏了。
  其实,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如果深入了解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他们的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往往是给孩子买东西。
  既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是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颗糖、一串糖葫芦、一个小玩具,最后则发展成手机、电脑,乃至其它。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身体是什么?肾是什么?不知道,体会不到,我只看到我的渴求,一部iPad2,它闪闪发光,具有无可匹敌的吸引力,啊,有了它,我太心满意足了⋯⋯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iPhone到手了,有形有质的美妙之物到手了,但那满足感,也就只是到手那一刻,很快的,它就消散了。
  于是,有了iPhone一代,还要渴求二代,有了二代,还渴求更新的⋯
  寓言小说《小王子》中,小王子居住的小小的星球上,只有一朵玫瑰花,他以她为骄傲,以为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但到了地球上,他发现了一个玫瑰花园,那一刻他很失望,原来他的玫瑰花并非是独一无二的。但狐狸让他明白,他的那朵玫瑰花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驯养了那朵玫瑰花,玫瑰花也驯养了小王子。
  驯养是怎么发生的?
  每天,小王子要给玫瑰花浇水、捉虫子、遮太阳,还要陪她说话,有时要满足她小小的虚荣心⋯⋯就是在这些琐细的行为中,小王子驯养了玫瑰花,玫瑰花也驯养了小王子。
  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照顾中,需要时间与精力,或者说,需要心。
  养孩子不是一项任务
  我的一位来访者,她从未和女儿有严重分离,还读了很多育儿书,尽可能用书上的办法与女儿相处,但一开始如天使般可爱的女儿,到了四五岁后却变成了小恶魔,常常失控,激烈地攻击她。这令她很绝望。
  仔细地聊下去,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她很少和女儿拥抱。这源自于她的童年,她10岁前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得不到拥抱,最后变成惧怕并抵制拥抱。
  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她是将育儿书上的办法当成“任务”来对待的。
  如果“给孩子喂水”时就只是个任务,那么就只有奶瓶这一爱的载体存在,而无形无质的母爱就没有传递。
  明白这两点以后,她开始学习,用心对待女儿,将一切任务变成与女儿一起的玩耍。譬如洗澡,当只是任务时,女儿会抓狂,但现在她仔细体会碰触女儿的身体,和她一起玩耍,结果女儿会说:“妈妈,多玩一会儿,妈妈,什么时候我们还这样玩啊?”
  这时,洗澡这件事也成了爱的象征。这种有心地在一起,就是彼此驯养的过程。
  果不其然,随着这样琐细时刻的累积,女儿的暴力倾向变得少多了。
  后来,她领悟道:“女儿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人存在。”
其他文献
前段日子,女儿伊姐和她爹刘大灰就像考拉趴在尤加利树上一样,24小时黏在一起。晚上睡觉,伊姐让刘大灰哄睡觉,并说:“亲亲爱爸爸。”刘大灰就把声音调整成撒过糖粉的感觉回应说:“爸爸爱亲亲。”我躺在旁边,好像是他们的邻居,我倒也没觉得自己很凄凉,不理我,正好有大把时间来看书、玩手机。  朋友看过本片段后发表评论说:“早不就说了嘛,女儿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在此严重声明,我个人十分十分十分恶心这句话,不知道
期刊
学习跟不上,想“一死了之”  王义(化名)走进咨询室时,面色凝重,声音低沉无力,根本不像18岁的年轻人。  他出生于城市家庭,条件一般。王义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婚了,之后他就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医生,换过七家工作单位。王义在上小学、初中时的成绩都一般,升高中时,离分数线还差200多分,是父亲想办法交钱才进了现在的高中就读。  高一时,王义学习很刻苦,投入了很大精力,成绩中下等,尚能跟上。升入高
期刊
我的同事M问我:“你儿子的学校下课时候,是否被允许到操场玩耍?”她为了给儿子争取课间从三楼的教室到室外玩耍的权利,去找老师力争。M是我特别好的朋友,我在注意不给她心理压力的交谈中,对她坦诚说出了我和儿子的学校相处的方式。   这件事,我另外的朋友也为她女儿的个性化权益去和高中学校的老师力争过。她们似乎都是那种敢于“革命”的母亲。我不是。我是一位“改良”的母亲,我只在儿子的幼儿园“革命”过一次,而且
期刊
孩子尿床也是病?著名中医孙大夫为您解疑:  孩子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会大大减少。可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如果3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尿床在医学上称为“夜遗症”、“夜遗尿”。  对于顽固难愈的尿床用一般的固涩药很难见效,要不就疗程长,造成病人
期刊
能让小孩解决的,就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吧。小孩有时比大人有智慧呢。  从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起,经常会提起她班里一个叫李宾的男孩儿,说他比班里的同学大两岁,很厉害,经常欺负同学。他好像是转学过来的,还说他家有亲戚在教育局,没人敢惹他。  一天放学后,女儿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们,有个经常被李宾欺负的女生的爸爸,放学的时候堵在校门口,截住了李宾,朝着他就是两拳,并警告他不许再欺负自己的女儿。  可过了没几天,女儿
期刊
一定要尊重孩子,顺从的孩子生长不出独立的人格,长大了也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女性读者来信:  成老师您好,我最近经常做一种梦,就是在梦中遇到陌生的人,就会不知不觉跟着他走,好像控制不了自己。梦中的人,一般都个头高大强壮,或者是黑色的身影,有些长得特别凶狠,我看到就很害怕。  我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即使是在网上联系或者打电话联系业务,只要对方性格中有掌控欲、是那种很强势的人,我
期刊
表扬为什么没有用  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天,她们家里来了客人,十岁的儿子为客人很漂亮地削了水果,客人惊讶地说,这么点儿小孩,他怎么会做这个。妈妈就当着客人的面表扬了孩子一番。可是,客人走后,儿子对妈妈说:我觉得你当着人家表扬我特别不好,你这是在吹嘘你儿子。朋友很困惑地对我说,我没觉得自己在吹嘘啊。  还有一次,儿子为全家人做了一锅口味很好的汤,妈妈很高兴,就说:儿子你太棒了,这个汤做得好极了。可是
期刊
我想当个好妈。谁不想呢?连俺家那位都替我想了生孩子之前,不仅给我买了很多书让我读育儿养育细节,重要的句子还用荧光笔划了下来。午餐时有同事求助“孩子吃奶的时候咬她”,别的当妈的还没说啥,我这个还怀着孕的立刻抛出书上的答案: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千万别喊,否则会引起宝贝的兴趣,下口更狠。  简直太苍白了。  当我自己生了娃,被小屁孩咬得倒吸凉气,我一直扮“忍者”到“神龟”,小屁孩还是不松口。  我仔细咂摸
期刊
人之初,我是说,在母腹之中的时候,以“身体”为感知的方式。孩子出生之后,仍以身体为感知方式,但此时的身体,已分化为四肢、五官、皮肤与脏腑——简称“身体的分化产品”。对孩童出生所据的那一“基因型”而言,他的身体及各部分的专业化过程,均属“表达”。  在数亿年的演化之后,人类有了最初的理解力,如前述,先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后借助于自己身体的分化产品。孩童身体及其分化产品,一方面是基因型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孩
期刊
下班到家,婆婆迫不及待地向我控诉儿子:“今天下午他指着我,你猜他说什么?你肯定猜不到!”  婆婆卖关子呢,还做出伸着食指的架势。我盼着她的答案揭晓,心里又不安。  “他指着我说:什么东西!”婆婆复述的时候,分明就是感叹的语气。  我第一个反应是:跟谁学的?!我和婆婆都用嗔怪的目光看着一旁听我们说话的炯炯。  炯炯看两个女王气势汹汹地盯着他,放开嗓门喊上了:啊每次受到指责的时候,他都用尖叫来表达抗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