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中国风谷”,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年初,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区企业、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3亿元,实现每股收益1.40元。而在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为3.2亿元,2007年实现同比增幅达96.98%。
2008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风谷”呼之欲出。
新契机
乌鲁木齐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金鹏表示,2008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就是全力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中国风谷”,力求抢占全国行业制高点,形成竞争新优势,为全疆乃至全国的风电产业作出贡献。
目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风电装备制造行业也初步形成了研发、电机制造、风机叶片、配套设备和风机装配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为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开发区也启动了风电产业园建设,引进了风机叶片、吊装服务、定转子支架等配套项目,目前已有丹麦LM、羲之翔、汇通和鑫风4个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投资总额达2.8亿元,将大大提高金风科技公司的配套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整个风电产业园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这一切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要让“中国风谷”名副其实,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它不但准备好了,而且发展风电产业,打造“中国风谷”,可谓 “天时、地利、人和”。
截至目前,全球风电发展覆盖70多个国家,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2020年全球的风力发电装机将达到12.31亿千瓦(是2002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38.4倍),年安装量达到1.5亿千瓦,风力发电量将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
我国风电资源丰富(拥有10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风电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从2003年开始,风力发电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积极的政策框架也日趋明朗和成熟。
为了扶持本国风电设备企业、加快我国风电的发展,2003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大型风电场特许权建设方式,选择10万千瓦级及以上大型风电场,由政府负责落实风电场资源、土地、环保、交通、电网接入和按中标电价收购风电可发电量等建设条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者。特许权招标方式的推行,不仅加大了风电建设规模,而且大大降低了上网电价,增强了风电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文明确规定,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要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紧随其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作为其配套法规之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为国内风电设备行业的稳健和理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建成92个风电场,安装风电机组3297台,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58.9万千瓦,2006 年累计装机增长率105%。预计五年后风力发电将占到整个电力结构的2%,2020年风电装机和在建项目需要投资3600亿元人民币,风电发展前景广阔。
“仅去年一年,风力发电就完成328万千瓦,2007年年底就已经完成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的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任东明副主任告诉《经济》。
良好的政策环境、让风电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而同时,也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着手打造“中国风谷”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又使其风电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地利”的优势。
有关资料显示,新疆风能资源总储量为8.72亿千瓦。被称为九大风区的达坂城、阿拉山口、十三间房、小草湖、塔城老风口、额尔齐斯河谷、三塘湖—淖毛湖、哈密东南部和罗布泊风能资源丰富,储量1.53亿千瓦。特别是达坂城风区不仅风能资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距乌鲁木齐仅40公里,风能资源综合开发潜力超过1000万千瓦风机装机规模。
据杨金鹏介绍,目前,新疆正在与西北电网公司作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前期论证。开发区近期将结合风电发展规划,在重点风区开展风能资源详查评估工作;还将在达坂城、阿拉山口、小草湖、十三间房等重点风区开展风电场工程规划;还要在上述风区开始风电接入电网的配套电网建设规划,克服风电接入电网的瓶颈制约。
风电设备制造是一项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发电技术、电子控制和高可靠性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风电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特别是系统掌握风电理论并具有风电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必备。
伴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新疆一批优秀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使新疆形成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风电特色产业。新疆最早的风电运营商——新疆风能公司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他们的技术人才活跃在全国各地。
据了解,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使新疆的风电装机规模到2007年底达到27.9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总量的3.4%,远远高于全国这一比例。
杨金鹏告诉《经济》,在未来的日子,开发区将加快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风能开发战略,抓住首府建设可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基地的机遇,大力支持风电产业的发展,争取上级出台电力市场准入、人才技术引进、财政扶持等鼓励政策。支持风电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风电行业协会、行业标准组织进入我区,不断巩固技术和创新优势,抓紧风电配套项目的招商,进一步延伸风电产业链。
打造“中国风谷”
在实现“中国风谷”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愿景也越来越清晰。
随着政策环境的利好,还有诱人市场的“召唤”,使得我国风电整机市场风起云涌、纷争四起,风电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人戏言,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已经进入战国时代。
据有关数据显示,有意进入整机行业的超过50家,而在此过程中,华锐、东汽、上汽等大型企业依托集团雄厚实力迅速崛起;部分零部件厂商通过购买国外风电机组的生产许可证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办厂,也纷纷进入风电装机制造行业。
同时,国外著名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觊觎着中国风电这个大市场。据了解,目前,世界四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中国,除GE公司选址沈阳外,丹麦VESTAS、西班牙GAMESA以及印度SUZLON三家公司均已落户天津并于2007年投产。
国内企业激烈的竞争,国外企业一步步地“抢占”,使得开发区风电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场争夺战中,“走出去”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任东明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存在着风级制造能力超过现有的需要量的情况,国内一些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渐地把未来市场的发展转向了国际市场。去年,乌鲁木齐的金风科技已经开始向古巴出口风机。
除了激烈的行业竞争,还不得不面对核心技术的短腿、缺乏自主品牌这样的事实。
国际市场上风机技术创新很快,目前2-3MW的主流风电机组已经商业化,5MW的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行,同时在风电机组的设计上还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
据了解,风机研发的关键技术在于风电机组的系统集成和整机的设计制造。其中变频器是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在改变电流频率、稳定输出电压频率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国内企业在变频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还很少有成熟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难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年初,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区企业、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3亿元,实现每股收益1.40元。而在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为3.2亿元,2007年实现同比增幅达96.98%。
2008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风谷”呼之欲出。
新契机
乌鲁木齐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金鹏表示,2008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就是全力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中国风谷”,力求抢占全国行业制高点,形成竞争新优势,为全疆乃至全国的风电产业作出贡献。
目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风电装备制造行业也初步形成了研发、电机制造、风机叶片、配套设备和风机装配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为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开发区也启动了风电产业园建设,引进了风机叶片、吊装服务、定转子支架等配套项目,目前已有丹麦LM、羲之翔、汇通和鑫风4个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投资总额达2.8亿元,将大大提高金风科技公司的配套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整个风电产业园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这一切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要让“中国风谷”名副其实,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它不但准备好了,而且发展风电产业,打造“中国风谷”,可谓 “天时、地利、人和”。
截至目前,全球风电发展覆盖70多个国家,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2020年全球的风力发电装机将达到12.31亿千瓦(是2002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38.4倍),年安装量达到1.5亿千瓦,风力发电量将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
我国风电资源丰富(拥有10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风电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从2003年开始,风力发电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积极的政策框架也日趋明朗和成熟。
为了扶持本国风电设备企业、加快我国风电的发展,2003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大型风电场特许权建设方式,选择10万千瓦级及以上大型风电场,由政府负责落实风电场资源、土地、环保、交通、电网接入和按中标电价收购风电可发电量等建设条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者。特许权招标方式的推行,不仅加大了风电建设规模,而且大大降低了上网电价,增强了风电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文明确规定,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要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紧随其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作为其配套法规之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为国内风电设备行业的稳健和理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建成92个风电场,安装风电机组3297台,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58.9万千瓦,2006 年累计装机增长率105%。预计五年后风力发电将占到整个电力结构的2%,2020年风电装机和在建项目需要投资3600亿元人民币,风电发展前景广阔。
“仅去年一年,风力发电就完成328万千瓦,2007年年底就已经完成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的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任东明副主任告诉《经济》。
良好的政策环境、让风电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而同时,也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着手打造“中国风谷”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又使其风电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地利”的优势。
有关资料显示,新疆风能资源总储量为8.72亿千瓦。被称为九大风区的达坂城、阿拉山口、十三间房、小草湖、塔城老风口、额尔齐斯河谷、三塘湖—淖毛湖、哈密东南部和罗布泊风能资源丰富,储量1.53亿千瓦。特别是达坂城风区不仅风能资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距乌鲁木齐仅40公里,风能资源综合开发潜力超过1000万千瓦风机装机规模。
据杨金鹏介绍,目前,新疆正在与西北电网公司作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前期论证。开发区近期将结合风电发展规划,在重点风区开展风能资源详查评估工作;还将在达坂城、阿拉山口、小草湖、十三间房等重点风区开展风电场工程规划;还要在上述风区开始风电接入电网的配套电网建设规划,克服风电接入电网的瓶颈制约。
风电设备制造是一项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发电技术、电子控制和高可靠性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风电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特别是系统掌握风电理论并具有风电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必备。
伴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新疆一批优秀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使新疆形成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风电特色产业。新疆最早的风电运营商——新疆风能公司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他们的技术人才活跃在全国各地。
据了解,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使新疆的风电装机规模到2007年底达到27.9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总量的3.4%,远远高于全国这一比例。
杨金鹏告诉《经济》,在未来的日子,开发区将加快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风能开发战略,抓住首府建设可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基地的机遇,大力支持风电产业的发展,争取上级出台电力市场准入、人才技术引进、财政扶持等鼓励政策。支持风电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风电行业协会、行业标准组织进入我区,不断巩固技术和创新优势,抓紧风电配套项目的招商,进一步延伸风电产业链。
打造“中国风谷”
在实现“中国风谷”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愿景也越来越清晰。
随着政策环境的利好,还有诱人市场的“召唤”,使得我国风电整机市场风起云涌、纷争四起,风电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人戏言,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已经进入战国时代。
据有关数据显示,有意进入整机行业的超过50家,而在此过程中,华锐、东汽、上汽等大型企业依托集团雄厚实力迅速崛起;部分零部件厂商通过购买国外风电机组的生产许可证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办厂,也纷纷进入风电装机制造行业。
同时,国外著名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觊觎着中国风电这个大市场。据了解,目前,世界四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中国,除GE公司选址沈阳外,丹麦VESTAS、西班牙GAMESA以及印度SUZLON三家公司均已落户天津并于2007年投产。
国内企业激烈的竞争,国外企业一步步地“抢占”,使得开发区风电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场争夺战中,“走出去”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任东明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存在着风级制造能力超过现有的需要量的情况,国内一些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渐地把未来市场的发展转向了国际市场。去年,乌鲁木齐的金风科技已经开始向古巴出口风机。
除了激烈的行业竞争,还不得不面对核心技术的短腿、缺乏自主品牌这样的事实。
国际市场上风机技术创新很快,目前2-3MW的主流风电机组已经商业化,5MW的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行,同时在风电机组的设计上还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
据了解,风机研发的关键技术在于风电机组的系统集成和整机的设计制造。其中变频器是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在改变电流频率、稳定输出电压频率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国内企业在变频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还很少有成熟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难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