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走出困境

来源 :电子商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82211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数据资料兑现成企业效率一直是BI不懈的追求。直至今日,面对繁杂无序的海量数据时,BI期待再次喷发。
  据Meta Group统计,企业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市场已达到40亿美元,并有望在2008年底增长至100亿美元。想必BI厂商一定会因此而深受鼓舞,但市场就是这样,越是块大蛋糕,越是不容易吃到。
  BI市场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数据整合,自主处理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因为数据量的迅速倍增而显得束手无策。日前,借IBM DB2商业智能行业解决方案巡展之机,IBM发布了其新版本DB2,开发代号为“Stinger”以及相应的信息集成器”Masala”。看的出,这两款新品是有备有来,旨在将BI带出技术困境。
  
  自主,BI的困惑
  
  “难道您就不能再灵活一点儿吗?”一句埋怨暴露了当前BI处境的尴尬:自主功能欠缺,谈何智能?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度推进,海量数据迎面而来,自主功能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体现出来。不论在何种规模的商业应用中,信息技术人员都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如数据分析、Web服务、集成,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战略性的事务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体的商业目标,没有人会甘于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在系统的部署、配置、维护和优化这些琐碎工作上。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各种自主功能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于是,自主管理成了各路BI厂商包装 BI解决方案时必打的一张牌,IBM如此,Oracle如此,SAS、BO都是这样。“根据Meta Group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两份报告的分析,如采用IBM的“Stinger”类型的自主数据库,能够将通常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的传统维护任务的劳动强度减少80%”,IBM商业智能软件亚太地区总经理尹丹岭女士拿出这样一份惊人的成绩。
  也许对于什么是自主功能,业内还没有达到一个共识,但从很多老牌数据库厂商的策略中,人们完全有理由预测,未来数据库管理系统将能够简化并自动化大部分维护任务,对某些任务甚至可以代替人工操作。
  
  整合,速度取胜
  
  说到BI系统的处理流程,无非是首先从各种各样的资料源中收集资料,组织集中,将其格式标准化后储藏在数据库(数据仓库)中,然后提供给专家用于发现并分析潜在问题。而这其中,数据整合是BI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日应用环境的剧烈变化,数据整合的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企业的业务流程与职能变得更加灵活了,战略、战术及操作决策之间的界线也日渐模糊,信息分析与业务运营系统正开始进行合并,非结构化的内容正变得如同结构化的资料一样重要,信息需求已经跨越了企业的界线,所谓数据整合的实时性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众所周知,如果不能保证数据整合的及时有效,那么智能决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当人们的目光也再次转向这个代号“masala”的集成器时,IBM大中华区信息管理软件经理金筠女士显然信心百倍,她告诉大家:“通过masala这个软件能够让企业访问存储于企业的所有类型资料,与以前的技术相比,它的出现把从联合资料源中查询信息的速度提高了10倍。”
  虽然masala还不是完美的数据整合解决方案,但的确在数据检索速度和集成速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为未来信息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正】 对于新世纪的管理者而言,这本书是一张及时的地图。它告诉每一位管理者,对于客户、雇员和股东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长期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BPM被认为是"后ERP时代"的主流应用,这个领域的龙头厂商海波龙认为中国的BPM市场将很快"蓬勃"起来,他们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希望未来可以独领风骚.
首钢ERP一期共投资1亿元,这个项目的上线成功,让首钢实现了信息化方面的一个大跨越.
有专家认真分析了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后认为,中国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行动,匆忙决策,其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二是项目
2003年初,还未摆脱"网络泡沫"阴影的业界仍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思科.未料到,思科却突然斥资1.5亿美元,在全球启动有史以来声势最大的全球广告宣传攻势.
医药批发企业的角色定位今后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批发商从计划经济下的贵族,变成市场经济下的仆人."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一语道破了此次国家药监局"用心良苦"的操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和粗放经济增长的模式之中.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00
"王者"归来"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将成为又一次难得的良机",这是继B2B和B2C之后,美国<商业周刊>扔出的又一重磅炸弹.记得在2000年年初,一夜春风过后,中国提供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