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发展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再思考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问题,向来是学者、画家讨论研究的焦点。本文侧重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影响,并通过对各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代表人物的艺术教育背景及其对该阶段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影响加以阐述,来进一步梳理油画中国之路,探讨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对于当下中国油画以及其连带的中国油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油画 本土化 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有他形成与存在的独特背景。油画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发展变迁,要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相融合,自然也离不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明朝后期的中国沿海一带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江南经济发达,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贸易频繁。对外贸易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在与西方的对外交往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慢慢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油画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中国。有记载较早传入的油画基本上都是宗教题材,由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带入中国,油画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之旅。但是,油画传入中国的初期,西洋画法对中国画家的影响微弱。
  一、根基中国 自主汲取 改造融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油画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的吸收、引进西方油画,学习其技法。土山湾的美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周湘、任伯年等。这些画家学成后为油画技法的学习传播做出很大贡献,新兴美术教育开始出现,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也为中国油画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块基石。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油画民族化之路,真正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性”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李铁夫、李叔同、陈抱一、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梁、常书鸿、吕斯百、潘玉良等艺术先驱者们,将西方油画艺术引入本土,并致力于寻求油画的民族化之路。许多画家开始陆续到国外学习西洋油画技法。他们站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立场上,去吸收西方。他们回国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中西结合”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时常思索着“艺术如何反映民族审美意识”“如何使作品具有东方特色”等问题。
  一方面,这些早期艺术家大都研习过中国传统艺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意识已经深深地融入血脉。另一方面,他们在留学期间,研习西方艺术精髓越深,越体悟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独特可贵。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家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中西艺术的巅峰间漫游求索。艺术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依靠文化艺术的体认与自觉,而这种体认与自觉会在一个外来文化艺术与本土文化艺术剧烈碰撞的时代充分萌发。这种碰撞,使得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认识的视角也会更加清晰准确。
  这些艺术家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都是传承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思想,如林风眠“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等,就是这一思想在美术界的阐发。他们站在自我的文化立场上去吸收,不是纯粹的、简单的拿来主义。他们从学院学成归来,没有画的和西方一样,跟着西方走。他们学的更多的只是西方的造型方式、材料和技法,回来后和我们本民族的东西融合的非常好,他们的作品不是西方油画的延续,不是西方油画的简单翻版,更不是西方油画的变种,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绘画。
  这一代人的努力,从努力吸收到大力传播,他们的根是中国的,文化背景是中华传统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从小的教育注定了他们的文化命运。他们始终是作为完完整整的中国人在引进并改造、吸纳、消化了西方油画。这一时期的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是大多数人的集体的文化自觉。
  二、政治为纲 服务社会 全盘苏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界派出大量的留学生留学苏联,大力引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这是一个不由画家自发的,而是政府派遣的、带有国际政治色彩的留学潮。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以学俄罗斯风格为主导,艺术风格总体上偏向单一化,体现出一种社会使命感,一种要被广大受众所理解、服务的精神,一种担当的态度,民族主义思潮受政治时局影响而涌动。
  中国油画此时进入了“全盘苏化”的状态,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以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契斯恰科夫(1832-1919)教学体系为核心——源自西方的油画教学作为唯一的美术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培养了后来的几代中国油画人,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
  三、斑斓世界 各取所需 西方重演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经历了80年代初期对“文革”美术的清算和反思,封闭已久的国门打开,西方各种思潮流派汹涌而入,全盘西化思潮曾在美术界形成广泛影响,文化理想主义、虚无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种种焦灼和躁动纠缠成一团乱麻。随着国家经济、文化领域的开放,西方文化艺术不再是被封堵、受批判的异类。越来越多的中国油画家得以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特别是西方现代绘画创作思想为中国油画家更新艺术观念、改变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借鉴。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们对于西方艺术的狂热达到白热化。特别是“85”新潮之后,在画家们看到当时西方世界各种各样新奇的思潮、流派,尽情吸纳西方当代艺术。西方的艺术,被学习、引進,并在中国“重新演绎”了一遍。
  西方当代艺术的集体涌入,中国的油画家看到大大落后于西方的中国油画现状以及强烈与世界接轨的愿望,将西方艺术的演绎,导致了中国油画仿佛成为西方油画的变种,使得这一时期的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趋于低谷。
  四、传统缺失 反思自省 渴望回归
  20世纪末至今,中国油画在受到西方多元艺术思潮的冲击,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后,又进入了一个冷静时期。中国的油画实践者们开始陷入深沉的反思、迷惘。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变,文化和各种文学艺术门类开始逐渐回归自身本来的社会位置,新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单一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框架体系被打破,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和艺术教育获得了相对平等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写实的美术教育出现新的更加开阔的面貌;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的方法、形式、手段、课程内容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危机与挑战,急需新的改革。此时画家们逐渐回到追逐个性表现的传统惯性思维中。艺术家们开始思考生活与艺术、理想与艺术、体制与艺术等关系,真正开始思考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问题和当代社会问题,以及中西方艺术之间在不同的材料表现上和不同的理念传达上的差别。   当代油画家对如何自觉构建油画的中国学派更为理性与成熟。对西方油画准确而全面的把握是将其民族化的前提,他们在对西方油画各种流派广泛学习借鉴、吸收融合的同时,不断地向本土文化资源的内在精神深度和外在边缘广度拓展,表达出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中国意味。
  回归传统,在现今的文艺界尤其油画方面显得十分迫切。但是,传统基石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受到严重摧残,要重新夯实基础,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这一现状的改变,仅仅从简单的教育模式改革入手肯定是不够的,其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五、教育困境 时代要求 传统渗透
  纵观中国当代的油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基本上是一个西方油画的延续状态。我国现行的油画教育模式脱胎于西方的学院式艺术教育,经过对苏联油画教育体系的引入,以及改革开放后油画教学的转变,我们在教育上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教育教学体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始终还是西方化的,当年的苏联模式还在延续,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改动的只是教学的外表,而内在本质的变革始终没有触及。这样的教育模式,要想改变中国油画的发展轨迹,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这就和我们的油画先辈们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既有传统的修养和自觉,又有对西方文化和技法的消化吸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同时,没有被西方同化。他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自觉,自觉吸收、自觉表现,但现在的画家是在接受了非本民族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情况下,再进行本民族油画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主体意识不在仅仅局限于经济,慢慢开始向文化艺术的“富强”渗透,“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的阐发,是当前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在我们提倡国学,开始倡导要将书法、国画等等国粹重新重视起来,加入到授课内容中。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根基是西方模式的,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吸收中国文化,这样的背景来谈论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就失去了他应有的语境了。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国油画家去自觉追求、探索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发展,就与前辈画家有很大差异,本质已经改变。因此,摆在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
  或许,拓宽艺术的学习之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才能促成整体的美术教育的改变。只要教育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段时间以后,艺术家的培养与其后来的创作,自然就具备了“本土”性,艺术创作就不需要提什么“本土化”、“民族化”了,因為此时的创作主体已然具备了中国特征。这才能让中国艺术的回归本源。
  参考文献:
  [1]闻立鹏:《温故知新——新中国油画三十年断想》[J],《美术》,1984(09)
  [2]靳尚谊:《油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席田鹿:《关注中国当代油画——对中国油画学会代表的访谈》[J],《美苑》,2001(04)
  [4]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浙江美术馆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赵近汝 《山茶花》 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
期刊
10月25日至29日,由浙江省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省中小学教师行书书法艺术专题培训在风景美丽的千岛湖举办。绿水映青山,幽静煮墨香。本次培训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次专题培训由本刊主编李信余亲任班主任,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寿洪、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鲁大东、杭州师范大学王佑贵、《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执行副主编祁斌等老师对行书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技法构成作了细致讲座和示
期刊
《热带鱼乐园》是浙美版第二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一节通过看看、玩玩、想想、画画、剪剪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和巧手描绘心目中的热带鱼乐园。本课要求让学生知道热带鱼的特点,以及能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热带鱼的外形、花纹和色彩。通过热带鱼的绘画、剪贴,使学生动手操作的美术能力得到加强,是一节集欣赏性、创造性、合作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美术课。  为了让这个乐园真正地“乐”起来,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  2、通过画路提高学生描绘的技能,以及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并运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  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并且能创作有新意的小路。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铅笔、记号笔,白纸、上色工具等。  2、
期刊
摘 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幼儿审美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采取“五个一”教育策略,全力打造幼儿生活化剪纸的办园特色。  关键词:幼儿园 生活教学 美工剪纸 探索实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期刊
2017年11月12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文化创意研究所和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艺术学科工作室在白马湖畔的生态创意城柴家坞45号的望镜创意园召开了“微电影创课与STEAM教学”为题的研讨会。  此次会议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文化创意研究所、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艺术学科工作室与浙江省美术名师名校长联盟、宁波市实验小学校长联谊会、《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杂志社共同发起举办的2017'大设计时代“中国
期刊
释文: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东坡有詩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  ―― 董其昌《画旨》
期刊
彭奕欣 《硬笔书法》 上海市金山区同凯中学 指導老师:闻毅敏
期刊
陆奕欣 2007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浙江平湖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我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我热爱体育运动,它教会了我努力和拼搏;我喜欢旅游和做小点心,它教会我做事认真和耐心,也教会了我做人要学会分享和付出。但是说起最喜欢的,那就非画画莫属了。从小我就是个爱画画的孩子,在捣图画室学习画画一年多的时间里,让我体会到画画的无限魅力。累并快乐着,有付出就有收获,今年我有幸獲得平湖市阳光少年才艺比赛现场绘画组
期刊
王佳鈺 《望庐山瀑布》  诸暨市次坞镇凰桐完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