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为此结合课题组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转变观念,优化闲暇教育内容,研设“乐生型”的闲暇教育课程,加强闲暇教育师资的建设,利用团体辅导等措施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进行干预。
关键词:闲暇教育;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先前没有过的“病症”。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根据2009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报告的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2404.2万。“90后”大学生被称为“握着鼠标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是沉迷于网络使用而未达到成瘾的程度,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小。研究网络成瘾的群体自然有其重要意义,但关注沉迷于网络使用而未达到成瘾即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群体,有着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厘清概念
网络依赖者没有达到DSM- 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中描述的成瘾程度, 但已有与网络成瘾的相似症状出现[1]。但也存在区别:网络依赖者虽然有闲暇就想上网,但仍旧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方面,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群可以正常交往,情感表现正常,和自己的周围家人朋友正常交流,可以分清虚拟和现实,心理上还没有的典型的病症。而网络成瘾者则不同,在维持生命需要的吃睡以外,几乎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陷入网络,并不断延长时间,自我封闭,完全生活在虚拟网络世界,对人冷淡、感情冷漠,和现实世界的人基本上没有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逃避现实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偏执症等心理症状。
三、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的必要性
桑标、贡晔[2]应用Young 的十条网络成瘾测试标准对162 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成瘾的有113人(占69.17%);轻度网络成瘾的有41人(占25.13%),严重网络成瘾的有8人(占5%)。白羽等[3]专家按照网络沉溺程度将上网人群分为网络成瘾、网络依赖和正常人群三类:网络依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较,强迫性因子Obsessive-Compulsive)、心理健康状况(SCL-90)基本无显著差异,使用网络方式都是收e-mail、信息检索、聊天,网络依赖多了玩游戏方式;两种人群所不同的是使用网络时的心理感受,正常人群完全以便利为使用目的,将网络看作生活中的工具。而网络依赖人群与网络成瘾都将网络看作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这也为网络依赖者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向网络成瘾者转化奠定了心理上的基础。
Grohol提出的阶段模型认为网络用户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第二阶段: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到平衡,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不过是被困在第一阶段了[4]。
网络依赖是介于正常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有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者,一旦发展成网络成瘾者,将更加难以纠正[5]。所以这个群体是不容忽视的。
四、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课题组以南京某高校“90后”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从结果发现92.1%的大学生周一到周五平时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到了双休日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上升到97%,4小时以上的学生数高达92.5%。面对宽裕的闲暇时间,上网(76.9%)、看电影听音乐(73.4%)、睡大觉(58.9%)、外出闲逛(54.8%)、看报纸杂志(53%)等娱乐消遣类闲暇价值不高的活动排在前五位,其中,“上网”牢牢占据了大学生闲暇的大部分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回答“比较随意”、“随意”的同学比例占52.6%,多数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生活没有计划,盲目性较大,93.7%的大学生期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对闲暇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却有不同的认识,43%的大学生认为闲暇就是“打发时光,消遣解闷”,32.2%大学生认为闲暇的功能是“娱乐放松”。有59.1%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甚至“很单调”,主要体现在用于闲暇活动的设施场所短缺,使用开放时间不合理,缺少指导老师,组织的活动、实践、讲座流于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五、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6]: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体现在信念、情感、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或娱乐环境中。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工作者看来,大量的闲暇时间对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大学生的一笔财富,成为他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享受生活的一方乐土,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出现了“闲暇困惑”、“闲暇消极”等现象,成为消磨意志、虚度光阴甚至引发反社会人格、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生命泥沼[7]。朱正平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大学生闲暇教育具有3大功能,即发展功能、防治功能以及乐生功能[8]。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罗华认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个体成长中的特殊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社会角色的学习更多的是在闲暇时间内完成[9]。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10]。 六、以大学生闲暇教育改善网络依赖
(一)确立闲暇教育的意识。闲暇生活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闲暇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休息娱乐,另一方面在于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和 “谋生”技能,而忽视了对当代大学如何“乐生”的教育引导,殊不知玩的痛快才能学得踏实,乐生才能更好的谋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高校将学生的闲暇看成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关注度和重视不够,虽然在课余和第二课堂也组织一些活动,搭建一些展示学生才能和个性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但是不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将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开展的活动对大学生闲暇的影响是零散的,闲暇生活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严峻形势呼唤高等教育自觉、全面地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首先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育者必须确立闲暇教育的意识,改变闲暇教育的观念。
(二)优化闲暇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闲暇教育应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娱乐技能”,也有人认为闲暇教育更应该重视确立“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方式”,更有人认为闲暇教育没有必要,“大学生的闲暇能力和闲暇价值观”不需要专门的教育,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日益富余,大学生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大学生的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具体内容包括: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闲暇观念包括闲暇意识、闲暇价值观和闲暇道德观。闲暇观念是否正确是利用好闲暇的基础,是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闲暇活动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的价值,了解和选择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减少诸如上网等闲暇活动为“负价值”或“零价值”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等内部因素对于闲暇生活质量的影响,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意识。2、培养大学生高效利用闲暇的能力。包括闲暇管理能力、选择闲暇方式的能力和闲暇活动的能力。“普通的人耗神于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耗神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11],许多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网络世界里,除了网络的自身吸引力,更多的是闲暇使用上的盲目取代了规划,随意取代了主体自觉性,缺乏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技能,诸如如交往技能、体育技能、鉴赏技能等。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闲暇活动技能,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文明、情趣高雅的闲暇生活方式,否则 “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限于沉迷于想象”,这也是大学生成为时间的奴隶,网络成了打发时间的工具的必然结果。3、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对于网络依赖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和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成为强化物,上网的多次操作与强化物的多次结合成为强化,随着大学生将闲暇花在网络上的时间的增加,强化不断增强,就形成网络依赖甚至网瘾的条件反射,不良闲暇生活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越发的困难,使闲暇流于荒废。因此高校闲暇教育要注意从大学新生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个性特点,结合生涯规划,制定闲暇教育计划,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闲暇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
(三)研设“乐生型”的闲暇教育课程
1、闲暇教育的学科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丰富和拓宽大学生独特的个体精神,让大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在闲暇生活里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能力,诸如国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等等。2、闲暇教育的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重在体现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闲暇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特长,重在学生自身的参与实践和体验。由于活动课程的多样性特点,可以使学生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此时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真正的快乐生活。诸如体育活动课程、艺术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发明或创作等等。3、学校的隐形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内外的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能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加强闲暇教育师资的建设。闲暇教育的顺利实施,网络依赖同学的帮扶,需要一支具备科学的闲暇观人才观、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心理特点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师资,才能意识到网络依赖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重视闲暇生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才能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闲暇生活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帮扶,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乐活的观念,教给学生乐活的技能,网络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学生将会慢慢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品尝到成就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矫治网络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咨询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通过调查而筛选组建团体心理辅导小组,让参加团体干预的网络依赖大学生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在创设的社会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激发潜能,鼓励他们相互交往,相互监督,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预防和矫治网络依赖[12]。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闲暇的教育引导,制定相应措施,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掌握一定的闲暇技能,科学地规划自己的闲暇,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外面宽广的社会,张扬个性,全面的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3][5]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 2005,(5):31 -35.
[2]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1,(5):32.
[4]刘勤学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6):65-70
[6]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闲暇教育[C].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7]刘宏宇,毛晋平,陈君.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6):106-109.
[8]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9]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9
[10]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以对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9.
[12]陈剑光,杨 溪.闲暇教育矫治大学生网络依赖论[D].大学教育科学,2007: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TB880120)
南京邮电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00613JX20)。
关键词:闲暇教育;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先前没有过的“病症”。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根据2009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报告的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2404.2万。“90后”大学生被称为“握着鼠标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是沉迷于网络使用而未达到成瘾的程度,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小。研究网络成瘾的群体自然有其重要意义,但关注沉迷于网络使用而未达到成瘾即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群体,有着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厘清概念
网络依赖者没有达到DSM- 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中描述的成瘾程度, 但已有与网络成瘾的相似症状出现[1]。但也存在区别:网络依赖者虽然有闲暇就想上网,但仍旧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方面,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群可以正常交往,情感表现正常,和自己的周围家人朋友正常交流,可以分清虚拟和现实,心理上还没有的典型的病症。而网络成瘾者则不同,在维持生命需要的吃睡以外,几乎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陷入网络,并不断延长时间,自我封闭,完全生活在虚拟网络世界,对人冷淡、感情冷漠,和现实世界的人基本上没有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逃避现实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偏执症等心理症状。
三、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的必要性
桑标、贡晔[2]应用Young 的十条网络成瘾测试标准对162 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成瘾的有113人(占69.17%);轻度网络成瘾的有41人(占25.13%),严重网络成瘾的有8人(占5%)。白羽等[3]专家按照网络沉溺程度将上网人群分为网络成瘾、网络依赖和正常人群三类:网络依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较,强迫性因子Obsessive-Compulsive)、心理健康状况(SCL-90)基本无显著差异,使用网络方式都是收e-mail、信息检索、聊天,网络依赖多了玩游戏方式;两种人群所不同的是使用网络时的心理感受,正常人群完全以便利为使用目的,将网络看作生活中的工具。而网络依赖人群与网络成瘾都将网络看作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这也为网络依赖者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向网络成瘾者转化奠定了心理上的基础。
Grohol提出的阶段模型认为网络用户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第二阶段: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到平衡,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不过是被困在第一阶段了[4]。
网络依赖是介于正常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有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者,一旦发展成网络成瘾者,将更加难以纠正[5]。所以这个群体是不容忽视的。
四、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课题组以南京某高校“90后”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从结果发现92.1%的大学生周一到周五平时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到了双休日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上升到97%,4小时以上的学生数高达92.5%。面对宽裕的闲暇时间,上网(76.9%)、看电影听音乐(73.4%)、睡大觉(58.9%)、外出闲逛(54.8%)、看报纸杂志(53%)等娱乐消遣类闲暇价值不高的活动排在前五位,其中,“上网”牢牢占据了大学生闲暇的大部分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回答“比较随意”、“随意”的同学比例占52.6%,多数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生活没有计划,盲目性较大,93.7%的大学生期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对闲暇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却有不同的认识,43%的大学生认为闲暇就是“打发时光,消遣解闷”,32.2%大学生认为闲暇的功能是“娱乐放松”。有59.1%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甚至“很单调”,主要体现在用于闲暇活动的设施场所短缺,使用开放时间不合理,缺少指导老师,组织的活动、实践、讲座流于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五、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6]: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体现在信念、情感、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或娱乐环境中。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工作者看来,大量的闲暇时间对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大学生的一笔财富,成为他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享受生活的一方乐土,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出现了“闲暇困惑”、“闲暇消极”等现象,成为消磨意志、虚度光阴甚至引发反社会人格、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生命泥沼[7]。朱正平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大学生闲暇教育具有3大功能,即发展功能、防治功能以及乐生功能[8]。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罗华认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个体成长中的特殊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社会角色的学习更多的是在闲暇时间内完成[9]。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10]。 六、以大学生闲暇教育改善网络依赖
(一)确立闲暇教育的意识。闲暇生活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闲暇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休息娱乐,另一方面在于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和 “谋生”技能,而忽视了对当代大学如何“乐生”的教育引导,殊不知玩的痛快才能学得踏实,乐生才能更好的谋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高校将学生的闲暇看成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关注度和重视不够,虽然在课余和第二课堂也组织一些活动,搭建一些展示学生才能和个性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但是不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将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开展的活动对大学生闲暇的影响是零散的,闲暇生活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严峻形势呼唤高等教育自觉、全面地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首先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育者必须确立闲暇教育的意识,改变闲暇教育的观念。
(二)优化闲暇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闲暇教育应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娱乐技能”,也有人认为闲暇教育更应该重视确立“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方式”,更有人认为闲暇教育没有必要,“大学生的闲暇能力和闲暇价值观”不需要专门的教育,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日益富余,大学生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大学生的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具体内容包括: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闲暇观念包括闲暇意识、闲暇价值观和闲暇道德观。闲暇观念是否正确是利用好闲暇的基础,是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闲暇活动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的价值,了解和选择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减少诸如上网等闲暇活动为“负价值”或“零价值”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等内部因素对于闲暇生活质量的影响,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意识。2、培养大学生高效利用闲暇的能力。包括闲暇管理能力、选择闲暇方式的能力和闲暇活动的能力。“普通的人耗神于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耗神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11],许多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网络世界里,除了网络的自身吸引力,更多的是闲暇使用上的盲目取代了规划,随意取代了主体自觉性,缺乏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技能,诸如如交往技能、体育技能、鉴赏技能等。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闲暇活动技能,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文明、情趣高雅的闲暇生活方式,否则 “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限于沉迷于想象”,这也是大学生成为时间的奴隶,网络成了打发时间的工具的必然结果。3、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对于网络依赖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和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成为强化物,上网的多次操作与强化物的多次结合成为强化,随着大学生将闲暇花在网络上的时间的增加,强化不断增强,就形成网络依赖甚至网瘾的条件反射,不良闲暇生活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越发的困难,使闲暇流于荒废。因此高校闲暇教育要注意从大学新生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个性特点,结合生涯规划,制定闲暇教育计划,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闲暇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
(三)研设“乐生型”的闲暇教育课程
1、闲暇教育的学科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丰富和拓宽大学生独特的个体精神,让大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在闲暇生活里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能力,诸如国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等等。2、闲暇教育的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重在体现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闲暇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特长,重在学生自身的参与实践和体验。由于活动课程的多样性特点,可以使学生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此时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真正的快乐生活。诸如体育活动课程、艺术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发明或创作等等。3、学校的隐形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内外的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能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加强闲暇教育师资的建设。闲暇教育的顺利实施,网络依赖同学的帮扶,需要一支具备科学的闲暇观人才观、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心理特点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师资,才能意识到网络依赖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重视闲暇生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才能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闲暇生活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帮扶,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乐活的观念,教给学生乐活的技能,网络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学生将会慢慢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品尝到成就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矫治网络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咨询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通过调查而筛选组建团体心理辅导小组,让参加团体干预的网络依赖大学生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在创设的社会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激发潜能,鼓励他们相互交往,相互监督,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预防和矫治网络依赖[12]。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闲暇的教育引导,制定相应措施,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掌握一定的闲暇技能,科学地规划自己的闲暇,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外面宽广的社会,张扬个性,全面的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3][5]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 2005,(5):31 -35.
[2]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1,(5):32.
[4]刘勤学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6):65-70
[6]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闲暇教育[C].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7]刘宏宇,毛晋平,陈君.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6):106-109.
[8]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9]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9
[10]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以对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9.
[12]陈剑光,杨 溪.闲暇教育矫治大学生网络依赖论[D].大学教育科学,2007: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TB880120)
南京邮电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00613JX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