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权与公权的边界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1990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许多问题,不仅仅在于体制,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维系体制的基础。
  
  据历史记载,汉代朝廷中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大臣向皇帝告发另一个大臣在家中为妻子画眉,而皇帝也同样认真地当成一件正经事情来讨论,于是被告发的大臣辩解道,闺房中还有更大胆的事情呢!结果满朝文武一笑了之。
  这个故事在现代中国还有启发意义。在一个威严的朝堂之上完全可以讨论一个大臣夫妻之间的亲密方式,皇帝也听得津津有味,告发者好像要维护纲常伦理,也是堂而皇之。这样的政治道德标准,绝不是仅仅流行于汉朝。
  私人的渺小,可能在相当古老的时代就已经成为一种正统文化。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很早就已经成为至高的道德标准。不过,这个“大公”,并不是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实际上经常地被实体化为公共权力和人格化的个人,在古代其实就是皇帝和皇权。中国人在皇权统治下不能有隐私,大臣有罪,抄家已经成为一种通行惩罚手段,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全部没有隐私,最终凝聚成为传统,甚至革命者也自然接受了这一传统并且不断强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过“狠斗私字一闪念”的社会活动,就是说,你有一个私念也不行,必须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结果,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就是抄家查找个人的日记,看里面是否有不敬的语言,从而确定“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而揭露某个人在什么时期说了什么话,反对了什么人,那更是不得了的罪行,不少人为此还丢掉了性命。结果,矛头所向,几乎无人幸免,国家主席也由于他自己过去坚持原则的言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言获罪,成了社会的一种法律。个人穿衣服的样式,也受到社会管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奇装异服”的禁止,就是那个时代社会干预私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
  私人能做什么?私人有权做什么?在中国好像从来也没一个清楚的边界。公权侵犯私权,私人失掉基本的生活空间,在现代的动员体制中达到顶峰。而一旦失掉公民的私权,则所有人的私生活都不再可能有基本的保证,财产权不可能受到保护,公共权力的随意性过大,公与私的边界完全被打乱了,公权侵犯私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道德,人们完全是堂而皇之地用一种所谓的至善标准来实施极端行为包括对个人生命的摧残。家庭生活也不能例外,在“为了你好”的理由下,父母甚至可以对子女的行为进行粗暴的干涉包括对身体进行伤害。
  对于公权与私权界限认识的差异,在中美媒体最近关于慈善报道的夏威夷东西对话中也得到了体现。美国的公益报道,第一个特性是其不可能用大量的篇幅来报道捐赠人,即使是巴菲特和盖茨的捐赠,也不会引起社会媒体对于他们私生活的大量报道,社会对于捐款人的尊敬已经成为一种优雅的欣赏而不是动员性的一边倒称赞;他们对捐赠人的问题更多地予以宽容,近百年前洛克菲勒公司因其垄断受到美国社会的极大批评,即使如此,一旦其成立基金会,美国社会立即予以宽容;几年前的微软公司几乎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美国公益报道的第二个明显特性是不对一个组织的整体进行毁灭性的评价。美国媒体更多地注意于资金的使用方式、使用规则和使用效果。
  十多年前,美国社会曾经出现了联合劝募使用善款不当的事件,结果引起社会的轰动。这个事件的结果是使美国慈善界更加注重规则建设,吃饭和公共活动报销的发票开始进行严格的规范。而在整体上,美国媒体更多地对民间组织的活动进行称赞,他们较为理解做好事不容易的道理。美国媒体对捐赠者受到更多质疑的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困惑。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你伤害了做善事的人,客观上不就支持了做坏事的人吗?公共媒体的监督责任应该重在公共权力的行使而不是个人特别是捐赠者隐私的揭露。
  为什么在公权与私权之间一定要有界限?因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财产权,如果财产公私不分,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市场交易。产权关系的明晰,已成为经济界的共识。现在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社会领域中尊重私权,从而使财富更为容易地向善捐赠。因为,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许多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难免有一定“原罪”,即使参与目前的市场活动,也难免会继续发生一定的社会缺陷。如果一旦捐赠,马上用绝对的道德标准查他们的祖宗三代,谁还敢来参与捐赠呢?
  中国的许多问题,不仅仅在于体制,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维系体制的基础。划清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也许是推动思维方式转型与体制变革的重要行动。
其他文献
几乎所有人都看出碧山共同体与乡村、村民的隔阂,不过欧宁的看法并不悲观,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话语系统对接不上,不一定要迁就他们,可以用新的话语带去冲击。    出安徽黟县县城西郊,直行三公里左右到达碧山村,沿途尽是稻田和桑田。青山满目,村落粉墙黛瓦,交相掩映徽派田园风光。8月26日至28日,由一群艺术家策动的碧山丰年庆系列活动在这一带亮相。  此前,活动发起人之一的欧宁向媒体描绘了这一基于艺术构想的乌托
期刊
2007年5月的一天,我和作家余世存一起坐火车去河南,路上聊到乡村的衰败,感觉我们可以做一点事。这就是创办立人乡村图书馆最初的起因了。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把立人图书馆定位为一个民间教育文化机构,而不只是图书流通场所。从根本上,立人要做的是“在乡村地区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的灵魂,慰藉他们的孤独,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其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    200
期刊
一切要从路边那两座“鬼楼”说起。两座曾在众人眼中可怕的楼。两只浅黄色的水泥长颈鹿——在苏式的红色建筑中,它的颜色如此突兀。    (注:为尊重文中主人公,我们称之为:“她”)    一切要从路边那两座“鬼楼”说起。两座曾在众人眼中可怕的楼。两只浅黄色的水泥长颈鹿——在苏式的红色建筑中,它的颜色如此突兀。即使在白天,那些朝阳的窗户也总是挂着床单,传说这里经常传出凄怨绝望的歌声,传说这两座楼里什么都有
期刊
2008年春节,当我从上海回海南老家过年时,惊喜地发现,政府搞“村村通工程”,山路变成水泥路了。猛然间,我想起小时候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政府已圆。第二个梦,则说来惭愧了,我没有当上经济学家,而是当了一名时政记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梦想让我辗转反侧。最后得出的答案是,记者也能改变家乡,我可以伶俐口舌,游说四方,整合资源,将人、财、物导入小山村,导演一出“山乡巨变”的现实剧。    2009年9月
期刊
变迁的时代,多数人没有了故乡——或者将家乡遗忘在道路的起点。于是,所谓盛世的浮华,往往暌隔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转顾。城市虽然不断扩张其边界,农村一点点被吞噬进其现代化的矽肺般的胸腔。但是,至今农村依旧是广大的存在,像是这个飞扬跋扈时代的一道硬伤。仿佛为了逃避那种隐痛,无数人背井离乡,将村野百姓父老乡亲漠视在近乎中古的时光深处。    而我,依稀是一个怀旧的浪人;在黄昏的余晖下,在那些日渐消逝的古老风
期刊
在大陆已有的乡建行动者中,作家野夫属于非典型的那位,他甚至有点躲避这个标签。他在四川罗江做了两件事情:乡村民主实验和民间戏剧实验。对于乡间道统横遭破碎,野夫有着清晰的痛感,这也让他特别看重乡人的精神重建。  “重返故乡也好,重返他乡也好,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他说。    野夫自称为江湖散人,没有多少圈子意识,这让这位自由作家对乡建的理解颇为超脱。他不认为乡建已经形成一种“运动”,也不认为是某种既
期刊
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庄时,家里燃起鞭炮,乡亲们在村口送行,那个贫瘠而美丽的村庄,淳朴可敬的乡亲,成了我心中多年萦绕不去的思念。十年前,离开家乡时,留下的是不舍的泪。十年后,再见家乡 ,留下的是负疚的泪,满目苍凉的家乡让我泪流满面。    那一年,我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我和我的乡亲们一起,成立农村发展协会,让孤立无助的乡亲可以学习交流,可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组织村庄建设、健康体检、传统戏剧演
期刊
一个和团体使命脱节的活动,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活动,这活动本身的生命力就只会先天不足,吸引力也大降。    上一期谈到无家者世界杯,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过去多年的公益工作,参加过各种目标及规模的活动岂止过百,但还是对无家者世界杯有个人的偏好。这不单是因为我喜欢足球运动,而是我从中看到一个成功的活动的重要元素。  很多社会团体都有办大型活动的想法,或希望以大型活动推动某些社会概念。而且不少在团体工
期刊
王悦,女,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两年前出生,2011年10月13日她在广东佛山被汽车碾过,司机逃逸。她倒在血泊中。几分钟后又一辆汽车碾过,司机亦逃逸。此后18人经过她旁边,无人伸手拯救其生命;58岁的拾荒女陈贤妹从死神手中抱回了悦悦,全国舆论大哗,人神悲恸。经医院竭力抢救无效,王悦于2011年10月21日晨离开人间。享年2岁。    2011年10月,包括了许多纪念日,其中多数带有国家和民族的宏大意
期刊
灯光的出现让人们的视域不再局限于日光下。现代科技更让灯光在夜晚这个自然的巨大黑幕上表演着各种华丽、闪亮、驯服自然的节目。灯光装饰的桥面,让人假想走在了天上的银河,刺向天空的激光束让人联想,这是不是在试图引起外星生命的注意,曾经向往黑夜如昼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如此的现实也带来了另外的结果,光污染。广义而言,光污染是各种设计拙劣的人工照明设置,使光线溢出实际照明需要的范围而向天空扩散。不良设置的灯光照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