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职语文的教育更需要科学理性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中小学阶段处于主导位置的语文課,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究竟还要不要开设语文课,它应该被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合理位置,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是其正确的出路,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中师教学方法研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父母经常在外打工,许多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遑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纯(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个“混口饭”的工作,而不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一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他们一步步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他们一方面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又感叹自己中职生的学历不能应付今后复杂的就业环境,这些现状令人堪忧。
(1)语文学科基础薄弱
中职中专学校的生源大都来自于人文基础薄弱的农村。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不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轻文倾向严重的客观情况。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长江三峡》,需要了解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史实,才能领悟“只要在汹涌的波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规律就能战胜大自然”的言外之意;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有效教学课时被挤占也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现状的重要原因。
语文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被设定为公共性的基础课程,可在人们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今天,语文课的课时一再缩减,淡化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与普高教改重视语文课程的改革相比落后太多。
二、应对方法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差,他又如何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如何能写好一篇试验报告……大量事实证明,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此,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职业学校不是以培养干部为目标,但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型工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如果说学生是每个学校生产出的“产品”,那么企业则是“上帝”,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服从企业的需要。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应孤立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将它们与机械制图、导游讲解等这些专业课程隔绝开来,而应将它们逐步融合,重新组合,树立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岗位能力的新理念。语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实验报告,写科技小品文,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中的新技术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也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
(3)重视教学研究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落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问题的难度,多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此外,应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共同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4)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去向,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滑坡。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选择逃避当然无济于事,唯有因材施教方为上策。中职学校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弥补学生以往语文学习的差距不太现实,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强化应用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从简单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应用文教学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熟悉其行文规格,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出写切合实际的应用文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通过自我介绍、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在求职面试时,经过系统口语训练和未经过口语训练的学生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 “语言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更加务实理性,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唐国栋.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2017(18):106-107.
[2]叶小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16(Ol):55.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中小学阶段处于主导位置的语文課,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究竟还要不要开设语文课,它应该被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合理位置,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是其正确的出路,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中师教学方法研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父母经常在外打工,许多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遑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纯(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个“混口饭”的工作,而不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一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他们一步步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他们一方面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又感叹自己中职生的学历不能应付今后复杂的就业环境,这些现状令人堪忧。
(1)语文学科基础薄弱
中职中专学校的生源大都来自于人文基础薄弱的农村。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不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轻文倾向严重的客观情况。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长江三峡》,需要了解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史实,才能领悟“只要在汹涌的波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规律就能战胜大自然”的言外之意;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有效教学课时被挤占也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现状的重要原因。
语文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被设定为公共性的基础课程,可在人们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今天,语文课的课时一再缩减,淡化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与普高教改重视语文课程的改革相比落后太多。
二、应对方法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差,他又如何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如何能写好一篇试验报告……大量事实证明,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此,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职业学校不是以培养干部为目标,但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型工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如果说学生是每个学校生产出的“产品”,那么企业则是“上帝”,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服从企业的需要。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应孤立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将它们与机械制图、导游讲解等这些专业课程隔绝开来,而应将它们逐步融合,重新组合,树立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岗位能力的新理念。语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实验报告,写科技小品文,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中的新技术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也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
(3)重视教学研究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落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问题的难度,多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此外,应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共同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4)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去向,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滑坡。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选择逃避当然无济于事,唯有因材施教方为上策。中职学校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弥补学生以往语文学习的差距不太现实,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强化应用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从简单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应用文教学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熟悉其行文规格,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出写切合实际的应用文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通过自我介绍、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在求职面试时,经过系统口语训练和未经过口语训练的学生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 “语言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更加务实理性,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唐国栋.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2017(18):106-107.
[2]叶小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16(Ol):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