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的语言艺术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诗情画意”“野马风气”“浓得化不开”“浓却化得开”几个角度分析了徐志摩的散文语言艺术。徐志摩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而灿烂的一笔。他感情的真挚灼热超越世俗;他对自然的描摹令人心生向往;我们被他“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所感染,又为他“浓却化得开”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根据徐志摩及散文作品概述,结合近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研究,对徐志摩散文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诗情画意;野马风气;浓得化不开;浓却化得开
  一、徐志摩散文创作综述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在1924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落叶》,在1927年发表了《巴黎的鳞爪》。1928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自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创作了《自剖》《再剖》《求医》《旅伴》《我的彼得》等散文[1]。《自剖》这样的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并不多见,徐志摩写下这些散文,在对自我进行深刻地追问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二、徐志摩散文的诗情画意
  徐志摩的散文,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背景,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诗的一种变体,无论是韵律还是意境,细细读来都能看到诗的影子。就《巴黎的鳞爪》而言,作者以他特有的诗化语言,道出了巴黎人特有的洒脱不羁的品质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虽然一时落魄,仍不忘对理想的坚持,即使貧困潦倒也并不碍对真善美的执迷;真诚而不攀附,洒脱而不放浪,这正是巴黎所特有的民间风气,巴黎的生活场景被徐志摩寥寥几笔勾勒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徐志摩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时常连他自己也无法抑制。这一点在《巴黎的鳞爪》里也有所体现。徐志摩倾注了他真挚的感情,使这篇文章染上了馥郁的情感色彩,读来只觉得甜蜜浓稠,回味无穷。“赞美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2],徐志摩在这里将“巴黎”和“天堂”“地狱”相提并论,新奇而不突兀,寥寥几句,虽没有华丽的辞藻雕饰,却使作者对巴黎的恋恋不舍跃然纸上,这样的文字任谁看了也会对他笔下的巴黎心生向往吧。
  徐志摩驾轻就熟地遣词造句,不但使它们简明扼要,而且赋予它真情实感,使得语句的串联浑然天成,同时又不限于言辞的修饰,注重对生活的反思。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婉转动人,有时慷慨激昂,有时抑郁愤懑。读来回味悠长,别有深意。[3]
  “诗化特征”是徐志摩散文最显著的语言风格。读徐志摩的散文,只觉得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他的譬喻层出不穷,联想生动活泼,排比井然有序。字里行间都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底。他对长短句的把握恰到好处,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恰当的处理,巧妙地将文字的音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4]
  散文《想飞》中描摹云雀的精彩语句将云雀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活动得多快活,圆圆的,……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5]这一段生动形象的画面描写,言语间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般充斥着童趣。“豆子”“芝麻”等质朴又贴切的比喻将整个场面连缀起来,毫无违和感。同时描写又不受限于单个感官,从视觉到听觉,浑然一体,后面关于云雀鸣叫的描写,言简意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似乎只是在写景,却融情于景,将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的愿景寄托于文字。飞,只是一种象征,徐志摩所追求的飞,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解脱。飞,便是不受任何束缚,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飞令人心驰神往,而徐志摩的一生,无时无刻不被命运的枷锁牵扯着,无论是理想或是爱情,都受到时代的压抑,他将心中对自由的渴求以及无处排解的苦闷化为“诗情画意”的文字,熔铸成了这篇《想飞》这样的散文,撇开平仄音韵,即使说是一首抒情的长诗也不为过。
  在散文《一封信》中,徐志摩通过对形象的塑造和层出不穷的新奇譬喻“构成一重神秘、幽深的意境,颇具法国象征主义的意味……被海水蚀空的岩石等。”意境的新奇,言语的生动,都是诗化的特征,“残碑”“金字塔”“木乃伊”这类遥远而古老的意象在徐志摩的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中会时常登场,给文字增添一层神秘色彩。在创作这篇散文的时候,作者将他的诗人特质融入其中,他赋予散文深刻的内涵,并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而这些内涵又极其朦胧隐晦且意味深长,要想参悟其中韵味,须得反复品读,在这样的过程中使读者领略到他散文的别样魅力。
  三、野马风气
  “徐志摩的散文颇具野马风气,行文如脱缰野马,腾跃恣纵,奔跳自如,灵动无拘,行止由意,往复随心,写得洒然、翩然、飘然”,这里的“野马风气”是指徐志摩散文的文风洒脱自然,想象新奇,这也是他散文语言的另一特色,文如其人,放浪形骸,不羁于世。[6]
  以《印度洋上的秋思》为例,作者赏一轮明月,泛一缕闲愁,虚实相生,触景生情,掺杂回忆与现实,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文章里描写的“婴儿”“少妇”“矿工”“潭水”,这些意象看似随意挥洒、毫不相关,却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徐志摩对时空的变化,场景的转换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其中各种琐碎的景物,用一轮秋月紧紧联系起来,秋月是作者用以串联全文的意象,是诸多情绪和百般联想的引线。徐志摩自己也曾这样评价他本人:“我是一只不羁的野驹,我往往纵容想象的倡狂,诡辩人生的现实;比如凭借凹折的玻璃,觉察当前景色。”文如其人,散文是徐志摩个性的抒发,他本身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拘束,恣意奔腾。而他的散文更是自由奔放,不事雕琢,天马行空般在现实与理想的边际来去自如。这样的“野马风气”在现代散文中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四、“浓得化不开”与“浓却化得开”
  “志摩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色彩,他写散文多用第一人称,这样更便于直接和强烈地抒发感情。”在散文家的身份之前,徐志摩首先是一个诗人,而诗人的情感总是充沛而浓烈的,他把这种炙热的情感融入了散文的创作中去,形成了他所独有的“浓得化不开”的语言艺术。徐志摩的散文《想飞》就是“浓得化不开”创作风格的典型。《想飞》中这样写道,“人类最大的使命……吞吐一切。”[5]这一段语言气势磅礴,仿佛在黑暗的压迫中发出的一阵呐喊,饱含着徐志摩挣脱束缚超越自我的豪情壮志,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并没有阻碍他火热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更加渴望冲破束缚。   说到“浓却化得开”,就要提起徐志摩的另一篇散文《丑西湖》,虽然这篇散文情感丰富,但徐志摩没有放任它们泛滥成灾,而是理性与感性兼顾,浓郁的情感中夾杂着清新而又细腻的描写。不妨读一读《丑西湖》里对诗人记忆中的西湖和现今的西湖的对比描写,“那一方平台,几棵杨柳……唤起看守的人来泡一碗清茶,冲一杯藕粉……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这段语言清新明丽,情感饱满而不乏“烟火气”,像是在茶社与人闲谈,又说得面红耳赤拍案而起,先以白描的手法将西湖曾经的静谧秀美的风味以“平台”“杨柳”“回廊”“秋月”这些简单的意象连缀成句娓娓道来,展开美好的回忆,“泡清茶”“冲藕粉”“看月光”“听幽曲”这样的悠哉的趣事展现出西湖往日的风采,再以“汽车桥”“某家大少爷的汽油船”等典型意象将现今西湖喧闹不堪的浮躁场面刻画得入木三分。回忆与现实的参照对比是如此的鲜明,时过境迁,徐志摩写到这里不由感慨再无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西湖的“俗化”让徐志摩失望透顶,倍感惋惜,想必读到这里一定让有幸游览过西湖的读者起身拍手称道,“确实如此,确实如此,西湖曾是这样的,西湖应当是这样的”;又使得未曾有缘游览西湖的读者对彼时的西湖仿佛身临其境般,大有一睹当年西湖风光之意,同时不禁和徐志摩一同叹惋,“可惜了,可惜,当年的西湖不复存在了”。《丑西湖》中清新流丽的描写,虽然同样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但真挚而不沉重,饱满而不溢出,在写景的同时掺杂着作者对西湖的“商业化”改造的不满,是“浓却化得开”的代表作。
  “浓得化不开”的诗人情怀与“浓却化得开”的细腻描写,相辅相成,构成了徐志摩散文语言的独特风格。
  五、结语
  总而言之,徐志摩的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自不必说,他的散文也在现代散文中也占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他的散文语言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无论是“诗情画意”的意境构建,还是不拘一格的“ 野马风气”;无论是“ 浓得化不开”诗人情结,还是 “浓却化得开”自然流露,都值得每一个投身散文创作的人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中国新文学丛刊2·徐志摩选集[M].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2]徐志摩.巴黎的鳞爪[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陶复元.徐志摩散文鉴赏[J].北方文学,2013(10).
  [5]徐志摩.想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曹磊.论徐志摩散文的艺术风格[J].北方文学,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吸引力。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乐感,而且要有熟练的技能,保证双手灵活且配合良好,所以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该将视、听、触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本文首先对钢琴演奏教学中视、听、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说明了钢琴演奏教学中视、听、触协同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钢琴演奏教学中视、听、触的协同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在小学音乐素养的发展过程中,西洋管乐团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器乐学习上.它更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的提高,提升自我表现力和音乐鉴赏力.就管乐团的发展现状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找出不足,用符合现代国情的标准,去解决管乐团在小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响应时代的潮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团,让小学管乐团更具有集体性、开放性、包容性,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摘 要: “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为目的,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分析、理解判断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相结合的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仅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增加教学内容难度、广度和深度,采取有趣的设计形式,提出一些能吸引学生主动挑战自己的问题去完成学习课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真正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摘 要: 我国留守儿童高达6 102.55万,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无可替代的父母亲情,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面对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情感寂寞、音乐教育匮乏的现状,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音乐本作为切人点,让这些留守儿童从小就接触民族音乐之精华——戏曲音乐,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弘扬传统文化,在愉悦中使其心理问题得到调整。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影视戏曲;心理健康
摘 要: 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因其教育环境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会存在差异,若想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地融入高校课程中来,就必须对其形式与内容进行创新,使其不断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此文首先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舞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阐明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价值。最后得出了结论: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以及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需求,未来高校的爱国主
摘 要: 本文将体态律动教学法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融合研究,为学前教育专業艺术类课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教学改革思路;针对学生身体协调性弱,钢琴演奏中节拍节奏等音乐元素不稳定、音乐表现力不强等问题,实践研究钢琴课中的体态律动教学设计,探索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体态律动式钢琴教学新模式;同时针对钢琴教师在融入体态律动教学的钢琴课程中,分别以教师与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和教师传统教学任务的转变两个方面提出了
摘 要: 将开平碉楼艺术形式融入高等院校美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对策,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艺术元素,继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实用型、市場化方面的难题,并延展将其融入现代装饰艺术产品设计中,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进行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教育方面的效益。  关 键 词: 非遗;美育;碉楼;融合  一、“非遗”背景下开平碉楼装饰艺术融入高校美育
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是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六稳六保”落实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连续三年“百万扩招”,教育资源成为制约质量型扩招的关键矛盾点。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面临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整体性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基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来源多样化、功能多用化、配置流转化的属性特征,提出构建政府统筹、高职院校主力、企业和行业积极参与的资源补充格局,树立“大资源观”,形成资源治理共同体,全面补充教育资源,推进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高水平实施。
专业群组群逻辑包括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外部逻辑建立起专业群和产业的对应关系,主要是职业联系;内部逻辑建立起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知识联系,人们平常所说的组群逻辑一般是指外部逻辑。外部逻辑主要有产业链组群逻辑、学科基础组群逻辑和技术基础组群逻辑,外部逻辑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既不是外部逻辑也不是内部逻辑,而是连接专业群和产业的桥梁。作为专业群的内部逻辑,主要包括核心专业的作用、职业岗位群的分配、课程体系和平台课程、共享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
2020年国庆节的时候,我搬家了,从住了20年的一栋6层楼房的3楼,搬到现在的一座34层楼房的30楼,奋斗了大半辈子,总算从小房子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面,居住条件改善了,乔迁之喜总是有的。谁能想到,还有另外的收获,就是我大致弄明白了大楼是如何盖起来的。我现在住的小区边上有一个新的建筑工地,是政府主导的大板房拆迁安置小区。因为是安置小区,工期紧,所以工人们通常从早晨6点开工,晚上6点下班,更多的时候,工人们下班之后还要加少则2小时,多则4-5小时的晚班。我住在30层,每天能够从窗子里看到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忙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