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海,感悟童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2019年秋全面实施,部编版教材中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经典古诗词的篇目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大量增加。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如《小儿垂钓》《所见》《稚子弄冰》等,虽然时隔千年,细细读来,也让千年后的我们仍感同身受,趣意盎然。

一、童真是根本


  童真就是未经世事打磨的本来性情,就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没有心机,没有欺骗,没有非分的欲望,有的只是自然的真实。
  真实还原孩子当时的生活情景;真实表露孩子当时的真实想法;真切感悟写作的真实感受。
  五下第1课《古诗三首》其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农村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因“未解”“耕织”之苦,也学大人“种瓜”,此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乡村孩子们动手种瓜有模有样的场景。还原孩子当时的真实情景,一群淘气的孩子天真的做法,读者读来也十分真实。
  《古诗三首》其二: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杨万里带领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冬日玩冰之趣,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此情此景,真实有趣,仿佛与诗中的孩子一起感受玩冰之趣,怎能让我们不喜爱这些充满童真的孩子呢?
  《古诗三首》其三: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描绘的是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下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也许孩子吹奏的曲子不成腔调,但他爱怎么吹就怎么吹,诗词还原了牧童纯朴的吹笛之趣。
  这三首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儿童的童年生活,真实而有趣。童真不受时空的限制,当代的孩子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围绕的都市中,阅读诗词,透过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童真,趣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

二、童趣是活力


  《古诗三首》带来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时的场景,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时的欣喜、小心和得意,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时的随意。总之那份孩子们所拥有的、由着自己性子来的蓬勃朝气与活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不只是知识的乐趣,更是童年生活的乐趣,虽然跨越历史的长河,但这份童趣依然活跃在孩子们的心田,活力依旧。

三、童心是灵魂


  童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它使人保持着纯洁的灵魂与精神,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依旧能够保持最纯真的自我。《古诗三首》都是反映儿童生活的,课上让学生读诗句,解诗意,知作者,明诗理。同时通过读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有趣的情景,对古诗进行改写。当然我也给学生支几个改写的小妙招。
  改写小妙招:
  1.不纯粹翻译,但保留原意;
  2.融入想象,细化人、景、物的描写;
  3.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别致、有趣味;
  4.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如环境、季节、天气、事情的起因等,让文章更加具体。
  学生运用这些小妙招进行改写,在班上进行了分享交流。有同学这样写:
  《四时田园杂兴》改写:一觉醒来,又是一个明媚的好天气,阳光慵懒地轻抚着大地,我准备出去溜达溜达。女人们坐在家门口做着针线活,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手;老人们拿着饲料,倒在鸡舍里,让鸡填饱肚子;男人们在田地里又是除草又是播种的,额头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小孩子也没有闲着呢,他们跑到山上,捡了一堆柴草扛回家,用来烧火做饭。大家可真是忙碌啊,看来我也得找点儿事做了。
  快到中午了,人们各自干活都干累了。老人腿也跑酸了;孩子累得气喘吁吁的;女人们的手连举都举不起来了;男人呢,就坐在树荫下,擦着汗,喝着水。准备吃午饭了,吃完饭就继续干活。
  可是,小孩子却没事干了,于是他们拿着锄头跑到桑树荫底下模仿大人的样子学着种瓜呢!他们喜滋滋的,笨手笨脚地种着瓜,口里还不时念叨着:“小瓜苗啊,多喝水,快快长,长大了让我把你吃掉。”
  我看了此情此景,不禁大声吟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同学们的改写生动有趣,童心未泯,其乐无穷。
  《稚子弄冰》改写:早晨,太阳刚露出头,小男孩就早早起床了。只见他大约六七岁的模样,头发乱蓬蓬的,身穿红色小袄,急急地奔向院子里。那里藏着一个金属盆,冻了块冰——他和小伙伴约好了,要用这冰块做一个晶莹的银钲呢!只见他灵巧地翻过金盆,用小手拍着盆底。不一会儿,一整块冰“哗”地一下从盆里滑了出来,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他的眼睛也随之闪起了光芒。接着,他把冰块凿了一个小洞,用彩丝穿过小洞,做了个闪亮的“银钲”。
  小男孩开心地提着它,拿起小棍儿敲了起来,就像大人们“打春牛”那样,他走出院子,边走边敲,吸引了不少伙伴。那悦耳的声音如同玉磬,穿过树林在回响。也许是敲得太得意了吧,忽然,“银钲”断了,冰块碎了一地,发出一阵“哗啦啦”的破碎声……
  带着童心讀诗词,感受童趣无限,勾起人们魂牵梦萦的童年,回味无穷。
  《村晚》改写:碧绿的青草在满溢的池塘边摇曳,远方青山衔着落日映在一片清凉的波光之中。
  远处牛背上一个牧童的侧影——他应该是要回家了吧。牧童悠闲地横坐着,调皮地笑了笑,拿出一支短笛。牛慢悠悠向前走,笛声缕缕,原来是小牧童正随意不成曲调地吹奏。那笛声多么轻快,那牧童多么欢乐!
  童心无邪,用孩子的视角读诗,还原的是孩子真实的世界。用改写的方式写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这样走进文本读中感受,走出文本写中表达,净化心灵,不正体现童真是根本,童趣是活力,童心是灵魂吗!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正是用这样贴近孩子生活认知的方式努力践行童心、童诗、童话,塑造诗意的灵魂吗!
  如果没有切身的阅读体验,没有改写古诗的“实战”体验,没有这读诗句、解诗意、知作者、明诗理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是绝对写不出这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美文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点亮童心,激发童真,享受童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充满童心的活力,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编排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经过光阴的检验,篇篇经典;作品的气韵与作者彼时的人生处境也有跨越时空的同气相生。恰当组织单元教学任务,发掘其精神内涵、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对高中生有着极深远的引领意义。一、亦诗亦画,意象丰韵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
期刊
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和其他阶段的一样,关注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用准确无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客观地描述事物本质。《蟋蟀的住宅》是一篇充满着童真童趣,用语传神的说明性文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从工具、选址、设计三个方面去感悟蟋蟀住宅的“伟大”。而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三个方面,那么学生只是知其然,而没有真正领悟所以然,所谓的“伟大”也只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根本没有真正地体会。那么如何利用说明文的教
期刊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与交流。在此过程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朗读无疑是培养这种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将结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诗歌名作《艾青诗选》为例,尝试提出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种朗讀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进行,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章
期刊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因“爱”而生成的主题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本我”的层面,而应该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爱社会。停课不停研,老师们深入地研读
期刊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核心素养开始受到教育人士的关注,然而许多教师在初次接触的时候混淆了“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的概念,以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理念。所谓“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平日学习语文时的修养,它包括才能、品格、技艺和学识等多个方面。目前,有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文化学识。透过核心素养落实拓展阅读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
期刊
习作单元的编制特色以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为架构,提出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对习作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聚焦习作方法的传授,提出以写为主的读写新结合,突出习作教学的应用性。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为例,就习作单元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单元整体设计,产生累积效应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页第一部分以罗丹(法国)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
期刊
一、巧搭主支架,使想象路径愈发清晰  想象作文不是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而应该是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想象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载体中获得合理想象的方法,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想象的有力凭借。譬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想要学生写好本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师需要通过对《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经典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小、少、牛、鸟”。认识两个偏旁:“犭”“鸟”。  2.知道“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正确使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温故知新  1.“正反话”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比如:我说“上”,你对“下”。  2.揭题:大小多少。  3.读课题,强调“少”是
期刊
万丈高楼平地起,源于一张建筑设计图。学生的作文好比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习作前认真构思,能提高习作成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我主张有备而作,构思先行。怎样才能有效构思,让构思促成习作的美妙之旅,我有这样一些实践。一、涂鸦式——让构思形象化  在写作教学中,利用涂鸦将脑海中难以捕捉的思维印在纸上,让朦胧的想法更形象具体,这就是一种构思。以三上习作二日记为例。一日之间发生
期刊
古代的私塾教育,教材单一,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教法单一,就是反复诵读,口诵心惟;教学程序简单明了,《三字经》里记得很清楚,“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教学设备原始,别说现代化,连一支粉笔都没有;教学时间不长,大约六七年,如果从6岁发蒙,大概13岁以前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从3岁发蒙,大概10岁以前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怎样呢?能够把“四书”“五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