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生物群分布特征与富烃源岩层的形成

来源 :古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成的关系。认为大型富营养湖泊的发育为松花江生物群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湖盆内繁盛的微体生物群则为富烃源岩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长期继承性深水构造凹陷和非补偿沉积则是富烃源岩层形成的有利场所。
其他文献
期刊
植物活动痕迹即根迹,是层序地层学中识别低位期沉积的重要标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近纪)根迹发育,形态各异,可分为A、B、C、D、E五种类型,分别被解释为五类次级沉积环境下的
贵州化石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其中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十分发育,由老至新有埃迪卡拉系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寒武系第1统的小壳动物群、第2统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
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以注主要集中于太湖流域腹地,沿江地区工作则相对较少。东山村遗址的发掘,对于深入了解沿江地区的文化内涵、太湖区与宁镇区史前文化的关系都有极其重
产于贵州关岭三叠系营浮游生活的漂泊海百合类(roveacrinids)是该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描述其中2种:Osteocrinus cf.virgatus和Osteocrinus spinosus。Osteocrinus的形态是以
7月4日, 国独立纪念日. 一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摄影展在南京这个当年的国都开幕.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安排.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千年.然而,当我
期刊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和谐的理念,一种深度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化具备这个资格,有条件可以用来构建新的人类学理论——人类学中国
本文针对1987年和1993年有学者提出广德是安徽第一个旧石器地点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了澄清。
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对中央党校徐平教授的访谈,让我们对中国人类学有更深的认识。从某种意义说,人类学是泡出来的,你一定要花时间去做田野工作,它是个成本很高的学科。然
环珠江口一带的大湾文化中发现的树皮布石拍是中国大陆目前所知唯一年代最早,可靠性最强的与树皮布技术相关的资料。环珠江口树皮布文化很可能是全球树皮布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