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必须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并将内在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学生而言,掌握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许多初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展开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教与学相结合,导致知识目标模糊,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技能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能的同时,学会实际操作。但是,教师在实际技能教学上,仅仅进行模拟教学,单纯教会学生简单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教学设施落后。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对于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缺乏网络及计算机等教学必备资源,学生仅靠教材了解信息技术知识,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单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参考依据,在课堂上进行纯文字教学,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另外,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相对抽象,如果仅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真正领会知识内容,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且个性差异较大,为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信息技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其次,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保障所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最后,教师应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信息技术熟练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即教师将教学任务分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围绕不同的教学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相对开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首要环节就是设立教学任务。此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任务要求,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目标,并保证任务量适中。
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入门知识时,教师可通过询问学生计算机的用途,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用途的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地提出新问题,将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知識引出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3):34-35.
[2]张红.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20):29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学生而言,掌握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许多初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展开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教与学相结合,导致知识目标模糊,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技能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能的同时,学会实际操作。但是,教师在实际技能教学上,仅仅进行模拟教学,单纯教会学生简单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教学设施落后。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对于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缺乏网络及计算机等教学必备资源,学生仅靠教材了解信息技术知识,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单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参考依据,在课堂上进行纯文字教学,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另外,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相对抽象,如果仅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真正领会知识内容,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且个性差异较大,为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信息技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其次,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保障所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最后,教师应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信息技术熟练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即教师将教学任务分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围绕不同的教学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相对开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首要环节就是设立教学任务。此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任务要求,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目标,并保证任务量适中。
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入门知识时,教师可通过询问学生计算机的用途,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用途的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地提出新问题,将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知識引出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3):34-35.
[2]张红.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2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