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大:航空科技的“无名英雄”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19791013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正大是叶挺将军的长子,广东惠阳人。1950年2月,毛泽东给正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叶正大题词:“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这一题词激励叶正大矢志不渝地为祖国航空科技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专家和国防科技部门的领导人,他参与了12种型号飞机的设计、研制和组织工作,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迷上飞机的将门虎子】


  1927年8月1日,叶挺率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就在这个月,叶正大出生了。12月11日,叶挺参加领导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在漂泊的岁月里,叶挺十分关心叶正大的成长,注意从小磨练他的意志,让他明白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冷静沉着地思考解决方法才是正理。
  叶正大读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初中部学生到郊外野营,要住上3天。叶挺特地到学校说服校长,让9岁的叶正大参加。野营中,正大与哥哥姐姐们一起搭帐篷、洗衣做饭,十分开心。然而,到了第三天野营结束时,突然天降大雨,正大没有害怕,在雨中奔跑回家,俨然一副小战士模样,父母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出任军长。叶正大和弟妹们留居澳门,叶挺夫人李秀文则澳门、皖南两边跑。
  上初中后,叶正大迷上航模,还会自己动手用白木薄片制作飞机模型,在院子里放飞。他告诉母亲,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飞机制造师,让中国人都有飞机坐。李秀文夸儿子有理想、志向大。为了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李秀文还托人在香港买了一些制作模型的图纸和器材。那时,叶家的玻璃书橱里摆满了叶正大做的航模。每当叶正大有新作品,李秀文就招呼客人和其他孩子一起到草地上看他放飞,众人拍手喝彩给了他更大的动力。
  1943年夏秋之际,叶挺第二次被囚于桂林。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李秀文获准带家眷来到桂林与叶挺团聚。年底,叶挺被押解到恩施,他带走了3个孩子正明、华明、扬眉。16岁的叶正大被留在桂林,与母亲、姨父一起照顾弟妹、外祖母及姨父的家眷。
  抗战胜利后,叶家迁居广州,得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广州小组中共代表方方的照顾。让叶正大开心的是,他们与父亲及正明、华明、扬眉取得了联系。
  国共《双十协定》签定后,经中共多次争取,1946年3月4日,叶挺终于获释。叶挺挂念在广州的妻儿,就请人为妻儿购几张到重庆的机票。可是,当时只能买到3张机票,李秀文便带着幼子阿九以及保姆飞往重庆,叶正大和几个弟妹暂时留在广州。3月13日,李秀文带着阿九抵达重庆,与叶挺以及大女儿扬眉团聚。4月8日,叶挺、李秀文、扬眉、阿九乘飞机去延安,不料飞机在途中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19岁的叶正大得知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父亲一直是他的大山,他从未想过父亲会猝然离开。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他非常痛苦,那段日子里,他仿佛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叶正大辗转北平、张家口,千里跋涉到达延安。他见到了周恩来,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流满面。周恩来安慰他:“孩子,到了延安,就是回了家了。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儿子,你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优秀的革命者。”毛泽东专门作出指示,要将叶挺的子女当做自家的孩子来照顾、培养。叶正大被安排在朱德、康克清家生活,朱德夫妇细心照料叶正大,还带他去祭拜父母,纾解他的痛苦和思念。
  不久后,叶正大和大弟叶正明被送进延安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1947年随校迁至哈尔滨。1948年,叶正大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党中央决定送包括叶正大在内的21名懂俄文的年轻干部到苏联学习,为建设新中国储备技术人才。初到苏联,叶正大先是强化俄语培训,1949年再正式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他的这个选择,既出于个人爱好,更饱含家国情怀。他知道,延安最高级的工厂是火柴厂,飞机制造说起来遥不可及,他立志学习航空,制造中国自己的飞机。
  莫斯科的学习比想象中困难,老师用俄语讲课,叶正大听得非常吃力,他只好在努力听课的同时,课后借抄苏联同学的笔记。每天他都清晨就起床,深夜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追赶学业进度。
  1950年2月16日是中国除夕夜。出访苏联的毛泽东、周恩来出席了大使馆的春节联欢活动。叶正大作为留苏学生参加了活动,休息时,他拿着笔记本上前请毛泽东、周恩来题词。周恩来为他写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8个大字;毛泽东在题字时,亲切问叶正大学什么专业,当得知他学飞机设计时,便兴致勃勃地挥笔:“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自此,这个题词成为叶正大的座右铭。

【设计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5年,叶正大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学校在他的毕业证书上用俄文给出“取得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优秀成绩”的评语。他谢绝了导师挽留他继续深造的好意,回国参加建设。到二机部(国家军事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局)报到时,副局长段子俊建议他先到基层去锻炼。于是,叶正大到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当了一名车间工艺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航空工业发展方针是由修理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在苏联的帮助下,仅用5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跃。在此基础上,四局决定以112厂为依托,建立航空科研机构,探索自行设计飞机。
  112厂设立飞机设计科,首批选定38名重点学员,由驻厂的5名苏联专家分别授课和带训。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112厂特别设置主任设计员职位,由叶正大担任。叶正大有了同米高扬设计局的代表克拉西沃夫貼身学习的机会,直接参与了歼-5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协助处理技术设计问题,为成为我国第一代航空设计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6年8月,112 厂成立飞机设计室,徐舜寿为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为副主任设计师。徐舜寿、黄志千比叶正大年长十来岁,是留美“海归”,分别在美、英参加过飞机研制,是富有经验的飞机设计师。叶正大是留苏毕业生,曾与苏联顶级飞机专家跟班学习1年多,是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这“两中一青”的领军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他们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团队,开始了自行设计研制飞机的逐梦之旅。   叶正大和同事们一边学习苏联的产品设计资料和有关基本规范,掌握设计计算程序和方法;一边在112厂实习,熟悉歼-5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开始部件和整个产品的实习设计,为研制飞机、发动机创造条件和培养人才。
  这时,空军方面提出要求,既需要大量的新型战斗机,又急需训练飞行员的高级教练机。叶正大他们经过多方调研,把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型定位在喷气式歼击教练机上,它兼备战斗机、教练机的双重功能,在满足训练飞行员之急需的同时,还能为飞机设计团队本身当“教练”,使设计团队迅速成长起来。这架喷气式飞机被定名为歼击教练机1型,简称歼教-1。其设计原则是:喷气式,但不是超音速;适合空军需求,但不是战斗机。1957年1月4日,设计室正式向上呈报歼教-1的草图设计书,很快得到批准。
  当时,112厂已经成功仿制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歼击机,掌握了制造喷气式飞机的技术,但自行设计毕竟不同于仿制。叶正大等提出“不惟米格论”,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即对熟悉的米格飞机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抱着不放,要熟悉各国不同型号的飞机,做到烂熟于心,通过“工程综合”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叶正大等人突破米格飞机传统机头气动布局,大胆选用美、英飞机两侧进气设计,腾出机头的全部空间用于安装机载雷达,为设计高性能歼击机打下基础。
  1958年3月,歼教-1的生产图纸设计完成,112厂仅用了148天就完成了飞机的制造任务。7月23日,第一架歼教-1顺利完成总装下线;7月26日,成功实现首次试飞。叶正大作为领军人物,在设计团队的组织协调、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喜讯报到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歼教-1的飞机模型,说“我们很骄傲”。有人建议让歼教-1在当年国庆观礼时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周恩来说:“同志们干得很有成绩,但我们要留一手,做好点,不要什么东西都给外国人看。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做无名英雄。”
  这时,叶正大到北京出差,向叶剑英汇报了歼教-1的研制情况和近期举行报捷庆祝大会的情况。叶剑英十分高兴,表示“一定去看一看”,当即让秘书给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打电话,一同前往。8月4日,叶剑英、刘亚楼专程到沈阳参加了歼教-1的报捷庆祝大会,观看飞行表演。操作歼教-1首飞的试飞员于振武担任飞行表演任务,他的一系列精彩的低空特技动作,博得观礼台上人们的喝彩。
  1958年国庆节后,两架歼教-1飞往北京进行汇报飞行表演。此后,因空军试验体制改变,歼教-1的研制没有继续推进。但歼教-1对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制造而言意义重大,它开启了中国自行研制喷气式飞机之先河,更重要的是,飞机设计团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专家。
  在研制歼教-1期间,1957年9月,叶正大随聂荣臻赴苏联访问,经过35天的谈判,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引进了米格-19飞机的技术。112厂在仿制(后定型为歼-6)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叶正大受命带领团队对米格-19飞机的图纸进行复查,发现了很多技术问题,经过修改补充,为歼-6飞机重新发图纸,确保了歼-6成为“功炳天疆、一代名机”。

【研制首架高空高速歼击机】


  1961年初,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成立。3月,刘亚楼率团访苏,叶正大随行,引进当时先进的米格-21超音速歼击机,回国时,叶正大还带回了该机的技术资料和一批飞机散装件。
  为了把当时国内有限的飞机设计力量集中起来形成拳头,中央军委决定,将空军第一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室,以及哈军工参加飞机设计的师生,全部归并到六院。1961年8月,以沈阳飞机设计室为基础,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六院第一研究所(601所)成立,刘鸿志任所长,徐舜寿、叶正大任副所长,黄志千为总设计师。军委确定了601所的科研方向是通过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道路,即“摸透米格-21,在摸透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飞机”。
  叶正大和团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摸透米格-21上。他要求不仅要把图纸资料消化清楚,还要把试验分析计算清楚,并牵头做了两件事:一是成立散装件组装队,联合112厂,将从苏联引进的散装件组装成10架飞机,迅速装备部队;二是派人到空军长期蹲点,了解歼-7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征求飞行员的意见,将设计、生产、使用有機结合起来。
  在摸透米格-21的基础上,又对击落外机的残骸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了外机设计中可供借鉴的新系统、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叶正大和同事们对设计出性能优于米格-21的新型歼击机有了大致的轮廓。1962年5月31日,叶正大与徐舜寿、黄志千等共同署名,向六院提交了《关于设计什么飞机和发动机的意见》,提出自行设计新型歼击机的初步设想。
  经过3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酝酿,1965年4月,国防工办主持召开的新型歼击机方案审定会,同意了“双发”设计方案。钱学森对叶正大说:“你要控制新型飞机所采用的新技术,要控制在30%以下,不能上得太多,否则风险太大,周期长,成功概率低;先把飞机搞出来,然后再逐步提高。”叶正大心领神会,回沈阳后,新型歼击机决定采用“机头进气”方案。
  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型歼击机的研制任务,同时也赋予了这款歼击机一个新名字:歼-8。9月,歼-8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这时,副所长徐舜寿调离601所,总设计师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歼-8研制的技术领导重担落到了38岁的叶正大肩上。
  1966年11月,歼-8研制指挥部成立,叶正大负责全盘技术工作。他召集副总设计师通报情况,研究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多方面征求对歼-8总体方案的意见。同时调度601所500多人的现场设计队伍进驻112厂,现场设计发图。技术人员在异味很浓的地下室或噪音刺耳的车间阁楼上画图,住着临时搭成的双层通板铺,许多人连续几昼夜不离开工作现场,饿了啃口凉馒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   叶正大提出,必须坚持“生产、科研、使用”三结合,把实战的需求作为研究改进的方向。为此,他与刘鸿志等多次带队到鞍山、南宁、海南等地的空、海军多个部队调研,与部队指战员座谈,征集了330多条意见。“三结合”不仅保证了设计方案紧密结合实际,性能符合使用方要求,工厂也能顺利轉入试制,避免走弯路。
  歼-8上天前,弹射救生系统尚未研制出来,只好先用歼-7系统代替。在做扣合试验时,正好叶正大到场。有人提出让他这个“大个子”试一试,叶正大无所畏惧地说:“好,我愿意试。”说完就想坐进样机座舱。试飞领导小组成员高仲云深知这样做有风险,马上予以制止。虽然亲身试验不成,但叶正大也因此发现了座舱盖扣下来时容易压住头部,于是决定将舱盖加高10厘米,同时将脚蹬前移,让飞行员在驾驶中更加得心应手。
  1968年6月23日,歼-8终于在112厂总装完毕。但对这架飞机能不能试飞,争论很激烈。关键时刻,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来到沈阳,坐镇指挥。他问叶正大能不能飞,叶正大充满信心地说:“可以飞。歼-8是单座,如果是双座,我可以跟着上去!”
  1969年7月5日9点38分,曹里怀下达放飞命令。试飞员尹玉焕首次驾驶歼-8飞上蓝天,中国从此结束了不能自行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历史。曹里怀激动万分:“快向北京发电,向毛主席报喜!”几天后,北京来电:毛主席很高兴,要看歼-8模型。112厂连夜赶制有机玻璃包装盒,把歼-8模型送到北京。

【“苍苍两鬓为设计,坦坦荡荡堪回首”】


  1973年3月,因工作业绩突出,叶正大被提拔为六院副院长;11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他从事飞机设计工作18年,领导和直接参与了12种型号的设计、研制工作,与601所结下了深厚感情。走上了主管国防科技工业全局性工作的领导岗位后,他对歼-8的后续研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经过多年的设计研制,1980年3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设计定型,进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改型,后又形成歼-8战机系列。
  1985年10月,歼-8白天型和歼-8全天候型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代表者之一。1987年,歼教-6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人之一。1988年,叶正大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9月,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进入暮年,叶正大特别“新潮”,心态也与年轻人一样,“玩转”笔记本、电脑手写板等科技玩意。他总是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他而言,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人生宗旨。
  当然,一成不变的是他对祖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这是融入他骨血的。沈阳是叶正大事业起步的地方,他不仅对601所充满深厚感情,对曾经工作过的112厂也一往情深。2001年,在沈飞成立50周年之际,叶正大前往祝贺。2015年6月11日,叶正大不顾88岁高龄,再次回到沈飞,坐着轮椅参观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厂。6月15日,叶正大到中航工业气动院沈阳院区,他对后辈说道:“作为航空人,要习惯当无名英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但一定要坚持。”
  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曾赠诗叶正大:“功名利禄非所求,戎马生涯数十秋。苍苍两鬓为设计,坦坦荡荡堪回首。”2017年12月14日,叶正大在北京逝世。他以60多年航空科研之奉献、之经历,固守了最本真的初心:“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也验证了中航工业集团庄严的一句话——“一代飞机一代魂。”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缩颈、断桩、夹泥、离析等缺陷,为研究声波透射法检测缺陷桩基时声参数偏离正常取值的量值与混凝土缺陷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现场模型试验对缩颈、断桩、夹泥、离析等缺陷进行声波透射分析,发现当桩基内部为连续性缺陷时,声学参数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根据声参数检测值与异常判断临界值的偏离程度判断缺陷的程度及类别。
不久前,“中国国家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邀请展:不负韶华——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庆祝建党百年系列邀请展中的最后一项,此前,书法、篆刻、山水画、油版雕、花鸟画、人物画名家作品展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展览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100名青年画家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了100幅大尺寸画作。
研究以渗透型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加入不同掺量片层状绢云母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绢云母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并研究了复合涂层的渗透深度、拉拔强度以及抗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片层状绢云母的加入可改善复合涂层的渗透能力,提高复合涂层的拉拔强度。当绢云母为掺量为9%时,复合涂层的渗透深度最大,复合涂层的拉拔强度可达5.19 MPa。适量的绢云母可提高复合涂层的抗紫外老化性能。
不久前,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美育芳草——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传承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此次展览特别策划“大美之艺崇德力行——中央美术学院老先生及教师作品展”“丹青不渝守正创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教师及学生留校作品展”两大板块,在国家大剧院东、西展览厅联袂展出。跨越一个世纪的两百余件中央美术学院院藏精品力作齐亮相,不仅是一次温润心灵的艺术之旅,而且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对话。
目前金刚砂地坪一体成型技术应用成熟,常应用于工业厂房地面,依托某厂房的金刚砂地坪施工,对施工工序与步骤进行了阐述,施工中发现质量缺陷主要为地面裂缝及平整度欠缺2类。针对2种质量缺陷结合施工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影响金刚砂地坪平整度在各个工序的控制要点以及裂缝的成因,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混凝土质量、金刚砂布料及浇筑面层标高控制、抹面为金刚砂地坪控制平整度的关键因素;缓解重点部位应力集中,考虑上覆混凝土厚度,保证养护质量可有效减少地面裂缝的形成;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干扰及注重半成品、成品保护对金刚砂地坪
期刊
服饰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中最易得风气之先者,它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焦点。辛亥革命以后,新女性在追逐时尚过程中,一改以往单调的生活,穿起展示曲线的时装,大出风头,追求现代的自由平等。男子则在剪去象征奴隶与落后的辫子和试穿西装的过程中,呈现出富有阳刚之气的新形象。男女服饰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服饰的急剧变迁映衬出近代观念的影响。服装的平等化  清代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年9月17日,中日在中国黄海大东沟海域有过一场历时5个多小时的大海战。次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向驻守在山东威海港内的北洋水师发起偷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一段令国人不能忘记的惨痛历史。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0年前,福建沿海也发生过一场“马江海战”。这次闯入的侵略者是法国人,福建水师顽强抵抗,但仍难逃惨败命运。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马江是指闽江的下游,从福州东南边的乌龙
“想起了她是萧红”  聂绀弩与萧红的相识是鲁迅安排的,时间是1934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广西路332号梁园豫菜馆。据鲁迅当天的日记记载:“晚在梁园邀客吃饭,谷非夫婦未至,到者萧军夫妇、耳耶夫妇、阿紫、仲方及广平、海婴。”  鲁迅安排这次宴席的目的,主要是为来自东北的萧军萧红夫妇接风洗尘,并介绍一些朋友给他们。此前的12月17日,鲁迅就致信萧军萧红说:“本月十九(星期三)下午六时,我们请你们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究其根本,实深植于1840年以来先进中国人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之中。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辛亥革命为例,这场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不但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而且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经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礼,为十年后新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