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学期的一百多节语文课,教师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多数学生还是不能独立分析问题。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深思:究竟“分析”是怎么回事?能不能沿一条可靠的路去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提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说是第一个要领。宋代的朱熹强调读书贵在“有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第一问。”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儿童如果看出了谈话是由问题组成的,他自己也有了发问和答复的习惯,他便学会了推理的程序,即辩证法的初步。”巴尔扎克则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些论述,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阐明了提出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从分析的角度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分析的起点,也是分析问题的关键之一。
  如《怀念母亲》一文,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母亲是指谁?为什么会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楚,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学生通过讨论,朗读感悟,抓住了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理解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二、摆矛盾
  不善于分析的人有时也会提问题,但不能深刻地揭示矛盾。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敏锐地发现矛盾,尖锐地提出问题分析事物才会有一定的深度。但发现矛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基础,又要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具备良好思维品质,还要在实践中注意进入角色感情,接受教育。面对一种社会现象或一个具体矛盾,要能中肯地提出问题,就得对矛盾的双方作具体的分析,进而明辨是非,明确道理。
  如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拉车的,老师先让学生把小象拉车之前,从描述阿玲的语句中,找出最能体现阿玲指挥的三个动作的词:“拍拍”“贴贴”“指了指”,而最为抽象也是阿玲指挥得灵不灵的关键所在,应以哪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默读,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找出应该以“贴贴”的理解为重点,再通过感情导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模拟表演,老师用形象的语言风趣地告诉学生,阿玲的这一动作好像是对小象下命令。经这一点拨,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平日自己贴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的情景。及时引导学生圈出重点词语,通过感情朗读、评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抓本质
  所谓分析,决不是语言文字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事物自身规律的探讨。抓本质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判断并进而推理的过程。这是整个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如《找骆驼》一文,说有个商人丢失了骆驼,正在找得着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把他的骆驼的特点说得很具体,他却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其实不然,老人连骆驼都没有看到,他是根据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作出了第一个判断:“左脚有点跛”。根据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作出第二判断:“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根据骆驼在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作出了第三个判断:这骆驼“缺了一个牙齿”。这个有趣的故事,对于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四、找联系
  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强与弱、长与短、得与失、进与退、动与静……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都影响着事物的性质。事物的外部联系,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考虑,或属性,或类别,或因果,或过程,或数量,或特性,通过比较其异同,都可以较清晰地认识某一个、某一组或某一些事物。如果忽视了上述联系,就势必导致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但是分析事物决不意味着盲目地从所有角度讲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或某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而只能是以揭示本质为目的,以找联系为手段。以分析课文为例,有的课文主线明确,抓住一个问题,一种联系就可以单刀直入、窥见本质意义;不忍割爱,问题多出,就将主题冲淡了。有的课文反映了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分析时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敲打,如果只注意一种联系,则可能是囫囵吞枣,失之粗疏。
  如《金色的脚印》,一文,引导学生思考:“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内部联系)“它们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深思?”(外部联系)“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了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金色的脚印”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五、促拓展
  教学评价,不一定在文章的最后,可以一问即答,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作答,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给出答案。答案要明确、辩证,切忌含糊、片面,啰嗦。不仅要探讨分析的方法,而且要注重观察和实践,人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会有所感触,有所思索的,要学会随时随地分析事物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可借鉴的读物,既能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又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说得好:“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向他提出困难的教材,因为可以意料,业已壮大起来的能力能使这种教材成为心智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语,现代教育家
  [2]夸美纽斯语,17世纪捷克民主教育家
  [3]巴尔扎克语,法国小说家
  [4]第斯多惠语,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选自《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乐淘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布置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行为,学生通过做作业不仅可以达到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还可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作业质量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提高;语文;作业质量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语
数据统计,一汽轿车公司1--7月份销售整车158774辆,同比增长27.4%,其中自主品牌销售98148辆,合作品牌销售60626辆。7月份销售整车22071辆,同比增长19.1%,包括自主品牌12984辆,合作品
故障现象有1辆2006年产上海别克GL8商务车,搭载3.0LV6发动机和4T65-E型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14.5万km,驾驶员反映该车在低速行驶时一切正常,但当车速达到80km/h后,发动机转速突然上升,
【摘 要】课堂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和交流情感的作用。通过对课堂导入方法的调查研究,笔者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归纳成七大类,分别是: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情境创设导入法、作品展示导入法、活动导入法、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并针对每种方法举例说明。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不同的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融入课堂学习,以趣助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情智交融、教学相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参与度;案例  初中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深刻严肃的学科,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全面地看待它的学科性,否则学生就会对历史失去学习兴趣,产生畏难、回避的心理,教学效果也会
对于电控共轨式柴油机,起动时,只要旋转3~4转,即能着车。若用起动机带动柴油机曲轴正常速度转动,虽有明显的着车征兆,但不能着火运转或需要多次起动或长时间启用起动机起动,或起动后
【摘 要】 学习主体客观上存在差异决定了实施分层教学是必要的选择,学生的性格、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在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将学生分类,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进行不同标准的点评,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学习主体分等级;教学目标分层次;作业任务成梯度;点评标准分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主动区土压力的分布规律。结合有限元和离心模型试验,提出了中等硬度粘土的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主动区土压力设计计算模式。
关于童话,在《儿童文学词典》有这样的描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童话拥有通俗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过程;理解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