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风暴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1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二一年,八月下旬大学陆续准备开学了。仿佛就是为了赶上这个档期, 网络视频平台网飞(Netflix)推出了系列剧《系主任》(The Chair),立即成了这个开学季校园内外最被人讨论的话题:校园政治、文科衰落、政治正确……当然还有韩裔加拿大喜剧演员吴珊卓(Sandra Miju Oh)的精彩表演。自从她主演的BBC惊悚谍战剧《追杀夏娃》(Killing Eve,或译《杀死伊芙》)获得二○一九年英国电影学院奖,这个有独特喜剧天分的韩裔女演员摆脱以往少数族裔只能当配角的阴影,牢牢站稳了主角的地位。
  像我这样浸润于大学文科二三十年的人,自然免不了好奇。一个晚上就把第一季六集都看完了。我的这份急切跟媒体的推荐和大家的讨论有关,也因为这些年很少看到大学题材的好小说和好影视剧。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来北美读博时读了一些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作品。一些以七八十年代英美校园为背景、以文学院的教授为主角的学院小说,诸如《换位》(Changing Places: A Tale of Two Campuses)、《小世界》(Small World: An Academic Romance)和《好工作》(Nice Work),都曾是我了解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入门课本,可能比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或者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还更有用。可是自从那以后,我还没有看到其他更好的大学故事,从人物到话题,甚至可读性/可看性,都不足解颐。即使是几部很热或是评价不错的电影,如《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也只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青春成长故事,而不是讲述大学本身。这可能跟大学题材的独特性有关。不说别的,一般的剧作家就写不出大学文科教授那种又清高(迂腐)又刻薄(批判),用词又隐晦(高妙)的对话,更不懂大学这个头号官僚机构(公司)藏在“高大上”名头下的各种内部操作。尤其是,那些写文学影视评论的,大都是在大学任职的教授批评家们:在北美,新书一上市,出版商、制片人和各大书评杂志报纸的文艺版一般都邀请研究该主题领域的大学教授来写评论,有时也有独立学者和其他作家。所以如果作者没有这份实力或功底,根本就不敢揽这个瓷器活,否则在众口铄金中直接被“沉没”。
  三十年过去了。与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那种经典的长篇小说形式相比,视频网络时代的《系主任》第一季看上去举重若轻。每集只有三十分钟,而且是轻喜剧。在总共三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一个美国东部小藤校英文系主任换届的小插曲,很全面地讨论(吐槽)了大学人文学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权力关系到代际冲突,从女性歧视到身份政治。也难怪,这部连续剧的创作者是两位学院出身的好莱坞才女:阿曼达·皮特(Amanda Peet)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明星演员和作家, 这位金发女郎有颜值也有眼光,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出身的她嫁给了高盛前总裁董事会主席的剧作家儿子,她自己写作童书和剧本;另一个编剧安妮·怀曼(Annie Wyman)是哈佛大学英文系的博士,本科在斯坦福大学读创意写作。安妮的博士论文讨论笑话的文学和哲学意义,是一个相信喜剧精神的文科学霸。在某种意义上,正因为她用喜剧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和解释大学校园里的种种现象,包括大学文科的衰落,使得《系主任》在这个沮丧的年代脱颖而出。像我这样极挑剔的“内行”,也不得不说这部戏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看但也最说到点子上的校园题材影视作品。

一、现实之窘


  记得多年前在一次关于中国电影的讨论会上,我十分敬重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说过一句话:一部小说或电影成功与否,就看有没有塑造一个“让你牵肠挂肚”的人物。他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但是常常对艺术作品有惊人的观察。这句话讲的是很简单的共情,但他举的例子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屡试不爽。
  《系主任》中的金教授(Ji-Yoon Kim)无疑是一个一出场就让人耳目一新然后随着剧情发展逐渐被观众“共情”的人物。 中年的金是Pembroke大学英文系教诗歌的教授。虚构中的Pembroke是个有年头的小藤校。紅砖建筑上爬满绿藤,看上去无疑以新英格兰那些老派精英大学为原型。这种大学拥有骄傲的学术传统(或者学术势利眼),在英文系这种老牌系里一个亚裔女教授能获得终身教职,而且还成为系主任,一定是有不凡的学术成就,也有某种“舍我其谁”的抱负或者野心。金一出场并不一定让观众“共情”,事实上,我们是想看她究竟有什么本事,或说看她出笑话。果然,金走进她那堂皇的系主任办公室,正不无得意地读着她的同事好友比尔教授的祝贺词时,屁股底下的椅子就出其不意地歪倒了。


美剧《系主任》第一季海报

  因为做系主任和单纯做教授不同,在大学权力结构中,金的新位置带来身份变化,同时也带来她与周围人关系的重新界定。
  像剧中人交代的,Pembroke属于藤校中垫底的,所以不会像哈佛、牛津那样财大气粗。学校要争取捐款捐助,也由此给管理者增加了很多压力。系主任就是学校管理层的最基层。金所主持的英文系恰恰是让学校管理层头痛的,这个在就业市场上被视为最没用的专业,他们的学生注册人数逐年下降。金一上任,她的上司文学院院长就出了一道难题:让她劝说英文系里三位最老也是工资最高的教授退休,因为他们的课学生人数最少。在学校管理阶层看来,支出和收益的性价比太低。
  信心满满的金很快意识到,有些问题并非她可以控制。
  第一集系里例会,宣布新系主任,让我们看到英文系的各色人物和他们的立场。亚裔中年女性面对长桌两旁的“老白男”,他们是英文系的主要组成,也一下子就把金所面对的挑战摆到了桌面上。老教授们不仅年龄老,资格也老,而且还有大学终身制的保护。在北美,很多大学是没有强制退休年龄的。拿到了终身制的教授们可以永远霸着位置。虽然那个整天打瞌睡,用放屁代替发言的老教授有点漫画式的夸张。   教美国文学的艾略特是学界大拿,德高望重,他那冷静准确的蔑视令金感受到了威胁。另一个女教授琼·哈姆林更是直接跟金叫板:她的办公室被搬到体育馆的地下室,这是年龄歧视也是性别歧视。虽然这些问题不是金制造的,但是金要解决。
  第二集文学院酒会,又一次把校园各种利益关系和办公室政治在更大的场景上呈现。金借机宣告自己的决定,提名系里非裔女教授亚兹做年度人文学术讲座。这个有分量的讲座是她帮助亚兹争取终身职位的关键一步。但是院长心里却自有打算,他更想让好莱坞的全才明星同时又出身名校有着诗人作家梦的大卫·杜楚尼(David Duchovny)来做这个讲座,借此提高学校的名声吸引捐款。
  年轻有活力与学生充满互动的亚兹的课大受学生欢迎,金为了把系里的注册人数提上去,让艾略特和亚兹搭档。这个好意的安排却让本来互相就不买账的同事间惹出更多问题,而保守的艾略特教授正是亚兹终身教职评审委员会的主席。



  在系里的各种难题之间,金还有职业女性经常面临的家庭困境:金多年前因为坚持自己的事业,没有跟随男友去另一个大学城,因此失去了爱情;领养的墨西哥裔女儿开始有自我意识,不断挑战母亲和一切成人的规则,试探他们的界限。金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左抵右挡疲于奔命。
  但是金面临的最大挑战却来自一个意外事件:英文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也最放荡不羁的比尔教授在课堂上惹出了麻烦,酿成了轰动校园的丑闻。
  比尔是金的同事兼好友。跟金年龄相仿,互相赏识。比尔刚刚去世的太太也是金的好友。这就使得两人比一般的同事有更深的了解。比尔讲课很棒,人又潇洒不羁,所以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但剧集一开始,我们看到,比尔一年前丧妻,女儿又刚刚离开家去上大学,空巢中的他情感上寂寞脆弱,一再酗酒误课,而且经常搞出无厘头的花样。在题为“荒诞主义”的课上,他开玩笑模仿纳粹举手礼,结果被学生录了下来并放到社交媒体上。由此引发校园里的学生抗议。骄傲自信的比尔,本来想跟学生直面沟通来解除误会,却功败垂成。而且因为媒体的传播误导,这个无意的过失在政治敏感的校园和容易激愤的学生中越滚越大,成为丑闻。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决定让比尔停课辞职。了解比尔处境与为人的金对这种剥离语境的学生抗议与校方处理并不赞同。可是本来要帮助比尔解围的她最后自己也被卷入这个事件,她善意的忠告被媒体解释为掩盖丑闻,她与比尔的亲近关系被视为利益关系,金主任不得不在学生和比尔之间,比尔和院长之间被迫选择。
  “我觉得自己被莫名其妙塞了一枚定时炸弹,而且他们就是想看到这枚炸弹在我这个女人手中爆炸。”至此,受内外夹击的金,意识到自己看似大权在握,实际上已经被权力操控或者异化。

二、无法预测的荒诞


  本来不过是一个不太谨慎的玩笑,但是怎么会引发这样严重的后果?要理解金所说的这枚“定时炸弹”的严重性就得先说说美国大学校园的政治。在这个有点荒诞的戏剧夸张后面,每一场景的确都对应着校园政治的诸多陷阱。
  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向被视为象牙塔的美国大学校园成为反文化反体制的前沿阵地,一些激进的大学已经成为历次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的大本营,从那里开始的校园抗议活动,如嬉皮士、反越战、反核武器和平运动等,扩散到社会、种族问题、女权运动等诸种社会公正议题,也开始进入大学的课程内容和设置。虽然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美国学生并不特别关心政治,只是想好好学习好好玩,然后找个好工作,不过因为大学这个精英聚集地和大学话语中对权力的敏感,任何一场风暴都会在思想界甚至社会政界产生很大影响。
  值得说明的是,校园文化自身也一再被反省批判。在以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为信条的美国当代文化中,尤其在福柯等的知识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下,讨论校园的各种力量各种关系以及大学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与实质就无法避开权力话语、阶级利益和知识建构等理論和名词。原来,大学这个看似文明的象牙塔里其实充满了权力关系:学生和教授,研究生和导师,初级教授和资深教授,行政人员和教授之间,各种不平等引发的利益冲突,或偏爱或剥削。二○一六年牛津大学出版的《校园政治:每个人都需知道的问题》(Campus Politics: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一书中,历史学家乔纳森·齐默曼(Jonathan Zimmerman)对这些敏感又混乱的校园政治做了梳理。从族裔多元化、学生抗议和政治正确等角度讨论了大学里曾经自诩为骄傲的言论自由如何被不断挑战。他还指出,大学这个机构里最重要的三方,学生、教授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原来辅助支持教授工作的管理人员现在更偏向于与他们心中的“顾客”学生结盟。


扮演金教授的韩裔加拿大演员吴珊卓

  《系主任》就具体而微地让我们看到了由这种种权力关系而生发出的喜剧情景和灾难后果。这些关系存在于教授之间,更存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的是代际鸿沟,有的只是个人恩怨,因为意识形态、知识结构甚至只是虚荣心造成的相吸或者相斥,生出了一幕幕有些荒谬的校园戏剧。过时的学界大咖艾略特对助理教授亚兹那种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的不屑、嫉妒,导致后者在终身教职评审上的灾难性后果—她和学生们竟敢拿美国经典文学《白鲸》开女性主义批评的玩笑。老教授琼对那些不读乔叟的学生恨之入骨,在她的办公室书桌上摆着一个瓷罐,上面写着“(里面装着)问题学生骨灰”。她从来不读学生的评估,还跑到图书馆痛斥给她差评的学生。还有文学院院长和系主任之间又利用又打压的关系;还有比尔一夜之间从学生们的偶像级教授沦落成被学生要求除名的“法西斯”。金在短暂任期内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让我们看到校园里的政治比其他地方更为复杂,更为微妙,可能也更为危险。   在这里,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那种如师如父的温情,而是十分敏感和紧张,处处充满陷阱:学生被视为权力结构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女生,他们因此需要被保护。这也成为近年来新的大学规定比如对师生之间不许发展浪漫关系的理论基础。即使荒唐如比尔,也知道对那个钦慕他的女学生敬而远之;因为一不小心, 他就可能成为性骚扰和利用权力关系进行性剥削的主角。虽然在现实中,那个女生咄咄逼人主动去追求老师。但是他还是没有避开成为另一个丑闻的主角,并因此丢掉了教职。
  同样,校园文化中对美国社会的族裔矛盾冲突,以及少数族裔被歧视历史的反省,引发了教授招聘和学生录取上的多元化要求以及平权法案,就像剧中说的 “他们找来几位黑人女性加入团队,或加入到教学大纲里”,这也正是少数族裔女性金和亚兹在英文系有所作为的背景。但是政治正确的意识和普及也使得人们因为害怕触犯某些族群而自我审查,无法说出真实的想法,甚至连玩笑都开不得。比如二○二○年疫情期间的几个涉及少数族裔学生的事件足以让人感叹学校教师已经成了高危职业。但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就是为探求真理而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吗?而为了保证学术自由的终身制最后也可笑地成了比尔的律师与学校讨价还价的理由。这才是大学的尴尬与它提倡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的确,剧中的比尔事件听上去有些戏剧的夸张,正像比尔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是剧中最不令人同情,性格发展也最不可信的败笔。但这个剧集后面的某种真实性,就是在政治正确社交媒体渗透生活各个角落的美国,各种权力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处不在,最严肃的反省也无法预测和避免最荒谬的现实。

三、喜剧的力量


  虽然《系主任》看上去像荒谬主义的注脚,但是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系主任》在展现校园政治的同时又在解构这种权力关系的叙述。比如它揭示了大学文科尤其英文系的衰落和困境,但是同样写出人文精神制衡权力关系的动人之处。第一季的结尾让人想起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的那句话:“我从荒谬中得到三个结果: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热情。”
  自从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北美,这几十年人文学的衰落(decline of humanities)就不绝于耳。有的是文科人士自己的批评和反省的声音;有的是学校管理层为自己的“改革”找的各种借口。大学越来越像公司或市场,让顾客或消费者满意,成了最硬的考核标准。人文学科,不管是语言文学还是历史哲学,显然都是“改革”的目标,就像《系主任》里的那个英文系一样。我九十年代末第一份工作就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Alberta)大学,他们的比较文学系曾经是非常有名的,世界比较文学协会的年会也由那里组织过。几年过去,阿省遭遇石油工业危机,最先砍掉的专业就包括比较文学系。还有这两年的疫情期间,很多有名气的美国大学包括藤校在内的文科研究生和博士项目都停止了招生。
  对于人文学的衰落这个现实,当然为文科辩护的也有很多。比如有的文科所培养的人文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及构造性思维是各种职业都需要的。还有的说人文学的衰落这个说法实在夸张,虽然二○一二年至二○一五年文科学位的本科生人数下降了百分之十,但二○一七年美国人文艺术学院公布的一项数据中,十二门人文学科中,只有英语和其他语言两类的学生数目下降,其他无显著变化,而很多跨人文和社科的新型学科,比如传媒学、美国研究、人类学、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反而在增长壮大。


艾略特(左)和亚兹(美剧《系主任》第一季剧照)

  英文系与历史系一样,曾经是人文学科的支柱,近些年也在不断寻求自救或者说革新。不仅包括少数族裔文学,而且把电影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研究都网罗到旗下,以此来提高注册人数。就像《系主任》里面亚兹用性和文学这样有噱头的题目讲美国文学。
  这部电视剧获得关注和好评,其成功之处,正是因为创作者没有以预设的意识形态立场来简化现实情境,而是把人文学科乃至大学的困境尽量完整地加以呈现。
  然而,在我看来《系主任》出彩的地方,还不仅在于它对校园问题和大学意义的探讨,剧作者用幽默的喜剧形式来呈现和探讨这些问题,却是更好地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它不是仅仅用权力关系来定义校园各色人生和人际关系,这里还有人性的温度,包括喜剧精神的嬉笑怒骂,作为解构 “政治正确”的沉重和荒唐的一剂良药。
  人文学科或者英文系的衰落本来是个很沉重很严肃的题材,但是《系主任》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喜剧化处理。里面人物的漫画化,情节的夸张,带有文学出处和隐喻的对话机智幽默,都表达了一种对待荒谬现实的喜剧精神。比如系主任告诉保守的艾略特,年轻女教授亚兹在推特上有八千多人的追随者,老教授讽刺地回应:“耶稣只有十二个追随者,那他明显是个loser。”
  扮演系主任的吴珊卓是近年来好莱坞叫好叫座的喜剧演员,她的上两部剧集尤其是《追杀夏娃》为她俘获大批美剧粉丝。本来她扮演金教授那种知性人物看上去有点勉强,是剧情的紧凑投入,尤其金身上由多重身份束缚和冲突引发的人性的矛盾纠结,使得她的喜剧演绎不至于失于肤浅表面。


乔纳森·齐默曼

  比如金与比尔的关系的发展。一开始 比尔与金只是建立在对对方学识个性钦佩的好同事。随着剧情发展,双方都很孤独,面临挫折,曾经一度产生了浪漫情感。一个人扛着一切的单身母亲金,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被潇洒不羁的比尔所吸引。但是有抱负的她很清楚这种浪漫的关系将威胁她的职业生涯:比尔是她的同事兼下属,尤其面临学生抗议被迫辞职,她理应避嫌。然而出自一个学者对同类的惺惺相惜,她还是决定出声支持他,不再做院长的工具,违背她内心真实的自己。她放弃了系主任位置,重新做回教授。而比尔在经历了一系列让他措手不及莫名其妙的打击之后,反而意識到教书是他最热爱的事业。他拒绝了律师让学校赔偿的建议,拒绝被辞职。
  人文科学是否衰落这个问题也许无解,但对校园文化的喜剧化处理本身就是对一个社会越来越缺少有质量的人文教育的批判或质疑。它提醒我们,也许社会的混乱暴力无序平庸跟人文学科的衰落不无关系。正像剧集最后,又做回教授的金领着学生读艾米莉·迪金森优美充满反思的诗句所暗示的:“希望是长着翅膀的。”
  用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别致幽默的语言讲述我们时代的故事,正是肯定人文精神,拯救人文精神堕落的最根本的方法吧!
  不过说实话,《系主任》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也许还不是金教授或者比尔,而是由老戏骨霍兰德·泰勒(Holland Taylor)扮演的那个叫琼的教授。这个在大半生学术生涯中目睹经历了更多包括性骚扰和年龄歧视的老教授,已经看透了各种“高大上”名分或者问题后的虚妄与荒谬。她对付这一切的武器就是喜剧的颠覆,就像她最喜爱的乔叟一样。她任性自我,刻薄又率真,从不迎奉学生,到大骂学校管理,再到与老少男教授的调情(在她看来是同事之间的调侃),最后却被金提名接任了系主任。我们可以想象,在她手里,英文系会更不靠谱,更“衰落”,可能也更有趣,让人期待着《系主任》的第二季。
其他文献
一  间断一年之后,林肯中心新乐季的手册,又飘进了信箱。疫情前最后一次去那里听音乐会,是二○一九年九月,收到朋友的信,问我要不要去领略一下纽约爱乐乐团新指挥茨威登(Jaap van Zweden)的风采。我说好。  下班之后赶过去,朋友已经在票房边等我,戴着上回我送给她的玳瑁耳环,和又一顶漂亮的帽子—她是位经典优雅的俄罗斯女人,有着深邃美丽的眼睛,以及数不清的漂亮帽子。  来之前,匆匆查了一下曲目
期刊
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因其本身失败率高、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创新失败、资产亏损等情况时有发生,含有负值的产出指标往往不可避免。现有的串联两阶段DEA模型无法突破经典DEA指标体系的非负限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含负改进。本文在串联两阶段DEA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根据数据预处理思路和模型改进思路,构建了两阶段含负PRE-DEA模型和两阶段含负RDM-DEA模型。实证分析部分,首先通过对比验证分析,验证本文所构建的RDM-DEA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然后运用RDM-DEA模型,对2012~2016年中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增长势头良好,但是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结构最突出特征是核心企业主导,核心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网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体现,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协同创新网络自提出以来,既有成功的典范,也存在失败的案例。利益作为企业开展项目活动的最终追求,被视为创新网络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核心主导企业作为创新网络的提出者和组织者在创新网络中把握话语权,这会导致网络利益分配机制倾向于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家里家外的女人似乎都善文墨。夫人津岛美知子为太宰做过口述笔录,后来还写过一本回忆录《回想太宰治》。情人太田静子早年出过一本口语短歌集《衣裳之冬》,太宰逝后还出版了《斜阳日记》及长篇小说《悲哀的我的歌》。最后的情人山崎富荣的日记也在死后出版,题为“爱与死同行”。不过称得上作家的则是太宰的两个出生于一九四七年的女儿,津岛佑子(本名津岛里子)生于三月,私生女太田治子生于十一月,而太
期刊
英国军情部门有招募作家担任特工的惯例,如威廉·毛姆、康普顿·麦肯齐、格雷厄姆·格林那几位,都曾客串过一段。至于写间谍小说成名的伊恩·弗莱明和约翰·勒卡雷,原先就是职业间谍。但以本人的特工经验撰写小说,据说是从毛姆开始的。他自己说过,“我敢不揣冒昧地说,一个在行的人写间谍工作,无论如何在英国这是破天荒第一遭”(致保尔·道丹的信)。他这里说的是一九二八年春天出版的小说集《阿申登》。其实就在同一年,麦肯
期刊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用语言描述音乐,好比用舞蹈来描述建筑。  —好几位名人被当作这句话的出处,甚至包括钢琴家克拉拉·舒曼  这两句话各有各的机灵,放在一起当然是矛盾的。如果建筑是一种××的音乐,那么舞蹈之有何不可?一  每每听说“音乐是全人类的语言”,我往往陷入郁闷,因为不能想象什么音乐不需要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去感受。海顿确实说过“我的语言,全世界都能听懂”,我开玩笑
期刊
二十多年前,我与徐城北先生去日本访问,经靳飞先生安排,我们在东京做了几次演讲。我介绍鲁迅,徐先生讲梅兰芳。我每次谈及鲁迅,徐先生都在摇头,不太认可鲁迅的审美意识。我在台上讲,他偶尔在台下回应,质疑我的一些想法。我们虽然私下很好,但在对于现代文化的认识上,有不小的差异。这才感到,许多欣赏梅兰芳的人,并不亲近鲁迅。在十多天的日子里,我对于梅兰芳倒是了解了许多,但鲁迅的审美风格,似乎没有进入到徐城北的世
期刊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在我国,凡是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会对其中收入的《阿房宫赋》一文叹为观止。它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吐气如虹,震古烁今。在铺排阿房宫的壮丽和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奢侈之后,该文结尾提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番议论
期刊
一  译完《苦闷的象征》半个月后,鲁迅又购买了厨川白村另两部作品《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第二年一月即开始翻译《出了象牙之塔》。虽未译《走向十字街头》,但在《出了象牙之塔》的译后记里,谈到走出了象牙之塔以后又将如何时,他全文译介了厨川在《走向十字街头》序文中对此所作的描述:  东呢西呢,南呢北呢?进而即于新呢?退而安于古呢?往灵之所教的道路么?赴肉之所求的地方么?左顾右盼,彷徨于十字街头
期刊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为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对中、短期风险的预测和监管能力,该文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化、模型化管理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模型建立、模型实施及其应用范围、效果检测和验证.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和国际银行业接轨,必须使中国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如何使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市场主体,该文认为市场营销化和资产证券化是非常有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