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上睑凹陷的整形治疗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睑凹陷是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眼部衰老征象之一,而中老年人同时又常常伴有睑袋和上睑皮肤松弛。我科自2009年2月~20011年6月,利用睑袋疝出的游离脂肪组织或提眉手术中切除的眉部真皮脂肪组织充填治疗上睑凹陷共26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随访3~12个月疗效稳定,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均为女性,年龄40~52岁,平均年龄46岁。所有各例在年轻时均无上睑臃肿和凹陷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睑凹陷逐渐出现并日益加重。26例中有15例利用睑袋疝出的游离脂肪组织纠正上睑凹陷畸形,有11例因上睑皮肤松弛行提眉术,利用眉部真皮脂肪组织充填治疗上睑凹陷畸形。
  1.2 手术方法
  1.2.1 利用睑袋疝出的游离脂肪组织治疗上睑凹陷:在眉下缘设计凹陷充填时的皮肤切口线,并描记拟充填区域,具体的充填量由充填术中灵活掌握。在双下睑缘设计睑袋切口线及需切除的松弛皮肤。2%利多卡因加盐酸肾上腺素(浓度1:20万)局部浸润下睑缘,常规行睑袋手术。将取出的眶隔内的脂肪团用生理盐水冲洗肉眼可见的血迹,备用。行眉下缘局麻,沿皮下向下分离,在凹陷较明显的部位分离眼轮匝肌,切开眶隔筋膜,将已处理好的脂肪团植入眶隔腔内,缝合眶隔筋膜,同时将移植的脂肪团固定,关闭眼轮匝肌,缝合眉下缘皮肤(见图1、图2)。
  1.2.2 利用眉部真皮脂肪组织充填治疗上睑凹陷:设计提眉或切眉术切除的皮肤区域,一般长约5cm,宽约0.7~0.9cm,保留眉头,同样描记上睑的凹陷区域,2%利多卡因加盐酸肾上腺素(浓度1∶20万)局部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切除眉部所画区域的表皮,再用手术刀切取真皮脂肪组织,将真皮脂肪组织移植片适当修剪脂肪组织,并使其符合所设计的形状和厚度,用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包好备用。在眉部切口的下缘沿皮下分离至上睑凹陷处,形成一个腔隙,充分填塞止血,将修整好的真皮脂肪瓣脂肪面朝下,填塞到剥离好的腔隙中,进一步调整组织瓣至合适位置,并在组织瓣的上缘固定缝合2~3针,拉拢缝合眉部切口,皮内切口用7-0号可吸收线缝合,表皮用5-0号尼龙线连续缝合(见图3、图4)。
  1.2.3 术后处理:术前30min常规静滴抗生素一次预防感染。术后均未加压包扎,7天拆线,眉部切口3个月可通过文眉掩饰。
  1.3 结果:本组2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各种原因所致的上睑凹陷都会破坏面部的和谐美观,给人以苍老憔悴的感觉。而中老年人的上睑凹陷常与睑袋或上睑皮肤松弛合并存在。将睑袋手术中疝出的脂肪或提眉切眉术中的真皮脂肪组织回填治疗上睑凹陷,变废为宝。本方法有效地结合这几种手术特点,对于眼部的衰老情况改善明显而持久。即减少了手术中换部位取脂的痛苦。又节约了手术费用。
  上下眶隔脂肪有着良好的组织胚胎学同源性,能够更好有利于术后移植体血液循环的建立[1]。睑袋整复术中取脂肪团对其细胞损伤远远小于脂肪颗粒注射,更有利于移植体细胞的存活。其次,术中并未对脂肪组织进行特殊处理,仅用生理盐水洗去肉眼可见血迹。同时移植脂肪量较少,可避免移植脂肪中心区域的细胞发生坏死[2]。
  真皮脂肪移植后其吸收率相对颗粒脂肪来说比较低,它综合了真皮移植和脂肪移植的优点[3]。人体真皮组织主要成分是胶原,其富有弹性,质地柔软,结构致密、强韧,且保存了完整丰富的真皮内层毛细血管网,与受区基底部血管网直接吻合[4],建立良好的血液循环,致使皮片移植具备满意的成活率。利用提眉切眉或眉下方切口,可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更好的分离止血,填入腔隙准确,固定扎实,为术后脂肪细胞或真皮细胞的存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本组26例患者均为轻、中度的上睑凹陷畸形,对于重度上睑凹陷的治疗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利用睑袋术中疝出脂肪或切眉提眉术中的真皮脂肪瓣治疗上睑凹陷畸形。不增加新的供区手术切口,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操作简单,适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童新辉,赵萍平,施耀明.睑袋整复及半月弧凹陷充填术[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3);133-135.
  [2]刘志坤,曾健,杨峰,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矫治上睑凹陷畸形28例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502-504.
  [3]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M],增订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171-172.
  [4]柳大烈,杨国凡,刘晓燕.等.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基底血运建立的研究[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6,7(2):76.
  [收稿日期]2012-05-28 [修回日期]2012-07-16
  编辑/张惠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 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 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
期刊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隆鼻硅胶假体的雕刻方法。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此方法进行硅胶假体雕刻,共完成隆鼻术153例。具体的雕刻方法是将假体两侧连续多处成楔形去除部分硅胶,使侧缘成锯齿状。去除部分的硅胶宽度不超过1mm,锯齿的数量在每侧5~7个。假体的整体外形成L形(短臂较纤细)。结果:随访时间最长3年,1例假体歪斜,二次手术纠正;1例因患者心理不能接受假体的长期置入,要求取出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舌侧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及氟保护漆预防和减少牙釉质脱矿的疗效,探讨预防脱矿的简便易行方法。方法:将20例舌侧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实验组10例,在舌侧正畸托槽周围牙面涂布氟保护漆;对照组10例,患者仅进行日常的口腔卫生护理。结果:舌侧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7.35%,上颌侧切牙脱矿率最高,好发部位部位为托槽龈方和牙齿邻面;实验组牙釉质脱矿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嫩肤、脱毛及治疗浅表血管性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IPL对三组(每组30例)患者进行嫩肤、脱毛及治疗浅表血管性损害,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皮肤类型、红斑、色素改变及水疱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以患者本人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程度来评价疗效,同时设立一观察者评价改善程度,并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胸肌筋膜下丰胸的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对我科近一年来124例假体丰胸病案进行总结,比较乳腺下、胸肌筋膜下及胸大肌下三个不同层次置入假体时操作难易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乳腺下及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时剥离较为费力,尤其是乳晕下缘至乳房下皱襞区域,胸大肌下置入假体时此区域的剥离相对来说较容易。相比较而言剥离胸肌筋膜时操作比较繁琐;术后疼痛感以胸大肌下置入假体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面部塑形美容的疗效。方法:以注射器吸取大腿脂肪颗粒,纯化后用脂肪抽吸针将脂肪颗粒注射到额颞部、颊区、颏部、耳垂、鼻梁、鼻唇沟和面部皱纹深处。经术前、术后正位、侧位45°照片比较,以及术后表情是否自然,局部有无硬块和囊肿,患者感觉舒适度等评价标准,并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需再次手术。结果:48 例患者无明显手术后并发症。随访3~36 个月,除2 例注射三次外,其余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酚液化学剥脱治疗全面部雀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近五年来应用复方酚液化学剥脱治疗全面部55例雀斑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随访3个月,痊愈50例(90.9%),显效5例(9.1%),总有效率100%;随访3年,无复发14例(25.5%),轻度复发32例(58.2%),中度复发5 例(9.1%),重度复发4例(7.2%)。主要并发症为色素沉着,平均消退时间为(4.0+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青年正畸治疗患者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回顾68例伴随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安氏Ⅰ类青年正畸患者,分别设计不拔牙、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下颌第一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闭合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应用曲面断层片分析三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和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非拔牙组治疗前后左右下颌第三磨牙倾角(RM3\LM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transmembrane)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与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相互作用。方法:以黑素细胞系PIG1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GPNMB和Tyr的siRNA以及过表达载体,转染入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GPNMB表达下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临床上由于重睑成形术失败所造成的严重畸形,包括重睑过宽、多重睑、上睑凹陷等,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合并上述多种畸形的重睑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重新设计重睑线,酌情去除上睑瘢痕性皮肤,松解上睑组织粘连,常规方法形成重睑,提取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于松解后的上睑凹陷粘连区,完成修复。结果:修复合并多种畸形的重睑14例共28眼,随访6个月到4年,共随访11例,医患双方满意9例,2例行二次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