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学生就能写出充实鲜活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语言;观察
在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总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总怕上作文课,老师总埋怨学生写不出象样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总是生搬硬套,缺少真情实感 立意不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多读书,丰富学生写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育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困难,有很大一部分是表达困难他们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使有很好的写作题材,也是三言两语不能真切的表达出来。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写作就会信手拈来。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注意积累好词好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组积累赛”每节课抽一段时间,展示小组当天的积累成果,以朗读的形式一分高下。鼓励他们,重在提高他们的积累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才能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才能使教师摆脱作文无法教的困境。
二、用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
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学生就能写出充实鲜活的文章。 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 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要说人了,各有各的特点。人活在这世界上总得有个环境,在那里,他必然接触许多其他的人。所以,你笔下的他不能是孤家寡人,一定要让他跟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同时,人在生活中又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你笔下的他又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让他成为事情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角。这就好比戏剧舞台,如果仅让花脸唱独角戏,没劲;配上几个对手搭档,就添了几分精神;再打闹一番,观众的胃口马上就被吊起来了。老师当然不是让我们去写死人,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没本领,往往会写出“死板板”的人来。所以,这“活”字的意思,就是要把人写得形象一些,使人读了脑子里会浮现出活生生的模样来。可以写人物的外貌,先拍出一张有鼻子有眼的“照片”来;可以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让照片上的人会说会笑、会走会跳,照片变成了“电视”;还可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电视上的人物通过旁白画外音展示内心世界,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环境景物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及时记录。还可以刻意布置课下作业:帮家人做一件事,或买一样礼物,亲手送给家人,注意观察家人的动作、神情,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这样做,为写好人物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分门别类、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全面认识事物。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同时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地思考提炼、加工整理,善于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有活力,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富有新意。
三、置身现实文化,立足人本主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以前所末有的速度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是具有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分析着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学生在课外崇拜的是体育明星、歌星、卡通人物,这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重新定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去选择适合作文教学模式的学生,而应是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作文教学模式。况且,作文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融合,最终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现实生活,它是作文素材的源泉;“识”即作者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综合体,它是作文的灵魂。最后才是思维形式向书面形式的转化。平时组织春游,扫墓,夏令营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开阔学生视野。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学会习作,应立足于人本主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不会因受缚于所谓的“主题”而造成落笔难的现象。
四、找回写作的自信
唐人诗云:“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牙牙学语、东涂西抹中发展思维,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尚不具备雕琢作文的能力,老师如果用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这就如同一个刚学说话的孩子,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处处“精批细改”,发现了孩子出语不妥就指责,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将因此少言寡语,最后成为不爱说话的人。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牙牙学语”“东涂西抹”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自身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学习作文。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信心上。对于他们的作文,应尽量多批少改,多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坚定了学生习作的信心,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正如小孩学走路,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渐渐地,自己终于独立迈步。这也是教学作文的道理。长期如此,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畅所欲言,轻松习作。
关键词:作文;语言;观察
在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总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总怕上作文课,老师总埋怨学生写不出象样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总是生搬硬套,缺少真情实感 立意不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多读书,丰富学生写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育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困难,有很大一部分是表达困难他们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使有很好的写作题材,也是三言两语不能真切的表达出来。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写作就会信手拈来。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注意积累好词好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组积累赛”每节课抽一段时间,展示小组当天的积累成果,以朗读的形式一分高下。鼓励他们,重在提高他们的积累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才能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才能使教师摆脱作文无法教的困境。
二、用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
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学生就能写出充实鲜活的文章。 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 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要说人了,各有各的特点。人活在这世界上总得有个环境,在那里,他必然接触许多其他的人。所以,你笔下的他不能是孤家寡人,一定要让他跟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同时,人在生活中又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你笔下的他又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让他成为事情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角。这就好比戏剧舞台,如果仅让花脸唱独角戏,没劲;配上几个对手搭档,就添了几分精神;再打闹一番,观众的胃口马上就被吊起来了。老师当然不是让我们去写死人,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没本领,往往会写出“死板板”的人来。所以,这“活”字的意思,就是要把人写得形象一些,使人读了脑子里会浮现出活生生的模样来。可以写人物的外貌,先拍出一张有鼻子有眼的“照片”来;可以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让照片上的人会说会笑、会走会跳,照片变成了“电视”;还可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电视上的人物通过旁白画外音展示内心世界,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环境景物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及时记录。还可以刻意布置课下作业:帮家人做一件事,或买一样礼物,亲手送给家人,注意观察家人的动作、神情,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这样做,为写好人物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分门别类、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全面认识事物。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同时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地思考提炼、加工整理,善于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有活力,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富有新意。
三、置身现实文化,立足人本主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以前所末有的速度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是具有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分析着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学生在课外崇拜的是体育明星、歌星、卡通人物,这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重新定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去选择适合作文教学模式的学生,而应是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作文教学模式。况且,作文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融合,最终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现实生活,它是作文素材的源泉;“识”即作者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综合体,它是作文的灵魂。最后才是思维形式向书面形式的转化。平时组织春游,扫墓,夏令营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开阔学生视野。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学会习作,应立足于人本主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不会因受缚于所谓的“主题”而造成落笔难的现象。
四、找回写作的自信
唐人诗云:“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牙牙学语、东涂西抹中发展思维,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尚不具备雕琢作文的能力,老师如果用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这就如同一个刚学说话的孩子,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处处“精批细改”,发现了孩子出语不妥就指责,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将因此少言寡语,最后成为不爱说话的人。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牙牙学语”“东涂西抹”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自身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学习作文。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信心上。对于他们的作文,应尽量多批少改,多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坚定了学生习作的信心,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正如小孩学走路,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渐渐地,自己终于独立迈步。这也是教学作文的道理。长期如此,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畅所欲言,轻松习作。